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頭河

(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

鎖定
石頭河,古稱武功水、斜水,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一級支流,發源於太白縣鰲山太白山北麓,北出斜峪關,經眉縣岐山縣入渭水。石頭河全長77.5公里,其中:峪口以上幹流長62.5公里,峪口以下流長15公里。著名的褒斜道的北段斜谷道即為石頭河上游河谷。 [1] 
石頭河峪口建有梅惠渠石頭河水庫及其灌區等水利設施,眉縣、岐山盡得灌溉之利。 [2-3] 
中文名
石頭河
別    名
武功水
斜水
所屬水系
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一級支流
流經地區
太白縣、眉縣、岐山縣
發源地
太白縣鰲山太白山北麓
河    長
62.5 m

石頭河幹流概況

石頭河,發源於太白山的三太白池,流經陝西省太白縣、眉縣、岐山縣,幹流全長77.5公里,其中:峪口以上幹流長62.5公里,峪口以下流長15公里。 [4] 
太白縣境內, [4]  其上游名桃川河,主要為五里峽、沙溝峽、大蹇溝等水匯流而成,眉縣誌謂:“(桃川河)正源五里峽,發源於秦嶺鰲山(即武功山) [4]  ”,其中游鸚鴿段,主要為白雲峽、三岔峽、蹇溝水與桃川河水匯流而成。在太白縣集流面積676.02平方公里,出境距源頭流程47.5公里,發源高程海拔3040米,出境高程海拔740米,平均坡降48.4‰。 [1] 
石頭河眉縣境內峪口以下河段 石頭河眉縣境內峪口以下河段 [5]
眉縣境內,石頭河干流桃川河流經斜峪關出峪後轉向西北,至岐山縣。幹流在縣境內僅斜峪關口上下5公里。 [4] 
岐山縣境內,南自落星鄉沿南愛和平村東側入境,北流入渭,流長15.1公里。 [6] 

石頭河水文特徵

太白縣境內,其上游名桃川河平均流量每秒13.7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4.309億立方米。 [1] 
眉縣境內,據斜峪關水文站測定,年輸沙量84萬噸,輸沙模數為每平方公里496噸,河水含沙量每立方米0.73公斤。全流域面積686平方公里,在本縣境內流域面積5.2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2.8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4.48億立方米。據水文資料記載,最大洪峯流量是1929年的26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是1977年1月20日,實測為0.033立方米/秒。
河牀系沙卵石組成,比降在峪口平均1/70,愈往上游愈陡,白雲峽以上,山高溝深,河谷蜿蜒,山巒起伏,懸崖峭壁,林東茂密,被覆較好,水流清澈,含沙量少。 [4] 
岐山縣境內,石頭河年過境流量4.61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4.61立方米/秒。境內年自產徑流量2448.0萬立方米,平均流量0.78立方米/秒。河牀比降20%,水流湍急。 [6] 

石頭河自然災害

康熙七年(1668)七月,眉縣霜雨數十日,平地大水,傍渭及山河衝地甚多。據西北農學院調查,是年石頭河洪峯流量3800立方米/秒。民國14年(1925),據陝西省水電勘測設計院調查,是年石頭河斜峪關洪峯流量為2520立方米/秒。1968年9月上半月,陰雨過盛,降雨量達220毫米以上,其中9月7日,漫灣站降雨量達101.7毫米,渭河漲水4400立方米/秒,石頭河470立方米/秒。1976年,寶雞全市全年降雨達110天左右。8月19日至29日連續降雨11天,過程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由於伴有低温,晚秋、棉花大幅度減產,石頭河斜峪關洪峯流量402立方米/秒。 [7] 
岐山縣志載:光緒十年(1884)五月十二日,斜峪河水泛溢,淹沒田廬人口。民國二十四年(1935)七月初,暴雨傾盆,山洪驟發。石頭河洪水暴漲,沿河兩岸,遍地盡水,衝潰田地6758畝,房舍17間。1954年6月6日,大雨。石頭河水暴漲,河牀改道。由八區亂泉灣大灘、羽家灘、白家灘和九區空塔寺等地洶湧直下,受災49户,沖毀莊稼152.2畝。8月中旬大雨後,山洪暴發,河水猛漲,使沿山靠河地區4720户受災,衝淹秋田12580.8畝。1962年夏,連降大雨,山洪暴發,河水劇漲。石頭河流量達910立方米/秒。1975年7月8~9日,石頭河流域大雨,雨量達62.2毫米,石頭河水大漲,9日下午2時洪峯流量700立方米/秒,沖毀堤壩4519米、丁字壩49座,疏通的中心河牀基本填平,沖毀農田2048畝,淹沒房屋326間。1978年7月13~16日,連降大雨,渭河、石頭河暴漲。渭河最大流量2000多立方米/秒,石頭河最大流量460多立方米/秒,沖垮石頭河堤3100米,丁壩39座,毀林200畝,空塔寺羣眾被困石頭河中心4天,10户庭院進水。安樂、五丈原、落星公社923畝秋田被淹(174畝無收成)。 [8] 

