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蜥蜴

(蜥蜴科蜥蜴屬動物)

鎖定
蜥蜴,是有鱗目蜥蜴科 [6]  蜥蜴屬爬行類動物。 [7]  蜥蜴體型較小, [8]  具帶鱗片的皮膚,齶關節牢固, [6]  尾巴長,體形長,四肢平鋪於身體側面,耳朵位於腦袋側面小洞裏,鱗片形態多樣。 [9] 
蜥蜴分佈於除南極和少數北極區域外的所有陸地。蜥蜴的生存環境相對固定,僅有少數生活在高山或水中。蜥蜴有一系列禦敵或逃跑的方法,主要靠偽裝自己或恐嚇、迷惑敵人;雄性蜥蜴有固定覓食和尋找配偶區域; [8]  部分蜥蜴獨居,大多有複雜的社會結構; [6]  受攻擊時,會將尾巴折斷,而後新長;用舌頭來感知周圍環境。蜥蜴以昆蟲或其他動物為食,少數種類以植物為食。 [9]  蜥蜴體內受精, [10]  繁殖有兩種方式,成熟快的蜥蜴會不停產卵,每次只產一枚;需要幾年時間成熟的蜥蜴,可持續多年產卵;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蜥蜴為卵生,高海拔或者高緯度地區的為胎生。 [11]  一般蜥蜴能活十幾年,其中壽命最長的是楔齒蜥,能活大約150年。 [12]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蜥蜴味鹹,性寒,有小毒;利小便,破石淋便血,消水腫、陰潰,滑竅破血”。 [13]  世界上大約有5461種蜥蜴,因其體色和樣子多變以及順從性,成為最具魅力的爬行動物之一,很多種類被當作寵物飼養。現代基因研究表明蜥蜴和蛇是一個類羣,蛇由蜥蜴進化而來, [14]  蜥蜴形體像蛇,身有細鱗,長四五寸,有四肢,所以又被稱為“四腳蛇”。 [15] 
中文名
蜥蜴
外文名
Lizard
別    名
四腳蛇
拉丁學名
Lizard
二名法
Pogona vitticep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爬行綱(Reptilia)
亞    綱
雙孔亞綱(Diapsida)
蜥蜴目
亞    目
石龍子亞目
蜥蜴科
蜥蜴屬
分佈區域
熱帶地區

蜥蜴動物學史

現代基因研究表明蜥蜴和蛇是一個類羣,蛇由蜥蜴進化而來, [14]  蜥蜴形體像蛇,身有細鱗,長四五寸,有四肢,所以又被稱為“四腳蛇”。 [15] 

蜥蜴形態特徵

蜥蜴
蜥蜴(6張)
蜥蜴,是有鱗目蜥蜴科 [6]  蜥蜴屬爬行類動物。 [7]  蜥蜴體型較小, [8]  具帶鱗片的皮膚,齶關節牢固, [6]  尾巴長,體形長,四肢平鋪於身體側面,耳朵位於腦袋側面小洞裏,鱗片形態多樣。 [9] 
蜥蜴類動物身體一般分為頭、頸、軀幹、尾4個部分。身體表皮為革質鱗,有些種類在鱗下還有小骨板,如石龍子、蛇蜥等。蜥蜴類動物牙齒細小,舌的形狀、長短隨品種而異。眼睛較發達,有些種類還有顱頂眼,除多數壁虎外眼瞼多能運動,穴居類型的眼睛多隱於皮下。其耳,鼓膜多顯露,鼓膜發達。左右下頷骨以骨縫相聯合,因此,口不能張開過大。多數蜥蜴有四肢,但有的只有前肢或後肢,指、趾末端有爪。有胸骨。 [2] 
蜥蜴
蜥蜴(2張)
蜥蜴的種類繁多,形態特徵有較大差異。常見的蜥蜴種類中,金蛇全長16-22cm,尾巴細長,占身體的2/3。草蜥軀幹長度最大達6cm,尾長可達軀幹長的2~3倍,背部以棕色為主,鱗片有明顯突起。鬣蜥的種類較多,身體表面有齒狀的鱗片,背部有刺狀突起。有些種類的鬣蜥喉部長有一個氣囊袋。變色龍的皮膚會根據周圍環境變化而改變體色,有超出體長的舌頭和利於攀援的腳掌和尾巴。石龍子是在蜥蜴類動物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身體很長,呈圓筒形,鼻尖,尾長,鱗細且平滑,腿很小到幾乎看不到。麗紋龍蜥體型中等,性格活躍,適應性強。壁虎種類繁多,體型特徵有較大差異。大多體型較小,身體扁平,四肢短,眼睛大而突出但不能閉合,腳趾頂端長有數百萬根絨毛般的細纖毛,並以數千根為一組,使得其腳趾具有很大的吸附力,從而使其擅長攀爬。 [2] 

