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門寺

(福建省南靖石門寺)

鎖定
石門寺,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中部船場鎮梧宅後山山麓,其各景點據傳為唐朝高僧禪苑募資創建,歷史悠久,為閩南一大著名景觀 [1] 
石門寺,山幽林蔚,洞奇景美,有螺旋洞、霞雲洞、鹿苑朝天閣、豹隱守石門、玉蟾躍天閣、金螯望藍天、佛袖迷宮,天橋飛渡、雙猴望月、神龜迎賓、隱身寒意、天緣夢洞、奇熊怪石以及古橋墩亭、明秀園、石上樹、南北亭等三洞十八景。
石門寺,其洞景優美,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摩崖石刻。該寺距南靖縣城僅30公里,交通方便,有山有廟,既可遊覽觀光,又可求神拜佛。
中文名
石門寺
外文名
Rock Gate Temple
地理位置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船場鎮梧宅後山山麓

石門寺歷史沿革

石門寺,是南靖船場鎮梧宅村的村後有一座千年古剎,這裏洞幽石奇,風景優雅,還是與初唐開漳歷史緊密攸關的古戰場。
梧宅是南靖船場鎮北部山區的村子,村子北側高達千米的石鷹山,是該村(也是船場鎮)與奎洋鎮的分水嶺,而在這座長滿茂密森林的大山南麓俗稱尖山的山旮旯裏,也就是在村子北側,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剎——石門寺。據説,唐貞元末年(805),一位中年高僧王枚玉(法號禪苑)從江西涉水攀山,一路化緣到船場鎮的石鷹山上。他見羣山連綿,峯峻林茂,石奇巖峭,水秀泉清,勝似神仙境地,便在石鷹山下建了土牆茅蓋的草菴,供奉由他隨身帶來的地藏王菩薩。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他見山下水簾洞風景更加宜人,便於翌年在洞前林間(今廟址處)建起第一座磚牆瓦屋的寺廟,因該寺地處兩天然巨石形成的“山門”之內,故命名“石門寺”,並於寺門題寫一副對聯: “石出水落幽明地,門巖山深寶佛藏。”如今寺內仍供奉地藏王菩薩,這副歷經一千來年的嵌頭聯依然在寺門的兩側(在近年來的修葺之中,上聯改為“石出水落遊名地”)。該廟建成後,便成為附近山區鄉村(含奎洋、金山、龍山等地)村民信眾前來燒香祈福之聖地。

石門寺相關典故

時至唐穆宗長慶二年(822),高僧王枚玉因在當地見到山澗石洞間藏有諸多骨骸陶甕(據當地老輩人口碑相傳,這些是當年陳政陳元光奉命赴閩平亂開漳活動時在這裏的一場惡戰中罹難的唐軍將士骨骸)。出於出家人的惻隱之心,高僧王枚玉把這些骨骸陶甕收集起來,於石門巖寺左前方山坡上集中安葬,並以其博大胸懷在石門寺廟裏地藏王菩薩雕像前豎起一塊小石碑,上刻“大眾爺公”四字,讓這些在開發漳州的征戰中死難的唐軍“大眾爺”共享信眾朝拜地藏王菩薩的香火。
致使如今大多信眾竟誤把地藏王當為“大眾爺公”。延至清嘉慶十八年初冬,由於村民在許多石洞中又陸續發現許多尚未收殮的骨骸,於是鄉賢籌資在原來王枚玉所造之“大眾爺墓”旁邊再造一處新的“大眾爺墓”,並在墓前鐫刻“同歸所”墓碑,該墓碑與所立時間碑文至今猶存。
話説回來,高僧王枚玉在建寺葬骸的同時,還募資鳩工闢洞修徑、鑿池栽荷、植梅插竹、鋪路造橋,建亭築閣,把廟宇四周治理成善男信女在朝拜之後可以舒心遊覽歇息的風景名勝,至今留下諸多唐代勝蹟。唐宣宗大中六年(852)三月十五日,高僧禪苑圓寂於石門巖寺,享年91歲。
其中在石門巖創建寺廟、整治環境、傳經佈道、治病救人、扶貧濟困、廣施善行達47年之久。當地村民為紀念他,懷念他的建寺以及開發這片山區的功德,便在景點“石門”後側為他建墳墓,並豎上“開山祖師”的石刻墓碑,還塑像配祀於廟中地藏王菩薩旁邊,供人們祭拜。
石門寺 石門寺
石門寺雖地處深山之中,交通不便,但因其有諸多靈異傳説故事,加上遍佈山上的奇石和深幽的洞穴等天然景觀,名氣不脛而走,引得許多文人墨客不顧山路崎嶇攀巖越嶺前來造訪。
據《石門巖志》載,宋代理學家朱熹在知漳期間曾到鵝髻山講學,之後曾慕名到石門寺遊覽,南靖奎洋人、清代大數學家莊亨陽曾在寺後“聽泉”景點邊結廬求學,南靖龍山人、清康熙學士吳鐸也多次到石門寺朝聖,並留下多篇詩賦。