石頭河主要支流

太白縣境內,沿途納五里峽、大蹇溝、沙溝、路平溝、鹿台溝、後河、白雲峽、三岔峽、吉利溝、蹇溝諸水。 [1] 

石頭河流域概況

石頭河發源地在秦嶺山脈的太白山、鰲山(武功山)。太白山是秦嶺山脈最高峯,也是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峯,如鶴立雞羣之勢冠列秦嶺羣峯之首。自古以來,太白山就以高、寒、險、奇、富饒、神秘的特點聞名於世、稱雄華中。太白山是渭河水系和漢江水系分水嶺最高地段。 [9]  太白山西起太白縣城嘴頭鎮,東到周至縣老君嶺,南以滑水河在太白縣黃柏原以上的東西向河段為界,北至眉縣營頭。大約在東經107°19'—107°587和北緯33°40'—34°之間。東西長約61公里,南北寬約39公里,山體近東西向展布。海拔3767米,以其高稱雄於華中,是我國大陸東部的最高峯。孤峯獨立,勢若天柱。黃山、廬山、泰山不能比其高,西嶽華山還比它低1700多米。是渭河水系和漢江水系分水嶺的最高地段,霸王河、石頭河、褒河、湑水河等皆發源於此。 [10] 
鰲山,古稱垂山、武功山,系太白山迤邐之西脈,亦稱西太白,海拔3475米,為漢、渭水之分水嶺,嶔崟立於縣城之南,山上植被蔭濃翳鬱,原始古木最大者闊可達三四米。
上游屬秦嶺峽谷地貌,主要川峽有:桃川,位於縣城東部桃川鄉,西起五里峽口,東到白雲峽口,呈兩頭窄、中間寬的彎曲帶形,地勢由西向東緩降,較開闊、平坦。白雲峽,處於太白山北麓之桃川鄉東南部。上端分東西兩個支峽,全長約16.8公里。從峽口入,沿峽向南有人行小道可通太白山及黃柏塬古字梁。五里峽,處於鰲山北麓之桃川鄉西南部。峽呈較規則之南北走向,沿峽有人行小道可達鰲山。 [11] 
石頭河谷口處,斜峪關,位於眉縣西南13公里處的山谷口,為太白山八景之一。是古褒斜棧道的北口。地勢險峻,歷來是兵家必爭要地。東為磨石溝,西連棋盤山,中為一喇叭形豁口,氣勢雄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北望一馬平川,石頭河水奔湧直下;南望層巒疊嶂,水色天光,昭然若畫。三國時,諸葛亮曾在此修建邸閣,以儲存與魏交戰之軍糧。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的功績,在此修建懷賢閣。蘇軾在《題懷賢閣》詩中寫道:“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觀五丈原,鬱屈如長蛇。”可謂斜峪關形勝的寫照。北宋時商賈雲集,人流熙攘,建築雄偉,景色宜人。蘇軾在另一首《宿邸閣蟠龍寺》中寫道:“起觀萬瓦鬱參差,目亂千崖散紅綠。門首商賈負椒舛,山後咫尺連巴蜀。”當時斜水流量也較今為大,蘇軾曾由東關“乘槎晚渡”而至西關口。清代在斜峪關東側曾設衙置兵,專管剿滅盜匪與處理鬥毆案件。民國中期,外籍入眉的有識之士曾在此辦起小型發電廠、火柴廠、麪粉廠、碾米廠、草袋廠等,此地成為縣內最早的工業區。
石頭河峪口斜峪關地貌(斜峪關卧虎石) 石頭河峪口斜峪關地貌(斜峪關卧虎石)
1969年,在斜峪關開工修建石頭河水庫。關口北端和積穀寺一帶盛產大米,清代是向皇帝進貢的貢米,米質特別,至今名傳省內外。夜晚出山風颳個不停,使峪口至積穀寺、上龍王廟一線的樹木,一律向北傾斜,形成了獨特的一景。 [12] 
石頭河下游川道,屬黃土台塬,位於岐山縣境內五丈原東,東至眉縣界,南至斜峪關,北至渭河,長15公里。南窄北寬,南高北低,相對高差170米,地勢平坦。大部分土壤為水稻土,水源豐富,水利設施齊全,氣候温暖、濕潤,素有“小江南”之稱,以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為主。糧食商品率居全縣第一。含安樂鄉、落星鄉的落一、落二兩個村委會及五丈原鎮的東星村委會轄區。 [13] 

