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鞏寺

鎖定
石鞏寺,正名石䂬寺。始於南北朝時,義泉和尚雲遊於此,開山結廬,鞏下修道。至唐時,有馬祖道一禪師自建陽佛跡嶺至宜黃石䂬,結庵納徒,領眾燻修。後有徒石鞏慧藏,秉師法脈,住持道場。禪宗著名之“慧藏逐鹿”、“石鞏張弓三平受箭”公案,即源於此。為中國禪宗重要的祖師道場。
石䂬寺,得名於兀立數十仞,讓人歎為觀止的丹霞大石䂬,周圍有天然形成的十八座造型奇特的丹霞山峯,有獅山、象山、鐘山、鼓山、牛山等,惟妙惟肖,素有“十八羅漢朝石䂬”之稱;更有溪泉碧綠,清波迴旋。宋仁宗賜名石䂬為“江西第一名山”,是一片雄奇瑰麗,靜謐清幽的秘境。
鍾天地精氣,凝日月奧藴。昔人謂之曰洞天福地,非有奇緣清福者,未易登涉。唐肅宗敕寺名“石鞏義泉禪院”,宋仁宗賜“石䂬義泉古寺”、“馬祖第一道場” 、“江西第一名山”。盛時住僧七百餘人,元時數度興廢,明、清時多有修繕,及至近代,幾度坎坷,然僧雲水守寺,未令斷絕。
中文名
石䂬寺、石鞏寺
地理位置
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丹霞地貌
石䂬
十八峯等

石鞏寺寺名由來

石鞏寺 石鞏寺
正名石䂬寺。䂬者,水畔之石也。石鞏寺周圍地貌奇特,山色秀麗,古剎入口兩側,各有一山拔地而起,一座似獅,一座如象。從寺內沿石級而上,約百米開外便有巨石如拱,石鞏寺就坐落在石鞏山上的石鞏洞中。“石鞏”即“石拱”,如橋橫空,鞏上巖山崩裂、天然形成三疊,是丹霞地貌的最典型代表,狀如太極圖,故又稱太極巖,跨徑40餘米。最上巖,高廣7尺,名為夾鞏。中巖高一丈五、六尺,有方磚兩塊,分別鐫刻“馬祖法窟”、“百丈清規”,嵌入石壁。巖中有石榻,可以平卧,可以盤腿而坐。西有一折縫,唯蝙蝠可至,露出豆標竹子一束,“馬祖板”一塊,相傳為唐代馬祖禪師戲佔拋入,千年不壞。撫州郡守張伯琮書有“石鞏”二大字,每字寬丈餘,刻在倒懸蒼崖上,字跡依衡可辨。
石鞏寺 石鞏寺
石鞏寺 石鞏寺