蜥蜴棲息環境

蜥蜴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或以下的地區生活。蜥蜴的生存環境相對固定,僅有少數生活在高山或水中。 [8]  少數種類可生活於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如秦嶺滑蜥山滑蜥康定滑蜥等。西藏沙蜥喜山鬣蜥是垂直分佈最高的少數蜥蜴,它們的生活地區常在海拔4,000米左右。 [5] 

蜥蜴生活習性

蜥蜴大部分的種類為肉食性,以昆蟲、蚯蚓蝸牛,甚至老鼠等為食。但也有以仙人掌或海藻為主食,或是雜食性的。少數種類以植物為食。 [1]  [9] 
多數蜥蜴以昆蟲及部分齧齒類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鋭,具3個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寬,呈葉狀,具鋸齒狀切緣。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食者(如凱門蜥屬〔Dracaena〕)於齶後部有鈍圓的牙用以碾碎。美國西南部的希拉毒蜥(Gila monster)及其墨西哥近緣種(Heloderma屬)有毒,於激怒時方咬人,但罕致命,其下齶各牙內側有縱溝或褶用以引出毒液。多數蜥蜴的牙生於上齶骨、前齶骨及牙骨的邊緣,少數種生於齶上。胚胎期前齶骨上有「卵牙」,從吻部向前突出,用於鑽破卵殼,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為側生式,部分種為頂生式,避役的兩眼可獨立運動。許多蜥蜴有鹽腺用以排出礦物質鹽。肩帶存在。 [1] 
綠鬣蜥 綠鬣蜥
蜥蜴生境各異,生活於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島中均可見。僅存的海生種為加拉帕戈斯羣島(Galapagos Islands)的海鬣蜥,食海藻。有幾種蜥蜴部分水棲,食淡水生物。對蜥蜴最為重要的環境因素為温度,許多種有其「最適温度」,會曬太陽以升高體温,使之高於氣温。生活於寒冷地區的種冬眠。晝長對蜥蜴亦有影響。大部分蜥蜴為卵生,卵產於所挖穴中,樹木、岩石的裂縫中,或落葉層下。有些蜥蜴(尤其是生活於高海拔、高緯度地區者)為卵胎生或胎生。多無護卵習性,但五線圓筒蜥(Eumeces fasciatus)在孵化期間守在卵邊。少數種(如Lacerta屬及Cnemidophorus屬)有孤雌生殖。 泄殖肛孔位於尾基部腹面,是尾與軀幹部的分界。後者的孤雌生殖型為兩個兩性種的雜種。許多壁虎將卵產於同一地點。豢養條件下希拉毒蜥壽命可達25年,壁虎達20年。 [1] 
鬃獅蜥 鬃獅蜥
蜥蜴有一系列禦敵或逃跑的方法,主要靠偽裝自己或恐嚇、迷惑敵人;雄性蜥蜴有固定覓食和尋找配偶區域; [8]  部分蜥蜴獨居,大多有複雜的社會結構; [6]  受攻擊時,會將尾巴折斷,而後新長;用舌頭來感知周圍環境。 [9] 
蜥蜴 蜥蜴
多數蜥蜴晝間活動,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曉之間活動,並能發出大聲(而大部分蜥蜴不能發聲)。蜥蜴的捕食方式為靜候或搜尋。許多蜥蜴能將尾部自割,斷下的尾能迅速扭動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蜥蜴得以逃脱。許多蜥蜴有領域行為(包括領域表演)或求偶表演。許多種有股孔,可能用來分泌化學物質以吸引異性。蜥蜴對於人的經濟意義不大。某些鬣蜥可食,有些可製革。壁虎棲於居室,可捕害蟲,但可能傳播沙門氏菌。蜥蜴是生物學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飼為玩賞動物。 [1] 