石頭河治理開發

石頭河蓄水工程

石頭河水庫為省屬水利工程,陝西省石頭河水庫管理局經營管理。1969年開始籌建,1970年5月,列入省辦項目。1971年7月成立陝西省石頭河工程指揮部,接管工程。1976年9月26日截流,1980年11月9日封堵導流洞開始蓄水。1982年11月,大壩基本建成。 [14]  水庫大壩建於太白、眉縣、岐山三縣交界處的斜峪關口。壩型為粘土心牆砂卵石壩殼土石混合壩。最大壩高114米,壩頂高程808米、長590米、寬10米、壩底寬488米。水庫納太白縣石頭河、蹇溝河水,庫容在本縣境內,總庫容1.25億立方米,死庫容50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2億立方米,可利用年發電量1.2億千瓦。下游各縣可利用本水庫水灌溉良田128萬畝。 [11] 
石頭河水庫 石頭河水庫 [15]

石頭河灌溉工程

石頭河水庫東干渠,西起斜峪關,沿秦嶺北麓向東延伸到武家堡,全長33.3公里。設計建築物114座,其中重點建築物23座。隧洞12座,最長的是小法儀原隧洞2741.23米。渡槽8座,最長的是霸王河渡槽1519.6米。芋院溝渠庫結合工程一座,壩長167.5米,壩高30.5米,庫容41.8萬立方米。銅峪河空心壩一座,長16.5米。湯峪口洪跌水一座,跌差74米。乾渠設計流量11.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3.5立方米/秒。乾渠上佈設支渠9條,全長84公里,其中二支(霸王河渠)、六支(湯惠渠西幹)、七支(湯惠渠東干)屬舊有,其它6條屬新開。設計抽水站11座,裝抽水機組13台,動力機容量905千瓦。湯峪口跌水處計劃修電站一座,裝機容量1620千瓦,年發電量446萬度。整個工程完成後,可灌溉齊鎮、城關、營頭、金渠、小法儀、湯峪、槐芽、橫渠、青化9鄉(鎮)農田21萬畝(其中自流灌溉19.4萬畝,抽水灌溉1.6萬畝)。
石頭河水庫北乾渠(原梅惠渠),清康熙六年(1667),縣令梅遇率領有識生員、士民、耆老,遍視水源,確定渠線,親臨工地,督民開渠。堰口在斜谷關口雞冠石附近,引水至石龍廟分為四渠,“兩渠固,擴而大之,兩渠創修,以東西名”,各長15公里,深4尺,寬5尺,灌田千餘頃,灌區民眾稱為“梅公渠”。民國24年(1935),涇洛渠工程局(省水電工程局前身)決定整修梅公渠,次年7月動工。28年(1939)完成渠首工程,次年繼續整修完成三條幹渠、12條支渠,總長度140多公里,同年註冊,灌溉面積8.4萬多畝,改名“梅惠渠”。1950至1957年,對攔河大壩進行兩次較大整修。梅惠渠攔河壩為重力式滾水壩,建在斜峪關雞冠石處,橫亙東西,壩長123.4米,高1.5米,頂寬1.5米。1958年改建了東干渠,1967年在原北乾渠基礎上改建完成西乾渠。1983年,石頭河水庫下閘蓄水後,梅惠渠改低壩引長流水為引庫水灌溉,水量更加充沛,控制灌溉面積15.4萬畝,其中眉縣12.75萬畝。1984年經省水利水保廳批准,梅惠渠由縣水電局交省石頭河水庫灌溉管理處管理。1987年10月成立石頭河水庫灌溉管理局,將原梅惠渠東干渠改稱石頭河水庫北乾渠。1989年後,北、西兩幹灌溉本縣齊鎮、城關、第五村三個鄉鎮農田8.7萬畝。 [2] 
梅惠渠首閘室 梅惠渠首閘室 [16]
金承安元年(1196),眉縣知縣孔天監在石頭河督鑿孔公渠,亦稱界渠,渠長25華里,寬1.4米,水深0.32米,小支渠24道,經眉、岐兩縣的常家莊、新軍營、胡家營、陳法寨、槐樹灣、楊千户寨、馬鞍山、第五村等八村,岐山灌溉稻田約3400畝。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鳳翔知府沈縉在石頭河督鑿沈公渠,灌諸葛、落星二里;又在寶雞縣的閻家營築堰引渭水東流岐山,灌蔡家坡一帶田地。清時,在石頭河築堰開渠,先後有胡公渠(亦稱馬家堰),為胡家營人所開,位於胡家營西莊東南,傍崖開渠,渠長4裏,寬1.5米,水深0.76米,灌胡家營西莊地約1300餘畝;茹公渠,渠長20裏,寬1.7米,深1米,支渠13條,灌田3500餘畝,還有洪公渠、梅公渠。在麥李河開鑿麥李河渠,灌唐家嶺、鄭家磨、渠頭、華家寨和五丈原、土橋莊、温家灣田地3000餘畝。