石鞏寺寺廟歷史

石鞏寺 石鞏寺
清石䂬寺志序:昔人謂洞天福地,非有奇緣清福者,未易登涉。況復闡揚轉述,使祖窟宗風和盤托出,自非聲光交攝,貫金石動古今者亦復誰能知之。
南北朝時期(420-581年)
義泉和尚雲遊至石䂬,遂結廬修舍,日耕夜禪,是為石䂬寺開山祖師。
唐開元-天寶年間(740-750年)
馬祖道一禪師,始自建陽佛跡巖,遷至宜黃石䂬,結庵䂬下,大擺法席(清同治十年版宜黃縣誌)
唐天寶年間(742-750年)
撫州石䂬慧藏禪師。本以弋獵為務。惡見沙門。因逐羣鹿從馬祖庵前過。祖乃逆之。藏問。和尚見鹿過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獵者。祖曰。汝解射否。曰射射。祖曰。汝一箭射幾個。曰一箭射一個。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和尚一箭射幾個。祖曰。一箭射一羣。曰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羣。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即無下手處。祖曰。遮漢曠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藏當時譭棄弓箭。自以刀截髮投祖出家。
一日在廚中作務次。祖問曰。作什麼曰。牧牛。祖曰。作麼生牧。曰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來。祖曰。子真牧牛。師便休。
唐天寶年間(750-756年)
西堂智藏十三歲(750年),赴石䂬投馬祖。(唐-大覺禪師重建大寶光塔碑銘)
石䂬慧藏禪師問西堂智藏禪師。汝還解捉得虛空麼。西堂雲。捉得。師雲。作麼生捉。堂以手撮虛空。師雲。作麼生恁麼捉虛空。堂卻問。師兄作麼生捉。師把西堂鼻孔拽。西堂作忍痛聲。雲。大殺拽人鼻孔直得脱去。師雲。直須恁麼捉虛空始得。
唐至德-上元年間(756-761年)
慧藏禪師住山(石䂬)弘化,領徒四百,住山三十年,常以弓箭接機。時大旱,禪師於巖下掘土得泉,可救旱蠲屙,唐肅宗朝,敕封義泉禪院。(清同治十年 宜黃縣誌)
石䂬張弓: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 石䂬張弓: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
唐元和年間(806-820年)
三平義中禪師投石䂬。漳州三平義忠禪師福州人也。姓楊氏。初參石䂬。石䂬常張弓架箭以待學徒。師詣法席。䂬曰。看箭。師乃撥開胸雲。此是殺人箭。活人箭又作麼生。䂬乃扣弓弦三下。師便作禮。䂬雲。三十年一張弓兩隻箭。只謝得半個聖人。遂拗折弓箭。以傳法要。
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
縣衙賣寺基俱予民居,時有石䂬戒明禪師,住持石䂬義泉禪院,因緣際會,愈仁宗皇太后疾,仁宗御賜“江西第一名山”匾額。
宋元祐二年(1087年)
僧釋至癢自貴池杖錫雲遊至此,於石䂬東北滴油巖下搭茅而居,全心修持,道行精純,慕名而來者眾。時有鄒極喪父守孝,至石䂬寺,與師相見接語,審師有道,佛法祖心,融而不二,因惜古道場之湮沒,有心振之。時有一危亭於䂬下,名潺湲亭。
宋元祐七年(1092年)
居寺院古基之民眾,願出其地而遷其居。
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
施主鄒極聯合善信施財重購寺院古基。而後,鄒極等主持重建石䂬寺,先造僧寮以安眾,塗氏諸仁分造法堂、廚庫;其它樂施之士,各隨所佔。蓋雲會堂,移就正殿,立三門,起二閣,越三歲乃就。自此禪院名聲日增,十方衲子慕名而至,盛時多達七百餘人。時朝廷敕賜“石䂬義泉古寺”、“馬祖第一道場”之額。
宋末元時(1127-1368年)
宋遼(金)、宋元連年戰亂,石䂬寺多次毀於兵禍,寺院漸趨湮敗。
明嘉靖-萬曆年間(1543-1577年)
