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頭城

(劉禹錫詩作)

鎖定
《石頭城》是劉禹錫組詩《金陵五題》的第一首,全詩着眼於石頭城周圍的地理環境,在羣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顯古城的荒涼和寂寞,格調莽蒼,境界闊大,感慨深沉,歷來備受讚譽。
劉禹錫寫作這首詩時,大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裏大臣相互排擠;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這首詩並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詩人感慨深沈, 實寓有引古惜興亡之意,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鑑。
這首詩獨闢蹊徑,避開了和金陵六朝有關的所有史實,將感情線編織在貌似無關的周邊景物中,以一種內在的對比結構暗連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荒涼,虛實相生,極富張力。 [1] 
作品名稱
石頭城
作    者
劉禹錫
創作年代
中唐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石頭城作者簡介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中國唐朝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劉勝。又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近人卞孝萱則提出劉禹錫是匈奴族後裔,出生於嘉興的新説,據鄧聲斌先生考證其父劉緒遭遇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定居彭城。劉禹錫為貞元九年(793)進士。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詞》時,曾註明“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 [2-3] 
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劉禹錫的最後一任是太子賓客,故後世題他的詩文集為《劉賓客集》。白居易贊其“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故劉禹錫又有有中唐“詩豪”之稱,是中唐傑出的政治家、哲學家、詩人和散文家。 [4]  [5] 

石頭城作品原文

《石頭城1唐朝 劉禹錫 
山圍故國2周遭3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4東邊舊時5月,夜深還過女牆6來。 [6-7] 

石頭城註釋譯文

石頭城字詞註釋

  1. 石頭城:位於今南京市西清涼山上,三國時孫吳就石壁築城戍守,稱石頭城。後人也每以石頭城指建業。曾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城,至唐廢棄。今為南京市。
  2. 故國:即舊都。石頭城(即南京)在六朝時代一直是國都。
  3. 周遭:環繞。
  4. 淮水:指貫穿石頭城的秦淮河
  5. 舊時:指漢魏六朝時。
  6. 女牆:指石頭城上的矮城。 [4] 

石頭城白話譯文

  • 譯文一
羣山依舊,環繞着廢棄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東邊,古老而清冷的圓月,夜半時分,窺視這昔日的皇宮。
  • 譯文二
城的東、南、西三面,依舊綿亙着高低起伏的羣山,它那虎踞龍盤的姿態並未改變;北面的江潮,依舊拍打着城根,而後帶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聲音彷彿在嘆惜,昔日的繁華已經化為烏有。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還是過去那輪月亮。見證歷史過後,在夜深人靜之際,又心戀戀地爬過凹凸的城牆,小心翼翼來窺探着什麼。

石頭城英文譯文

(文殊、王晉熙、鄧炎昌 譯)
Stone City
The site with surrounding hills still remains;
The tides pound the hollow city and return disconsolate.
To the east of the Qinhuai River the same moon,as ever before,
In the depth of night rises again over the battlements. [8] 

石頭城創作背景

該詩選自《全唐詩》卷三百六十五。
建安十七年(212),孫權清涼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頭城,此城北緣長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統治者都視之為重地,以至後人常把它當作南京的代稱,到唐代已經荒廢。在南京建都的六朝在它們悲恨相續的史實中包含極深的歷史教訓,所以金陵懷古後來幾乎成了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際,更成為關心政治的詩人常取的題材。 [7] 
劉禹錫寫作這首詩時,大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裏面,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他寫這首詩的主旨,仍然是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鑑。

