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門村

(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測魚鎮下轄村)

鎖定
石門村位於井陘縣城45公里處,坐落於測魚鎮政府駐地西部6公里,東距測魚村6公里,南距南蒿亭村8公里,西距平定縣七亙村4公里,北距花園村3公里。元代元貞年間(1295年-1296年),山西洪洞李氏遷此落莊,因此處東西兩山相隔不遠,以環狀相抱,在東北角和西南角各形成一個天然溝壑,從遠處看非常像一個大門口,故取名石門。
中文名
石門村
行政區劃代碼
130121109214
所屬地區
河北省井陘縣測魚鎮
地理位置
測魚鎮政府駐地西部6公里
電話區號
0311
郵政編碼
050300
人口數量
617 人
車牌代碼
冀A

石門村歷史沿革

元代元貞年間(1295年-1296年),山西洪洞李氏遷此落莊。
1955年由山西省平定縣第九區,劃歸為井陘縣,現屬測魚鎮管轄。
2010年底,因支援張河灣抽水蓄能發電站建設部分村民搬遷至石門新村,石門新村位於井陘縣微水鎮澗溝村北,村落北鄰澗溝,南鄰北橫口,西鄰椅子村。
2019年5月25日起,經井陘縣人民政府第十七屆第二十五次常務會研究決定,對張河灣抽水蓄能發電站建設中外遷安置的石門新村移民村設置建制村,石門新村歸屬微水鎮管轄。

石門村地理環境

主村域以低山、丘陵和溝渠為主要地貌特徵,自然村以高山、溝壑為主要地貌特徵。村佔斜坡,青山環抱,前山似官帽,後山似長龍,村落狀似鳳凰。全村羣山層疊,山崗河谷相交,成弧狀階梯式排列,比較規律。全村青山環繞,綠樹成蔭,山泉甘甜,深谷幽靜,民風樸實,村落南北長600多米,東西寬約200多米。

石門村民俗文化

石門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民間傳説和傳統曲藝。民間傳説是石門村世代相傳的,主要是圍繞隋朝末期三皇姑流傳開來的,比如西岸寺的“仙人指路”傳説和六廟地由來的傳説,三皇姑求道的執着精神,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優良品質;傳統曲藝和雜技主要包括石門秧歌、石門拉花、晉劇、扇鼓、踩高蹺、跑旱船、二鬼抱跌、跑龍燈等,這些傳統的技藝是村民們世代相傳的,每逢重大節日,比如春節,過廟會的時候,這些節目都會在村裏表演。石門村的一些民俗文化也是非常的有趣,比較出名的就是每年農曆三月十八的廟會和民間遊戲方六。

石門村工藝飲食

手工藝有石雕、荊編、制香等。比較的傳統飲食有年糕、煎餅和餅齋。

石門村紅色革命

1937年10月初,國民黨守軍在娘子關前沿雪花山失守。日軍由於久攻娘子關消耗較大,其正太沿線的正面補給線又屢遭八路軍襲擊,使其輜重無法供應。為了另外開闢輜重物資輸送通道,同時向娘子關增兵,故日軍急令其20師團分兵一部由井陘經晉東咽喉石門村、七亙村沿線向娘子關迂迴增援。
1937年10月21日,日軍由井陘的井南、北障城到達測魚,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陳再道率771團奔赴前線。771團作戰部隊隨即進入石門關前沿距測魚鎮3公里的排家嶺、脈足頭山頭伏擊陣地,連夜搶修工事,偽裝隱蔽。
10月22日早,宿營測魚鎮的日軍進入銀峪溝河谷腹地,爬上我軍陣地下面佈滿“Z”字形小路的狹長陡坡,沿坡路爬至距我軍陣地三四十米時,我軍居高臨下突然開火,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措手不及,連滾帶爬退縮回河溝。敵機發現我軍陣地後,瘋狂掃射,日軍炮兵也拼命向我陣地襲擊,企圖掩護其步兵奪我陣地,但771團的勇士們機智勇敢,沉着頑強,打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激戰一天,敵人一籌莫展,於太陽落山前撇下數十具屍體狼狽地龜縮回測魚。
我771團成功阻擊日軍,減少了山西戰場的壓力,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有23名戰士壯烈犧牲。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據我軍各路偵察情報獲悉,宿營測魚鎮的日軍正整理輜重擬繼續向七亙進犯,劉伯承師長遂命令陳賡旅長火速到達石門關進行阻擊。10月24日早晨,陳賡旅長立即率772團一部由王寨出發,涉松溪河,經南蒿亭村翻越大山深溝,穿越無人行走的羊腸小徑,因路途遙遠,到達石門關峽谷頂端的寨堖制高點已是下午三時。我軍對向七亙進犯的日軍展開猛烈襲擊,在石門關沿線殲滅不少敵人。
日軍不甘心在此失敗,三天後重新調集兵力、組織火力,接二連三進擊石門溝,又連連吃了敗仗。
八路軍連續兩次伏擊日軍,殲敵400餘人,繳獲大量軍資,取得了重大勝利,創造了我軍現代軍事史上同一地點“重疊待伏”的著名戰例。
當年的戰鬥發生在石門關一帶,由於參加戰鬥的八路軍129師當時駐紮在山西七亙村,於是這場著名的戰役被稱作“七亙大捷”。而“石門阻擊戰”是七亙之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軍事意義影響深遠。 [4] 

石門村所獲榮譽

2016年12月,入選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2] 
2019年4月,被評為第四屆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 [1] 
2022年4月,入選為第五批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