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質荒漠化

鎖定
石質荒漠化,又稱石化、石山荒漠化,是指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植被持續退化乃至消失,導致水土流失、土地生產力下降、基岩大面積裸露於地表(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過程。 [1-3]  它是地質、地貌、氣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背景因素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 [4]  石質荒漠化已經成為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5] 
石漠化災害概念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提出的,部分科技工作者在砂頁岩及紅色巖系和石灰岩丘陵山坡地陡坡開墾所引起水土流失研究中先後提出有“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喀斯特石漠化”等概念,李陽兵等對喀斯特石漠化與石漠化概念進行了探討。袁道先採用石漠化概念、楊漢奎採用喀斯特荒漠化概念,都是用來表徵植被、土壤覆蓋的喀斯特地區轉變為岩石裸露的過程,並把石漠化列入中國4大地質生態災難。 [6] 
中文名
石質荒漠化
外文名
rocky desertification
別    名
石化
別    名
石山荒漠化
概    念
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植被持續退化乃至消失,導致水土流失、土地生產力下降、基岩大面積裸露於地表(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過程

石質荒漠化產生原因

國內外學者就喀斯特地區石漠化形成過程和成因機理問題展開了大量研究,並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一般説來,岩溶區水土流失是導致石漠化現象的重要成因之一,在相同的地質環境下,水土流失越嚴重,土壤的流失量越大,土層厚度逐漸變薄,岩石裸露面積不斷擴大,石漠化程度也日益嚴重。
脆弱的自然、生態與地質環境等自然因素和強烈的人類活動為主導驅動力的石漠化形成機制得到學術界普遍接受。 [7] 

石質荒漠化基本內涵

石質荒漠化主要特徵

石漠化具有區域性、漸發性、潛發性、生態破壞性、難恢復性等特徵。植被退化過程是土地石漠化過程中最為直觀的先導過程,由此可造成土壤侵蝕、地表水流失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成為石漠化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之一。 [7] 
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喀斯特地區以貴州為中心,包括廣西、廣東、雲南、四川、重慶、湖南、湖北等地部分地區,面積達50多萬km2,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連片區中面積最大、發育最強烈的生態脆弱區。目前西南岩溶山區石漠化面積仍在快速增加,影響範圍不斷擴大,加速了區域生態環境惡化,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河道淤積、土地資源喪失、乾旱等。 [7] 

石質荒漠化主要類型

土地石漠化的類型完全受基岩類型的影響。中國南方岩溶區廣泛發育震旦系~三疊系四套碳酸鹽巖沉積建造,受碳酸鹽岩基巖類型的影響,南方岩溶區的土地石漠化主要為岩溶石漠化(又稱喀斯特石漠化)類型。非石漠化土地是土地退化前與該區域氣候生物帶景觀相適應的土地,石漠化土地則是由非石漠化土地向石漠化土地及石質荒漠演變、退化的土地。 [3] 

石質荒漠化分佈範圍

中國南方岩溶區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裸露、半裸露型岩溶區,也是石漠化土地廣為發生的脆弱生態區域。據2005年調查,在南方岩溶區滇、黔、川、桂、湘、粵、鄂、渝8省(區、市)451個縣(市)107.14萬km2的地域範圍內,碳酸鹽巖分佈面積達45.087萬km2,石漠化土地面積亦達到12.96萬km2,二者分別佔土地總面積的42.08%和12.098%。 [8] 
根據調查區內縣市統計,石漠化面積大於100km2的縣市186個,佔縣市總數的23.13%;大於200km2有113個,佔縣市總數的14.05%;大於400km2的縣市48個,佔縣市總數的5.97%,其石漠化面積總數為3.25萬km2,佔西南地區石漠化面積的46.43%;大於700km2的縣市13個,其石漠化面積總數約1.38萬km2,佔西南地區石漠化面積的19.71%;大於1000km2的縣市6個,其石漠化面積總數約0.81萬km2,佔西南地區石漠化面積的11.57%。 [9] 

石質荒漠化防治措施

石質荒漠化科研綜述

石漠化治理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科委組織的全國性岩溶攻關,選擇廣西都安、貴州普定、湖南洛塔、山西娘子關四個典型區為試點進行岩溶石山地改造,取得了豐富的經驗。80年代完成了西南岩溶地區水文地質普查。90年代,中科院兩次提出推進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建議,在西南喀斯特地區許多點上開展了岩溶石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多種治理模式。如實施水源、土地、生態整體戰略,在不同岩溶環境類型區建立石漠化治理典型示範試驗區;以岩溶峯窪叢地區為代表的湖南龍山洛塔鄉模式,實現了資源、生態與人口、經濟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6] 