石門寺寺內勝景

石門寺,地域歷史悠久。1986年,考古人員在梧宅村後尖山的水簾洞裏出土了石斧等磨製石器,經鑑定系新石器時代先民穴居洞遺址。可見8000年前就有我們的先人在這裏居住和生活。此外,石門寺還有外景四大名勝(老鷹石、水簾洞、八仙山、仙人橋),地下三大奇洞(霞煙洞、懷蔭洞、螺旋洞),景區十八觀(古橋亭、龍吐氣、十二飛瀑、龍泉、鹿苑朝天閣、聽泉、孔子坐車、金鰲望藍天、玉蟾躍天闕、雙望亭、豹隱石門、白石仙姑、天橋飛渡、雙猴望月、絕頂荷葉盤、神舟登月、明香園、摩天洞羣)等景點。使之自古就享有山秀林蔚、風清泉甜、石奇洞幽、景美神靈之譽。
由此可見,石門寺兼具濃厚歷史人文積澱與優美自然景觀於一體,不僅風光旖旎,而且是尋幽探古、研究開漳歷史的重要文化遺址。

石門寺史書記載

據史書所載,唐嶺南行軍總管陳政將軍奉高宗之命,率中原府兵千里戍閩平亂並開發閩南。入閩之後,與這裏不服唐政府管轄的“蠻獠”部隊打了無數次勝仗,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卻在漳平華安交界的九龍山被十八峒寨聯軍以優勢兵力圍困3個月,幸得朝廷派陳政母親魏太夫人及其子陳敏、陳敷率援軍趕到(陳敏、陳敷在浙南江山染病而亡,魏太夫人揮淚葬子,繼續率軍南來),解了九龍山之圍,之後又收降了位於汰溪的桃源洞諸蠻,在九龍江北溪平原浦南一帶建村落,墾田園,種稻黍,休整軍士,安置家眷,招徠流亡(這是唐軍在閩南建立的第一個根據地,宋代這裏被稱為“唐化裏”)。休整後又接連攻克“蠻獠”叛軍佔據的芝山蝴蝶洞和蘭水梧山(今梧宅)蚯蚓洞(即陳元光平閩十八洞之“杜槿精”)。此時,陳政父子又接到朝廷來的一道聖旨,命陳政即日討伐反王柳斜,捉捕歸案。
石門寺 石門寺
這柳斜將軍的老家就在梧宅村後的尖山峒(1000多年過去了,如今這個村民聚居點還在,只是從“峒”變成了村,就叫尖山後自然村,村民有100多人,都姓柳)。據載,柳斜原在朝中當過武將,見高宗皇帝昏庸腐敗,凡事都聽武則天的裁決,朝政大權旁落武三思、來俊臣之流手中,任他們大興冤獄,殘害忠良,一氣之下便棄甲歸田。
傳説柳斜將軍回到家鄉蘭水故地(今南靖)梧宅尖山峒後,聽風水先生説,柳氏祖墳上出現王氣,就應在柳將軍身上,柳斜野心頓起。於是打製兵器,招兵買馬,操練起來。這事被探子密報朝廷,高宗大怒,下旨令陳政即日起兵赴反賊巢穴蘭水故地擒拿叛賊柳斜。柳斜原是朝廷一員戰將,武藝高強,經過正規訓練,精通帶兵之道,自然與這裏的“蠻獠”峒寨聯軍不是同一個水平,這注定了這場征戰的殘酷性,因此,它可以説是九龍山戰役之後的又一場血腥鏖戰。
短短時間裏發生在梧宅一帶的唐軍兩場平亂戰鬥,尤其是後一次的平定柳斜之亂,地方史志全無記載,我們已無法瞭解這次激戰的情景,幸好這場發生在梧宅山野的戰鬥過於慘烈,故其大致情況被梧宅村民代代口碑相傳,又幸賴今天還健在的老文史工作者王雄錚有1991年採訪梧宅村花甲老人石肖章的筆錄,從中可以瞭解到這場惡戰的些許情況:陳元光駕着心愛的戰鷹,跟着父親陳政率領唐軍從金山翻過石鷹山之後,離柳斜叛軍所屯兵的尖山峒已經不遠,唐軍便在半山坡上一處平地安營紮寨(這個地方今天還保留着“營頂”的村名)。
陳政派出與柳斜作戰的是能征善戰的年輕校尉趙淵,兩軍在山谷裏對壘,當時這裏戰鼓聲,廝殺聲響成一片,可以想象戰鬥激烈的程度。據説趙淵與柳斜戰了三十餘回合,柳斜夾住趙淵刺來的槍,柳斜力大,槍桿被拗斷了,兩人各持半節槍在馬上亂打。正在此時,陳元光和許天正率領大軍趕到,柳斜新募的兵勇,純屬烏合之眾,一觸即潰,四散而逃,柳斜騎馬取小路翻過石鷹山逃到金山地界鬥美村。
陳元光和趙淵合兵一處,進駐尖山後,清除柳斜的巢穴尖山峒,又是好一場激戰。話説趙淵少年氣盛,率領輕騎翻越石鷹山沿金山直取鬥美。柳斜見趙淵窮追不捨,就開弓射他,射中了趙淵胸脯。趙淵不顧傷痛,帶箭咬緊牙關繼續追趕,一直追過蘭水故城(今靖城)才追上,奮力一刀把柳斜的頭砍了下來,而趙淵也鮮血流盡去世。這次戰鬥雙方都傷亡慘重,柳斜叛軍陣亡的都是本地人,自然有親人替他們料理後事。
唐軍在戰鬥中罹難除了校尉趙淵之外,還有許多將士,因該山多洞穴,許多軍士是被隱蔽在尖山洞裏的柳斜兵所殺的,所以這些去世的唐軍將士當時清理戰場就沒被找到。直至150多年後,高僧王枚玉才在一些山洞裏陸續發現了許多骨骸並妥為安葬。到嘉慶十八年又有許多骨骸被村民發現,再次造墓安葬。調查中村民告訴筆者説,兩處“同歸所”公墓裏所葬骨骸有數百具之多。今天這兩處古“同歸所”公墓中間,還豎起一座石碑,碑上鐫刻着這幾個楷體大字:“大唐趙淵大戰柳斜霸王壯烈碑記”。這“同歸所”,這石碑,有力佐證着村民口碑相傳的唐初發生在這裏的慘烈的戰鬥。
石門寺周圍還有四大名勝、三大奇洞、十八景觀,有趣的是,其中許多景點都有傳説故事,這些傳説都與這場戰鬥有關。如鷹石山就因為山上一巨石似鷹而得名,而這鷹石據説是陳元光的戰鷹在梧宅的兩場戰鬥中因緊緊追蹤蚯蚓精以及柳斜王過於勞累,只在山上打個盹,就再也沒能醒來,變成了今天山上栩栩如生的老鷹石。又如“螺旋洞”,洞中通道狀如田螺旋來轉去,全長近千米,內有可容數十人的洞室,忽明忽暗,奇妙無窮。傳説陳元光進山追殺蚯蚓精,此洞為蚯蚓精逃遁的通道,故又名“蚯蚓洞”。等等,這些有趣而動人的故事傳説,給這寺廟與山川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石門寺開發建設