蜥蜴活動攝食

蜥蜴吞鼠 蜥蜴吞鼠
蜥蜴是變温動物,在温帶及寒帶生活的蜥蜴於冬季進入休眠狀態,表現出季節活動的變化。在熱帶生活的蜥蜴,由於氣候温暖,可終年進行活動。但在特別炎熱和乾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現象,以度過高温乾燥和食物缺乏的惡劣環境。可分為白晝活動、夜晚活動與晨昏活動三種類型。不同活動類型的形成,主要取決於食物對象的活動習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3] 
個體蜥蜴的活動範圍很侷限。樹棲蜥蜴往往只在幾株樹之間活動。據研究過的幾種地面活動的蜥蜴,如多線南蜥等,活動範圍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種類還表現出年齡的差異。剛孵出的蝘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動,成年後才轉移到較遠的林中活動。 [3] 
鬣蜥科蜥蜴
鬣蜥科蜥蜴(14張)
大多數蜥蜴吃動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種昆蟲。壁虎類(Gekkonids)夜晚活動,以鱗翅目等昆蟲為食物。體型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小鳥,其他蜥蜴為食物。巨蜥(Varanus)則可吃魚、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動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由於大多數種類捕吃大量昆蟲,蜥蜴在控制害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為蜥蜴是有毒動物,這是不對的。全世界6000種蜥蜴中,已知只有兩種有毒毒蜥,隸屬於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佈在北美及中美洲。 [3] 

蜥蜴自截再生

壁虎科蜥蜴
壁虎科蜥蜴(20張)
許多蜥蜴在遭遇敵害或受到嚴重干擾時,常常把尾巴斷掉,斷尾不停跳動吸引敵害的注意,它自己卻逃之夭夭。 [4] 
這種現象叫做自截,可認為是一種逃避敵害的保護性適應。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發生。但斷尾的地方並不是在兩個尾椎骨之間的關節處,而發生於同一椎體中部的特殊軟骨橫隔處。這種特殊橫隔構造在尾椎骨骨化過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強烈收縮而斷開。軟骨橫隔的細胞終生保持胚胎組織的特性,可以不斷分化。所以尾斷開後又可自該處再生出一新的尾巴。再生尾中沒有分節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連續的骨稜,鱗片的排列及構造也與原尾巴不同。有時候,尾巴並未完全斷掉,於是,軟骨橫隔自傷處不斷分化再生,產生另一隻甚至兩隻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現象。中國壁虎科蛇蜥科蜥蜴科石龍子科的蜥蜴,都有自截與再生能力。 [4] 

蜥蜴變色發聲

蜥蜴
蜥蜴(17張)
蜥蜴的變色能力很強,特別是避役類(Chamaeleons)以其善於變色獲得“變色龍”的美名。中國的樹蜥與龍蜥多數也有變色能力,其中變色樹蜥(Calots versicolor)在陽光照射的乾燥地方通身顏色變淺而頭頸部發紅,當轉入陰濕地方後,紅色逐漸消失,通身顏色逐漸變暗。蜥蜴的變色是一種非隨意的生理行為變化。它與光照的強弱、温度的改變、動物本身的興奮程度以及個體的健康狀況等有關。 [4] 
大多數蜥蜴是不會發聲的。壁虎類是一個例外,不少種類都可以發出宏亮的聲音。蛤蚧鳴聲數米之外可聞。壁虎的叫聲並不是尋偶的表示,可能是一種警戒或佔有領域的信號。 [4] 

蜥蜴短跑健將

多數蜥蜴有四條腿,其中後肢有力,能快速奔跑並改變前進的方向。奔跑最快的蜥蜴時速可達25千米/小時。有些蜥蜴可以僅用兩條長後肢就可以跑的飛快,跑動的同時也能用尾巴保持方向。王蜥的時速是所有時速中最快的,可達20到25千米/小時,即使在水面上跑也可保持在水面。

蜥蜴分佈範圍

蜥蜴分佈於除南極和少數北極區域外的所有陸地。 [8] 

