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門村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佛曇鎮下轄村)

鎖定
石門村是福建漳州漳浦縣佛曇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佛曇鎮西南部。古稱海月東港。明代有城,城門有副對聯:“鴻江南畔,山野秀峯集藏良石;梅月東港,海潮匯漲聚水隘門”。故取石門為地名,石門村地處庵前溪溪流,與大白石海域交匯處。東與吟兜、後許二村毗鄰,西與新安村接壤,南臨赤湖鎮前湖村及古山作業區,北與園東村、人坪村交界。村境位於東經117°52.8’至117°53.5’,北緯24°10.8’至24°11’之間。
石門村位於佛曇鎮南部,北鄰園東村,西鄰新安村,東鄰岑兜、後許二村,南與赤湖鎮的前湖村及白竹湖農場的古山作業區隔山交界。源自台山東坡梧嶺洞的庵前溪流經後窟、石門,出大白石海域,稱海月東港,石門為溪流與海潮交匯處,兩岸二石夾峙流水,稱石門,以至石門成為地名。石門村明代有城,門聯雲:“鴻江南畔,山野秀峯集藏良石;梅月東港,海潮匯漲聚水隘門。”
中文名
石門村
別    名
海月東港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福建漳州漳浦縣佛曇鎮
地理位置
佛曇鎮西南部
電話區號
0596
郵政編碼
363208
車牌代碼
閩E
方    言
閩南話

石門村政區沿革

石門明代為十七都石門上裏,清代為石門上保,轄大坑、岑兜、人家、石門、花園、上車、橋頭、新庵等社。民國初年屬外東區(後改為第二區)佛曇鎮所轄,民國29年實行保甲制度,石門為石門保,為佛曇鎮15保(民國33年併為12保)之一。新中國初期屬第五區佛曇鎮管轄。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石門生產大隊,屬佛曇公社管轄。1984年9月,公社改為鎮,大隊改為村。石門村現轄石門、花園二社(自然村),總人口312户,1223人。其中花園社40户,169人。

石門村姓氏源流

明代,石門社有陳、歐、周、廖等姓居住,花園社為顏姓所居。萬曆年間,湖西曹厝楊姓(屬佛曇楊姓大房)開始傳入石門附近的橋頭社,以後,逐漸發展到石門社和花園社。清初“遷界”,石門一帶劃為棄土,村民內遷,“復界”後,陳、歐、周、廖、顏等姓沒有回居,楊姓大都遷回,人口逐漸繁衍,石門和花園二社皆楊姓所居,而橋頭社則已“無社”。

石門村經濟狀況

經濟狀況及基本設施
全村有耕地1148畝,其中水田426畝,農地722畝,山地造林。經濟以農為主,有荔枝園500畝,龍眼園540畝,水果品質優良,遠近馳名,銷至北京。村民年人均收入2862元。電視普及率80%,電話152部。
1960年5月建成坑內水庫(小二型),正常庫容65萬立方米,現合併於楊美水庫灌區,石門村75%耕地得到有效灌溉。全村飲用井水,1993年鑽一口機井。
解放前利用祠堂辦私塾。解放初與岑兜合辦小學,1973年設石門小學,還是利用祠堂為教室、校舍。1987年,印尼華僑楊合成、楊坤章、楊金順等獻款2萬多元建4間教室,1994年他們再獻款4萬元,村集資8萬元,共12萬元,在新址建成一座新校,校園面積2600平方米,建築面積684平方米。1997年,村再投入7萬元建圍牆。現為完全小學,設6班,學生179人,教師8人。

石門村名勝古蹟

石門村有“八景四相”,八景為:彌勒獻肚、卧象開眼、金鹿觀峯、花朝麒麟、向天金獅、金龜伴見、貓公照鼠、莊林背兔。四相為:蜈蚣、雞、蛤仔(蛙)、蛇。都是以山體形狀命名。

石門村著名華僑

楊金順,印尼萬隆楊氏聯誼會主席。
楊合成,印尼華僑,醫師,獻款建石門小學校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