民國七至十五年(1918~1926),在常家莊築堰創修龐公渠,渠深0.4米,寬2.5米,流速約0.3米/秒,流量約0.5立方米/秒,乾渠長330餘丈,引石頭河水灌胡家營東莊、新軍營兩村約1000餘畝。
民國十七至十八年(1928~1929)修成通濟渠,起於斜峪關,北流入渭,寬2米,深3米,長40.9裏,灌田300餘畝。二十五年(1936)石頭河自上而下,形成孔公西渠、龐公渠、胡公渠、鄭家堰等9條引水灌溉渠堰,羣眾稱為九道堰。二十九年(1940),全國經濟委員會涇洛工程局設計、主辦、整修石頭河梅公渠,岐山灌田24665.4畝。
建國後,整修舊渠道,並於50年代後期建成潤德泉“長藤結瓜”工程;把石頭河水引上五丈原,創造了歷史奇蹟。
五丈原渠道,於1958年3月開工興建,共投工8.8萬個,移動土石方43萬立方米,至6月26日試水成功,使原上2萬餘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12月,高店公社社長李俊代表五丈原渠道的建設者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代表會議,受到國務院嘉獎。1964年,灌區進行維修,配套,投工1.45萬個,國家投資1萬元,襯砌原邊乾渠4.6公里,修建支渠1條,長3.05公里,斗渠11條,長9.5公里,建築物30座,移動土石方1.2萬立方米。1983年再次整修擴建。投工5.7萬個,國家投資12.72萬元,鄉村籌資3萬元,完成土方2.55萬立方米,漿砌塊石0.29萬立方米,混凝土0.17萬立方米,擴建乾渠9.74公里,加大引水渠道斷面,引水流量由0.5立方米/秒增至1立方米/秒。五丈原渠道位於石頭河西岸,系無壩自流引水工程,主體工程由進水閘、450米隧洞、10公里原邊乾渠、落馬溝渡槽及洪溝倒虹組成。進水閘位於斜峪關石頭河西岸,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灌區修建支渠3條,長10.06公里,斗渠39條,長17.16公里,抽水站4處,渡槽5座,橋樑234座,退水9處。工程由五丈原渠道管理站管理,受五丈原、曹家兩鄉鎮人民政府領導。 [17] 

石頭河調水工程

引紅濟石調水工程,是將漢江水系褒河支流紅巖河水自流調入渭河支流石頭河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工程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太白縣境內,多年平均調水量0.92億立方米,連同石頭河本流域自產徑流,經石頭河水庫調節後,水庫年均供水量達到2.66億立方米,除保持向西安城市供水0.95億立方米、向原岐眉灌區37萬畝農田灌溉補水0.45億立方米外,新增向咸陽、楊凌等城市供水1.26億立方米。工程主要由低壩引水樞紐和輸水工程組成。低壩引水樞紐位於太白縣城西南8km,採用閘壩方案,由泄洪閘、衝沙閘、進水閘、左右岸擋水壩段及生態放水管道等組成,泄洪閘共3孔,單孔寬度20m,總寬度68.4m。穿秦嶺輸水隧洞長19.71km,設計最大引水流量13.5立方米/s,隧洞比降1/890,斷面分別為2.8×3.0圓拱直牆型和洞徑為3.0m的圓型。工程總工期5年,概算總投資7.14億元。引紅濟石工程2008年正式開工建設,計劃於2011年底建成,2012年投入運行。 [18] 