明代抗倭名將譚綸(襄敏)“初得此寺,欲廢為基,感奇夢而止,嗣後,為僧贖而復興焉”,題“太極巖”,後鐫刻於石䂬下䂬巖壁。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
釋智鄯執掌法席,率眾四處募緣,重創殿宇及藏經閣、法堂,並建有義雲庵、義泉庵、會源庵、松筠庵等別院靜所。時有僧尼四百餘,山地三百畝。
石鞏寺 石鞏寺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
釋蘭城住持石䂬寺,率眾募緣重修殿宇,並於石䂬北側建普同塔,上層書:“ 萬派歸元”,旁側有釋道一、慧藏、戒明等遺墨碑刻多方;中層化身窟;下層為塔,其石柱聯曰:“ 一夢不回,千秋永別”,“ 一堵鏗空諸色相,千秋燈發大光明”,“ 千秋䂬石有月長明,午夜靈鍾無風自扣”。
明崇禎九年(1636年)
徐霞客遊歷江右,十一月二十日,夜宿石䂬寺。二十一日,登太極巖,遍訪石䂬寺周羣山,並記之,見錄於《徐霞客遊記
明崇禎-康熙年間(1660-1663年)
過化海岸老人、過化晦山戒顯禪師。“ 突有蘭城老人捉破虛空,以竹杖量世尊頂,遂從設髪處建梵剎訖,乃有海岸老拔草尋蛇、晦山公呵佛罵祖。”(清-石䂬志略題辭)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
信眾梅和羮、歐陽復旦重修石䂬志略,臨川李來泰為之作序。
清康熙年間(1676-1710年)
撫州郡守張公伯琮書“石䂬”二字,大丈餘,刻崖上。
石鞏寺 石鞏寺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石䂬寺定川師鑄報鍾一口入定本寺禪堂永遠供佛祈保合寺興旺。乾隆四十年三月立。
清嘉慶-咸豐年間(1796-1845年)
藝人徐春復修石䂬志。佚失。
清咸豐三年(1853年)
晚清名臣、近代上書禁毒第一人黃爵滋歸葬石䂬寺側。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
釋圓法為捐任住持,期間盜賣寺產竟空。
清光緒-宣統年間(1906-1910年)
近代著名佛學居士歐陽竟無居寺療養半年。
幼時,歐陽竟無便常隨母至石䂬寺禮佛,歐陽竟無干爸、乾媽、姐姐均種過石䂬寺佃田、管理過寺院板栗林。三十六歲時,歐陽竟無母喪,遂回鄉為母守孝,一朝病重,居石䂬寺半年,後移住九峯山寺。
中華民國初年(1912-1921年)
祖庭僅存釋原燈一人奉守香火。
民國十年(1921年)
時寺大雄寶殿仍存,但牆歪屋漏。釋清規、釋海良、釋會仙等於甯都至石䂬寺,宿石䂬巖洞,賣柴度日。
民國十四年(1925年)
石鞏寺 石鞏寺
釋清規等至南城深山寺受具足戒後,投宜黃桃花山寺拜禪師明海為師。
民國十八年(1929年)
釋清規、釋如意重回石䂬寺,併發願重振祖庭。此後四處奔波,廣募外緣。
民國十九年(1930年)
重修祖庭,建成內太極巖,石䂬寺二殿連體之三層寺宇,重塑諸尊聖像一百二十餘尊,其時,寺住僧十八人,廟產中有水田七十三畝,耕牛八頭,年可收稻穀四萬餘斤。寺僧修持如法,香火鼎盛,十方朝禮者眾。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
國民黨孫連仲部為圍剿紅軍修築碉堡,拆毀寺內殿宇僧寮四十餘間。
1949-1964年
石䂬寺一直有僧人住持。宜黃縣誌載,1964年時,釋清規任住持,寺住僧尼十三人,有水田七十餘畝,旱田兩畝,年可收糧數萬斤。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殿宇被毀,寺僧遭逐,寺院被改建成公社中學。
1973年
石䂬寺歸還僧眾,文化大革命後,釋清規重回寺廟住持。
1981年
釋清規當選為宜黃縣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1984年
公社中學遷出。釋清規領僧眾進行殿宇恢復。
石鞏寺 石鞏寺
1985年
得信眾助緣,寺院殿堂重修畢,並恢復正常佛事活動。時住僧尼十二人,耕種水田二十九畝,年收稻穀萬餘斤。
1995年
農曆五月中,釋清規圓寂,立墓塔於石䂬側。
1995年-2014年
宜黃縣民族宗教事務局託管石䂬寺。十九年來,出家人雲水往來掛單,住寺僧寶未有斷絕。