石質荒漠化主要方法

封山育林植被恢復技術
對於土壤量、土層和地表水等資源非常稀少和缺乏的情況下,應以全面封禁的技術措施為主體,減少人類和牲畜的活動,避免其對土地造成的破壞;並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生產能力和種植能力,加強培育草種類型,通過長時間的全面封禁,達到有效抑制水土流失和環境惡化的效果。 [10] 
高效速生生態型林灌草種植技術
該模式在淅川縣石質荒漠化應用較為普遍。一般而言,石質荒漠化區域的高地與山體陽坡的光照較強,導致空氣乾燥,土壤的水分較少且土層淺薄。因此該地區應選擇喜陽性樹種,該樹種耐旱性和適應性強;而石質荒漠化區域山體下部和陰坡光照較弱,導致空氣潮濕,土壤濕潤,因此應選擇對光照條件要求不強且適合在濕潤條件下生長的樹種。在植被覆蓋率低但土壤環境條件較好的緩坡或荒山退耕地,應以播種灌草和大空間的種植喬木幼樹的方式來構建喬灌木羣落;在植被覆蓋率較大、樹種高度較高和喬木稀少的灌草區域,主要播種樹苗造林,定植喬木幼樹,從而使喬灌草羣落的雛形快速恢復和形成。在土壤層厚實,種植條件優越的平緩坡地,可以選擇用途廣泛和經濟價值較高的喬灌植物種植,以逐步形成喬、灌、草三位一體的多層植被羣落,來增強水土保持的能力和水源涵養功能,達到提高林地土壤肥力的目的,為今後種植樹種創造有利條件。 [10] 
山地生態農業配置技術
山地生態農業配置技術適用於輕微石質荒漠化地區。在預防石質荒漠化的同時,應多考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當地人民增產增收,提高生活水平。 [10] 
水土保持模式
喀斯特山區土層普遍較薄,岩石的裂隙發育,在降水的作用下容易發生土壤侵蝕,降水下滲,導致土地資源退化,地表嚴重乾旱,所以必須強化水土保持。 [11] 
綜合治理模式
蘇維詞提出了以水土資源的高效持續利用為基礎,以生態經濟型林草為核心,培植替代產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三個層面相互結合石漠化治理模式。 [12]  此模式較以往單一的以植被恢復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治理模式有顯著差別。 [11] 

石質荒漠化發展方向

2024年1月22日,記者從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視頻會議上了解到,2024年中國將繼續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成國土綠化任務1億畝其中新增造林1000萬畝。 [13] 
參考資料
  • 1.    王世傑. 喀斯特石漠化——中國西南最嚴重的生態地質環境問題[J]. 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003(02):29-35.
  • 2.    李陽兵, 王世傑, 容麗. 關於喀斯特石漠和石漠化概念的討論[J]. 中國沙漠,2004(06):29-35.
  • 3.    李森,董玉祥,王金華.土地石漠化概念與分級問題再探討[J].中國岩溶,2007(04):279-284.
  • 4.    王世傑 .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繹及其科學內涵的探討[J]. 中國岩溶,2002(02):31-35.
  • 5.    陳子韶. 基於DEM空間分佈的淅川縣石質荒漠化規律研究[D].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9.
  • 6.    劉哲,陳子韶,吳卿.水源區石質荒漠化研究分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7(03):70-71.
  • 7.    劉哲.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淅川縣石質荒漠化特徵及防治技術研究[D].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8.
  • 8.    李夢先.我國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發展趨勢[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6,25(3): 19-22.
  • 9.    安國英,周璇,温靜,童立強.西南地區石漠化分佈、演變特徵及影響因素[J].現代地質,2016,30(05):1150-1159.
  • 10.    劉哲,陳子韶,吳卿.石質荒漠化特徵及防治技術[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8,47(05):83-84.
  • 11.    肖華,熊康寧,張浩,張乾柱.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進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S1):330-334.
  • 12.    蘇維詞. 中國西南岩溶山區石漠化治理的優化模式及對策[J].水土保持學報,2002,16( 5) : 24 - 26,110.
  • 13.    2024年我國將完成國土綠化1億畝  .新華社.2024-01-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