石頭河河道治理

石頭河南出斜峪關,在岐山縣境內,北流15公里,流經落星、安樂、五丈原三個鄉鎮,匯入渭河。河牀平均寬度300米。歷史上河水湍急,河牀寬淺,河灘密佈,頂衝嚴重,改造頻繁,遇洪決堤毀壩,淹沒農田,沖毀村莊,對兩岸人民生產生活威脅很大。
建國後,20世紀50年代對老河岸進行整修加固,1963~1966年,全面開展河道治理,東西兩岸修築堤防13.5公里。斜峪關口至鄭家磨河道長2.7公里,河道順直、較深、彎道節點穩定。鄭家磨至西寶公路大橋,河道長9.6公里,屬彎曲型淤蕩性河型,河牀不時變遷,河道拓寬至1000米,仍威脅村莊農田安全。大橋至入渭處,河槽基本穩定。石頭河出山口的落星,因河道主流不穩定,洪水衝開七道河岔,從1963年開始,年年治理,修建堤防5000米,穩定了河道主流,治理灘地400畝。
1973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縣委提出“治河造田為人民”的口號,制定了石頭河治理工程規劃方案,決定“以四年時間對石頭河自斜峪關至入渭處15公里川道河段進行一次全線大浚治,截彎取直,順直河流,束窄河身,穩定河槽,使河道向渠槽化發展。”治河工程於1973年12月15日開工,由落星、曹家、安樂、五丈原4個公社組織民工施工。1975年3月,為加快工程進度又從馬江、麥禾營、棗林、城關、孝子陵、大營、北郭、益店、故郡、青化、蒲村、祝家莊、京當13個社鎮,抽調2000名勞力緊急支援。日上勞4000~5000人,最多達到7000人。至同年6月底,國家投資83.19萬元,完成投資82萬元,修築成東堤頂寬4米,西堤頂寬7米的幹堆石漿砌護面堤壩22公里。臨水坡為1:1.25,背水坡為1:1。護堤丁壩52座,中心河牀初步疏通。共移動土方145萬立方米,完成主體工程80%。同年7月8日,石頭河驟發洪水,洪峯流量達700立方米/秒,沖毀已成堤壩58處,4.519公里,毀齒牆斜坡1.52公里,沖毀丁壩49座,已疏通的中心河牀基本淤平,損失材料費僅水泥一項計14萬多元,受災莊稼3700畝,沖毀房屋21間。多年費工,毀於一旦。洪水過後,縣委對此次治河進行了專題研究,確定以防為主,重點浚治,停止統一施工,由社鎮分段治理。在強家寺段破堤分洪,分洪口以下,新老河槽同時行洪,新河槽行洪三分之一,老河槽行洪三分之二。隨着已成工程的整理、加固、修復和陝西省斜峪關石頭河水庫的建成,河水得到控制。
1987年,縣水電工作隊設計並指導施工,建成石頭河空塔寺索橋。 [19] 

石頭河水能利用

石頭河藴藏量8.58萬千瓦,可開發量2.34萬千瓦。遠在三國時,諸葛亮屯兵五丈原,廣開斜谷水利,在石頭河兩岸開荒種糧,以供軍需。《孔公渠水利碑記》:“碾磑區計,僅有數千,園田畦計,不啻幾萬,有粟者易為之粒,有麥者易為之屑”。説明金代眉縣令孔天監率民擴修斜谷水渠後,在渠道上修建水力碾磨,進行糧食加工的作坊已為數不少。抗日戰爭爆發後,省城一些工業廠家紛紛西遷,利用斜峪關石頭河水利條件,建廠生產。“尤以三十至三十二年(1941—1943)短期中發展迅速”。據當時統計,梅惠渠縣境內各種水力廠、站共68家。抗日戰爭勝利後,一些廠家遷出縣境。
關城子水電站,民用性質。1968年動工修建,1970年竣工投產。位於石頭河水庫北乾渠(原梅惠渠東干渠)1.5公里處,以附近舊土城命名。引用流量5.7立方米/秒,水頭13米,裝機2台445千瓦,年發電量160萬度。1989年將125千瓦機組更換為320千瓦機組,兩台機組總容量640千瓦。歸關城子電站統一管理的賈家寨(55千瓦)、雷村(12;千瓦)、齊鎮(75千瓦)三座分站,均建於關城子電站下游乾渠跌水上。四座電站統一管理,總裝機5台815千瓦,併入國家大電網運行,年發電量305萬度。自己擁有10千伏高壓線路45.67公里供電區,與國家實行電量交換,經濟效益較高。 [20] 