蜥蜴繁殖方式

蜥蜴體內受精, [10]  繁殖有兩種方式,成熟快的蜥蜴會不停產卵,每次只產一枚;需要幾年時間成熟的蜥蜴,可持續多年產卵。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蜥蜴為卵生,高海拔或者高緯度地區的為胎生。 [11]  一般蜥蜴能活十幾年,其中壽命最長的是楔齒蜥,能活大約150年。 [12] 
蜥蜴的壽命主要根據動物園飼養的資料,飛蜥2~3年,島蜥4年,多線南蜥5年,巨蜥(Varanus salvator)12年,毒蜥(Helodermasuspentum)25年,最長的紀錄大概是一種蛇蜥(Anguis fragilis)54年。這些數字並不完全反映自然界的實際情況,只可能作一參考。 [5] 
蜥蜴類具交接器,行體內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進行交配繁殖。有的種類的精子可在雌體內保持活力數年,交配一次後可連續數年產出受精卵。在一部分蜥蜴中只發現雌性個體,據研究,它們是行孤雌繁殖的種類。這類蜥蜴的染色體往往是異倍體。有的正常行兩性繁殖的種類,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會改行孤雌繁殖,據認為,孤雌繁殖有利於全體成員都參與產生後代,有利於迅速擴大種羣,佔據生存領域。 [5] 
多數種類蜥蜴系卵生(Oviparous)、一般於夏季產卵於温暖潮濕而隱蔽的地方。卵數由一二枚到十幾枚不等。卵的大小與該種個體的大小有一定的關係。壁虎科的卵略近圓形,卵殼鈣質較多,殼硬而脆。其他各種蜥蜴的卵多為長橢圓形,殼革質而柔韌。 [5] 
美國茲昂國家公園蜥蜴 美國茲昂國家公園蜥蜴
有的蜥蜴卵在母體輸卵管後段(“子宮”)就開始發育,直到產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石龍子科中不少種類為卵胎生,其餘各科蜥蜴多為卵生。同一屬中有的種類為卵生,另一些種類則為卵胎生。譬如南蜥屬多線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為卵生。又如滑蜥屬中兩個相近種秦嶺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卻為卵生。中國特產動物鱷蜥(shinisaurus crocosilurus)在當年年底仔蜥就在母體輸卵管內發育成熟,但延滯到第二年5月才產生母體外。解剖懷孕後期的鱷蜥,成熟仔蜥已無卵黃,而母體輸卵管壁佈滿微血管網。可能發育後期的仔蜥依靠母體提供營養,應屬於少數胎生(Viviparous)蜥蜴之一。 [5] 
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但在熱帶温暖潮濕環境的一些種類,如島蜥(Emoiatrocostata)、多線南蜥、蠍虎(Platyurus plaryurus)、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與截趾虎(Gehyra mutilata)等則終年都可繁殖。 [5] 

蜥蜴下級分類

世界上大約有5461種蜥蜴。 [14] 

蜥蜴主要價值

蜥蜴藥用價值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蜥蜴味鹹,性寒,有小毒;利小便,破石淋便血,消水腫、陰潰,滑竅破血”。 [13] 

蜥蜴飼養價值

蜥蜴因其體色和樣子多變以及順從性,成為最具魅力的爬行動物之一,很多種類被當作寵物飼養。 [14] 
參考資料
  • 1.    兩地理種羣間蜥蜴繁殖輸出和學習行為的比較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6-24]
  • 2.    秦豪榮,吉俊玲主編.寵物飼養: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302
  • 3.    星野一三雄著.不可忽視的兩棲爬行類動物:南方日報出版社,2012:136頁
  • 4.    探索者編委會.探索發現科學館 動物世界: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52頁
  • 5.    (蘇)黑爾德(С.В.)著;張貴寅譯.怎樣利用活動物講授動物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298頁
  • 6.    英國DK公司編著;張勁碩譯,DK博物大百科,科學普及出版社,2018.09,第380頁
  • 7.    王學理主編,走進新科學 生命,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12,第59頁
  • 8.    澳大利亞韋爾登·歐文公司原著,簡明動物百科,中國旅遊出版社,2014.01,第313頁
  • 9.    The Diagram Group著,陸上的動物,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06,第49頁
  • 10.    張紅園主編,動物百科 第3卷 彩圖版,九州出版社,2002.11,第88頁
  • 11.    澳大利亞韋爾登·歐文公司原著,簡明動物百科,中國旅遊出版社,2014.01,第320頁
  • 12.    李建軍主編,走進自然博物館 第2版,兵器工業出版社,2006.04,第143頁
  • 13.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白話手繪彩圖典藏本,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2,第594頁
  • 14.    西班牙Sol90公司著;董青青譯,爬行動物,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01,第58頁
  • 15.    (法)儒勒·列那爾著;王維克譯,自然界的印象,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04,第7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