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風車子

鎖定
石風車子(Combretum wallichii DC.),別名:紫風車子、凌雲風車子、瓦氏風車子、牛板金,為使君子科風車子屬藤本,稀為灌木小喬木狀;幼枝壓扁,有槽,淡灰褐色,密被鱗片和微柔毛,以後鱗片與柔毛漸脱落,縱裂成纖維狀剝落,疏生,黑色皮孔。葉對生或互生,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稀卵形,堅紙質,先端短尖或漸尖,稀鈍圓,基部漸狹,幼葉干時變褐色,老時兩面無毛,干時通常綠色,但均密被微小的圓形乳突,中脈及側脈表面下陷至微突出,僅中脈較明顯,先端鈍圓、平截或微凹,基部楔尖至平截或鈍圓,翅紅色,有絹絲光澤,被白色或金黃色鱗片;果柄短,長約2毫米。花期5-8月,果期9-11月。 [1] 
圖片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2] 
中文名
石風車子
拉丁學名
Combretum wallichii DC.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桃金娘目
使君子科
風車子屬
石風車子
分佈區域
中國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以及錫金,尼泊爾等地

石風車子形態特徵

石風車子為藤本(稀成灌木或小喬木狀);枝幼時壓扁,有槽,淡灰褐色,密被鱗片和微柔毛,漸老則無毛及鱗片,皮層縱裂纖維狀剝落,疏生黑色皮孔。葉對生或互生,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稀圓形,長5-13釐米,寬3-6釐米,堅紙質。先端短尖或漸尖,稀近鈍,基部漸狹,幼葉於時變褐色,成熟時兩面無毛,干時通常綠色,但均密被微小的圓形乳突,中脈及側脈表面下陷至微突出,僅中脈較明顯,側脈(5—)7—9對,背面凸起,脈腋內有鏽色至白色長硬毛;葉柄長5—10毫米,被褐色鱗片及微柔毛。
石風車子 石風車子 [2]
石風車子線稿圖 石風車子線稿圖 [4]
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單生,不分枝,在枝頂排成圓錐花序,花軸被褐色鱗片及微柔毛;苞片線形或披針形,長3—4毫米;花小,長約9毫米,4數;萼管較短,漏斗狀或近鐘形,外面上部被褐色鱗片,長4.5毫米以內,萼齒三角形,直立,長約1.5毫米;花盤環帶狀,緊貼萼肢,邊緣及內外密被黃白色長硬毛,毛突出萼齒之外;花瓣小,長約1.5毫米,與萼齒等高,倒披針影 漸狹成爪,雄蕊8枚,超出萼齒約3.5—4毫米,長於花柱;子房四方形,密被鱗片;花柱粗,無毛;胚珠4。
果具4翅,近圓形或扁橢圓形,稀近倒卵形或橢圓形,長2,1—3.2釐米,寬2—3釐米,基部楔光至平截或渾圓,翅紅色,有絹光,被白色或金黃色鱗片;果柄短,長約2毫米。花期5—8月,果期9—11月。 [1] 

石風車子生長環境

石風車子生長於海拔(480-)1000-1800(-2300)米的山坡、路旁、溝邊的雜木林或灌叢中,多見於石灰岩地區灌叢中。 [1] 

石風車子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分佈於錫金、孟加拉、尼泊爾和緬甸北部。 [1] 

石風車子主要價值

石風車子 石風車子 [2]
石風車子的主要藥用價值: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解毒;驅蟲。主治風濕痹痛;瘡癤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8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