石頭河棧道交通

褒斜道線路圖 褒斜道線路圖 [21]
褒斜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今名石頭河)及漢水支流褒水(褒河)兩條河谷而成的一條穀道,是典型的循河覓道路線。斜峪口在眉縣之南,褒谷口在漢中褒城之北,因名“褒斜道”。古代由長安去漢中,先入斜谷,後入褒谷,因之亦稱“斜谷道”。 [22] 
褒谷與斜谷同以太白縣的五里坡(衙嶺山)為發源地。斜谷先自五里坡而東,至桃川以東的老爺嶺北折,經鸚鴿,直抵斜峪關出谷口,總程100裏左右。褒、斜二谷共計474裏左右,是漢中盆地通向關中較近通道。二谷穿行於萬山叢中,商旅循谷而行,並無大的登涉之勞,因自斜谷上溯至源頭五里坡,僅上一道較平緩的坡,就進入褒水上源。順褒水河谷南行,經太白縣、留壩縣,不翻大山即可出褒谷抵漢中。古代先民經長期探索,確認從斜谷到褒谷為一條捷徑。於是開發褒斜谷道,成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 [23] 
參考資料
  • 1.    太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太白縣誌 .陝西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3-3:山、川、河、谷 .
  • 2.    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眉 縣 志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 :第九編 水 利 第二章 水利建設 第二節 引水工程 .
  • 3.    石頭河水庫迎來今年第一次強降水過程  .陝西省石頭河水庫灌溉管理局[引用日期2014-06-18]
  • 4.    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眉 縣 志: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編 自然地理 第四章 水 文 第一節 地表水
  • 5.    石頭河水庫今晨開閘泄洪  .陝西省石頭河水庫灌溉管理局[引用日期2014-06-18]
  • 6.    岐山縣誌編纂委員會.岐山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 :卷二 自然地理 第三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
  • 7.    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眉 縣 志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 :第五編 自然災害 第一章 自然災害紀實 第二節 水情災害 .
  • 8.    岐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岐山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卷三 自然災害 第三章 澇災 .
  • 9.    太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太白縣誌 .陝西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3-3:卷三 太白山 第一章 簡述 .
  • 10.    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眉 縣 志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 :第二編 自然地理 第五章 山 脈 第二節 太白山 .
  • 11.    太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太白縣誌 .陝西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3-3:卷一○ 農業 第六章 水利水保 第一節 水利設施 .
  • 12.    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眉 縣 志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 :第二十三編 文化藝術 第九章 勝 跡 第一節 斜 峪 關 .
  • 13.    岐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岐山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卷二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質地貌 第二節 地貌 .
  • 14.    岐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岐山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卷七 水利水保 第一章 灌溉工程 第三節 蓄 水 .
  • 15.    旱象當前:“關中水塔”問水情  .陝西傳媒網-陝西日報[引用日期2014-06-18]
  • 16.    梅惠渠首閘室工程重放異彩  .陝西省石頭河水庫灌溉管理局[引用日期2014-06-18]
  • 17.    岐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岐山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卷七 水利水保 第一章 灌溉工程 第一節 引 水 .
  • 18.    引紅濟石調水工程  .陝西省水利廳[引用日期2014-06-18]
  • 19.    岐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岐山縣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卷七 水利水保 第二章 治河排澇 第二節 石頭河治理 .
  • 20.    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眉 縣 志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 :第九編 水 利 第二章 水利建設 第七節 小水電工程 .
  • 21.    太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太白縣誌 .陝西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3-3:卷一四 交通 郵電 第一章 道路 第一節 古棧道 .
  • 22.    陝西省地方誌纂委員會 .陝西省志 第26卷 1 公路誌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1日 .
  • 23.    漢中市地方誌纂委員會.漢中市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1月1日:褒斜道·石門石刻志 第一章 褒斜道 第一節 穀道棧道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