石鞏寺中興重修

石䂬寺重修整體規劃方案 石䂬寺重修整體規劃方案
石䂬寺重修整體規劃方案已於2015年2月末經由宜黃縣委、縣政府批准。
石䂬寺復建採用唐代建築風格樣式,並結合石䂬寺本地自然景觀元素,既能重現唐代寺院恢弘的氣勢,也有利於再現宜黃地區佛教的輝煌歷史。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在建築設計中,將該理念貫穿入建築細節,並結合唐代古寺廟建築樣式,設計與文脈地脈結合,將石䂬寺未來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的建築風格。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設計通過對自然的融合和再現,規劃設計出山中有寺、寺中有園、園法自然的古典山水園林空間,同時將禪學與美學相融合,打造出區別與周邊傳統樣式寺院的具有濃郁禪學文化特徵和景觀美學價值的園林式寺院。
今有趙州柏林禪寺崇度法師,承淨慧長老法脈,道行精研,應宜黃縣委統戰部、縣宗教事務局禮請,住持道場。秉祖師志,立生活禪。發大宏願,中興道場。承蒙三寶加被,眾緣和合,茲定於2015年5月18日(農曆乙未年四月初一日)吉時舉行石䂬寺中興重修奠基儀式暨祈福法會,屆時將禮請國內外高僧大德蒞臨主法。惟願有緣大眾共同與會,共沾法喜。

石鞏寺寺廟景觀

石鞏寺 石鞏寺
石䂬寺位於江西省宜黃縣西南二十里處的石䂬巖下,寺周有丹霞地貌二千餘畝,始建於南北朝,所謂石鞏,就是天然石拱,如虹橋架空,若神龍盤踞,儼然一大奇觀。《徐霞客遊記》謂其“東西橫跨,若飛樑半天,較貴溪石橋,高與大俱倍之。”鞏石分三疊,鞏洞坐北朝南,跨徑40餘米,東壁高約15米,有窟,冬暖夏涼,可以依居,西壁直下山腳,高30多米,嶺下有溪,清流如鏡,四周羣山環繞,峭壁兀立,古木幽蒼,祥雲靄瑞。

石鞏寺宜黃縣誌

石鞏寺春色
石鞏寺春色(6張)
象山峯、獅子峯、羅漢峯、貴人峯、趙州橋(即畢竟橋)、揖雲橋、石鐘山、石鼓山、磨盤石、滴油巖、潺湲亭、太極巖。

石鞏寺石䂬寺禪師

馬祖道一禪師 馬祖道一禪師
馬祖禪師,俗姓馬,法名道一,漢州什邡人。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幼依資州唐和尚,落髮受具於渝州園律,師唐開元中羽禪,定於衡嶽傳法,院遇讓和尚,同參六人。惟師密受心印六祖熊和尚,嘗謂讓日向,後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踏殺天下人,厥後江西,法嗣佈於天下,時號馬祖始。自建陽佛跡巖,遷至宜黃石鞏,結庵鞏下,貞元四年正月中,登豫章建昌石門山於林中,徑行見洞壑平坦處,謂侍者曰:吾之朽質當於來月歸斯地矣。二月四日,跏跌入滅。權德輿為碑,元和中追諡大寂師,塔曰“大藏嚴”。(尤志)
石䂬慧藏禪師 石䂬慧藏禪師
惠藏禪師,法名惠藏,逸其姓,本以弋獵為事,不喜沙門。唐明皇時,馬祖結庵於石鞏。師因逐羣鹿自庵前過,馬祖迎之。師問祖:“曾見鹿否?”祖曰:“汝是何人?”對以獵者。祖問:“汝解射否?”曰:“解。”曰:“汝一箭射幾個?”曰:“汝一箭一個。”祖曰:“若然,非解射也。”師問和尚:“解射否?”祖以“解”對。又問:“一箭射幾個?”祖曰:“一箭一羣。”師曰:“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羣?”祖曰:“汝既知如此,何不自射?”師曰:“若教某甲自射,直是無下手處。”祖曰:“這漢曠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師擲下弓箭,投祖出家。一日在廚作務,次祖問:“作什麼?”曰:“牧牛。”祖曰:“作麼生牧?”曰:“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祖曰:“子真牧牛?”師便休。後傳祖法,常以弓箭接機。有問道者,見其張弓挾矢,輒懼而走。獨三平和尚披胸示之,師乃擲弓授以道要。(尤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