梧宅村因地處山區,革命時期曾是巖永靖遊擊根據地,為革命的勝利作過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建設的發展,黨和政府加大對老區鄉村經濟和社會建設的扶持力度,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村村通工程的開展,鎮裏到梧宅村的水泥路鋪通。交通條件的改善給梧宅村帶來了發展生機,來石門寺朝拜的香客遊客日漸增多,給古剎石門寺帶來日益興旺的香火。於是,建設和做大石門巖風景區開始成為村兩委頗有眼光的發展思路,在縣、鎮兩級黨政部門的支持下,縣裏、鎮裏許多大企業如南二水電、縣農械廠、磷肥廠、村小水電等都慷慨解囊,信眾香客也踴躍捐資,共籌集了100多萬元。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村路建設的同時,景區各景點建設就拉開帷幕,併成立了“石門巖風景區管理處”,統一負責景區建設。先是在石門寺前面整出一塊地坪,創建起一座金碧輝煌的佛寺,供奉如來佛祖等三寶佛,使之與後面石門寺中的地藏王菩薩相配套,寺廟規格更趨完整。同時在“螺旋洞”之上修建一座有螺旋扶梯盤旋而上的三層六角觀景亭(又稱“雨傘亭”),並在亭旁的山峽中搭建一座以晃晃悠悠而生趣的懸索橋。在許多天然洞穴的入口處鐫刻相宜的洞名,許多狀如各種動物的奇石也刻上石名,如“白石仙姑”、“鷲石”、“金鰲望天”、“玉蟾躍天闕”、“雙猴望月”等等。還把彎彎曲曲的沿山小路砌上石階,通往山頂。在半山坡一巨石之下,以天然石室修成一座漳州地區最為獨特的孔廟,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偶像。該孔廟因屋頂由天然巨石覆蓋,兩側也各有一天然石壁為牆,故稱“孔子坐車”,成為石門寺十八景觀之一。

石門寺地緣

石門寺對面山坡上的兩處古“同歸所”埋葬着這場大戰罹難的唐軍將士遺骸,人們在這裏豎起鐫刻着“大唐趙淵大戰柳斜王”的石碑。
蚯蚓洞上建起一座三層六角的觀景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