石頭城作品鑑賞

石頭城文學賞析

這首詩詠懷石頭城,表面看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抒情。詩人寫了山、水、明月和城牆等荒涼景色,寫景之中,深寓著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悲涼之氣籠罩全詩。 [2] 
詩一開始,就置讀者於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
開頭兩句寫江山如舊,而城已荒廢。山圍故國周遭在,首句寫山。山圍故國,故國即舊城,就是石頭城,城外有山聳立江邊,圍繞如垣牆,所以説山圍故國。周遭,環繞的意思。潮打空城寂寞回,這句寫水。潮打空城,石頭城西北有長江流過,江潮拍打石牆,但是,城已荒廢,成了古蹟,所以説潮打空城。這兩句總寫江山如舊,而石頭城已荒蕪,情調悲涼,感慨極深。
後兩句寫月照空城。淮水東邊舊時月,舊時月,詩人特意標明舊時,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橫貫石頭城,是六朝時代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遊樂場所,這裏曾經是徹夜笙歌、紙醉金迷、歡樂無盡的不夜城,那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舊時月即是見證。然而曾幾何時,富貴風流,轉眼成空。如今只有那舊時月仍然從秦淮河東邊升起,來照著這座空城,在夜深的時候,還過女牆來,依戀不捨地西落,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卻顯得更加寂寞了。一個還字,意味深長。 [2] 
李白《蘇台覽古》有句雲:“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謂蘇台已廢,繁華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處在“只今惟有”四字。劉禹錫此詩也寫江月,卻並無“只今惟有”的限制詞的強調,也無對懷古內容的明點。一切都被包含在“舊時月”、“還過”的含蓄語言之中,溶鑄在具體意象之中,而詩境更渾厚、深遠。
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羣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榮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着詩人故國蕭條、人生淒涼的深沉感傷。 [9] 
詩人在朝廷昏暗、權貴荒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寫下這首懷古之作,慨嘆六朝之興亡,顯然是寓有引古鑑今的現實意義的。江城濤聲依舊在,繁華世事不復再。詩人懷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鑑。 [4] 

石頭城評價影響

《謝疊山詩話》評價説:“意在言外,寄有於無。”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評價説:“不言興亡而興亡之感溢於言表。” [1] 
白居易讚美《石頭城》:“我知後之詩人無復措詞矣。”
唐以後的詩人詞家,吟詠金陵,多有化用劉禹錫《石頭城》的意境者。如元薩都剌的《念奴嬌》中“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彥的《西河》詞,更是以通篇化用《石頭城》、《烏衣巷》詩意為能事了。 [9] 
餘秋雨曾在《羅馬假日》中説:“人稱此詩得力於懷古,我説天下懷古詩文多矣,劉禹錫獨擅其勝,在於營造了一個空靜之境。惟此空靜之境,才使懷古的情懷上天入地,沒有邊界。”

石頭城軼事典故

石頭城石頭城史

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滅了越國,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説,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羣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讚歎,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裏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10] 
隋朝統一中國後,石頭城的防禦功能逐漸減弱,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五代以後它逐漸成了佛教勝地,人們開始用清涼山取代石頭山的稱呼。 [11] 
今天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去處。

石頭城意中虛景

有人認為,該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826年。劉禹錫於唐敬宗寶曆二年(826 )罷歸洛陽 ,路過金陵 ,見昔日豪華勝地 ,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懷古詩篇。 [2] 
也有人認為,《金陵五題》實為824年夏到826年冬之間,劉禹錫在和州期間的作品,而其時劉禹錫並未踏訪過南京。憑藉對南京的瞭然於胸與心嚮往之,劉禹錫寫了這意中虛景。其理由是,《金陵五題·引》中説得非常清楚:“餘少為江南客,而未遊秣陵,嘗有遺恨。後為歷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爾生思,欻然有得。”又考證劉禹錫的行跡,長慶四年(824年)夏,劉禹錫由夔州刺史(州治在今重慶奉節縣東)轉為和州刺史(州治在今安徽和縣),途中創作了與南京有關的“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的七言八句《西塞山懷古》;寶曆二年(826年)冬,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徵召回洛陽,返洛之前,他宿願得償,暢遊了南京(劉禹錫親歷南京,這是唯一可考的一次),並寫出了“潮滿冶城渚,日斜徵虜亭”的四聯八句《金陵懷古》、“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的五言絕句《經檀道濟故壘》等詩。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