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評梅

(中國近現代女作家、革命活動家)

鎖定
石評梅(1902年-1928年9月30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革命活動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曾用筆名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1902年出生於山西省平定縣,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就讀時即熱心於文學創作,1923年9月在《晨報副刊》連載長篇遊記《模糊的餘影》,1924年與摯友陸晶清編輯《京報副刊.婦女週刊》,1926年,繼續與陸晶清合編《世界日報副刊.薔藏週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
石評梅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遊記、小説,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小説創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
在她去世後,其作品曾由廬隱、陸晶清等友人編輯成《濤語》、《偶然草》兩個集子。 [1] 
(概述圖片資料來源 [2] 
中文名
石評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28年9月30日
畢業院校
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墓畔哀歌》
主要成就
主創《京報》副刊—《婦女週刊》

石評梅人物生平

石評梅家世背景

父親石銘,字鼎丞,清末舉人;石評梅之母,是父親的續絃,其家庭為山西省平定縣內一個書香門第。 [3] 

石評梅主要經歷

1902年,石評梅出生于山西省平定縣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 [4] 
石評梅自幼聰穎好學,很受父母喜愛,從三、四歲開始,父親就教她認字,每晚堅持不斷,有時她沒有認熟,雖是深夜,也不許去睡,直到念熟為止。後來進了小學,白天和孩子們一起上課,晚上放學以後,她父親仍然教讀《四書》、《詩經》等。 [5] 
辛亥革命後不久,石評梅父親石銘到省城太原山西省立圖書館任職,於是隨父來到太原,進入太原師範附屬小學就讀,附小畢業後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師範學校讀書。 [5]  由於石評梅天資聰穎,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學校裏學業突出,被譽為“才女”。在女師讀書期間已經顯露了石評梅的反抗思想和組織才能。一次女師鬧風潮,她為組織者之一。風潮過後,校方要開除她,後因惜其才學,又恢復了學籍。 [1] 
1919年暑假,石評梅從太原女師畢業,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4]  邁出這一步,是對石評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驗。因為在當時社會里,一般人思想認為:“一個女孩子,中學畢業就可以了,何必費勁的深造呢!”然而她卻不斷求學、奮鬥着。她在父親支持下,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學。到北京後,她本來要報考女高師的國文科,但是當年女高師國文科不招生,於是改考體育系。 [1]  [5] 
在新思潮的影響下,石評梅一方面在女高師勤奮學習課業,一方面即開始寫詩和散文向各報刊投稿。1921年12月20日,石評梅的詩歌《夜行》就在山西大學“新共和學會”辦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號上正式刊出。 [1] 
石評梅 石評梅
1920年在山西同鄉會上,石評梅結識了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運動健將、山西籍最早的共產黨人高君宇 。 [4]  在同鄉會交談中,得知他們父輩即有交誼。他鄉遇故友,格外親切,於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誼,二人經常通信,談思想,談抱負。 [1]  [6] 
1923年4月15日,石評梅曾致信高君宇 ,傾吐了她思想的悲哀。高君宇次日去信,幫助她分析青年之所以普遍感到煩悶,就在於社會制度的不合理。 [1]  [5-6] 
1923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石評梅與體育系12人、博物系14人組成“女高師第二組國內旅行團”南下旅遊,她們沿京漢鐵路,經保定、武漢、南京、上海,從青島、濟南返回北京。返校後,石評梅寫了一篇五萬餘字的長篇遊記《模糊的餘影》,連載於《晨報副刊》1923年9月4日到10月7日。
1923年,石評梅完成學業,接受師大附中聘請擔任女子部學級主任和體育教員、國文教員,後來還在春明女校、女一中、若瑟女校、師大等校兼任教員和講師。 [5]  擔任北京師大附中女子部主任後,在管理上她採取理智指導、真情感化的方法,使學生心悦誠服接受規則約束。 [7] 
1924年高君宇因張國燾被捕叛變遭到北洋軍閥政府通緝。他從在京住所臘庫衚衕十六號化裝脱險,在狂風暴雨的夜晚到石評梅住處告別。 [6] 
1924年石評梅和陸晶清合編《京報》副刊的《婦女週刊》時,得到魯迅的關懷和支持。 [1] 
1924年11月,石評梅與陸晶清等編輯出刊了《京報》副刊——《婦女週刊》。她以犀利的筆觸,揭露抨擊社會的黑暗勢力,激勵人民革命鬥志。 [1] 
1925年,石評梅在高君宇墓畔 1925年,石評梅在高君宇墓畔 [4]
1925年3月,高君宇因病逝世。3月29日,北京大學、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和山西省立一中校友會召開高君宇追悼大會,石評梅送了輓聯,上寫:“碧海青天無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又在白布上親筆題寫一首輓詞,懸掛在追悼會上。5月8日,根據高君宇的遺願由石評梅和高全德出面將高君宇安葬在北京陶然亭,石評梅在高墓周圍親手植松柏十餘株,並在墓上題了碑記。 [1]  [6]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五卅慘案”,石評梅和陸晶清等編輯的《京報》副刊《婦女週刊》於7月1日第二十九期發表本刊編輯部特別啓事,對“滬漢慘屠”表示憤慨之情。 [1]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羣眾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在天安門前召開國民大會,要求段祺瑞執政府拒絕日、英、美等八國提出的撤除大沽口國防設備的最後通牒,抗議日艦對大沽口的炮擊。會後2000餘人遊行情願。段祺瑞執政府出兵鎮壓,製造了“三一八”慘案。石評梅雖然沒有親自參加到執政府門前的請願行列,但好友劉和珍不幸遇難,陸晶清也負了傷。1926年3月19日,石評梅即奔醫院看望負傷的朋友。並於3月22日在《京報副刊》發表散文《血屍》,3月25日,又參加了女師大為劉和珍和楊德羣召開的隆重追悼大會,同時在《京報副刊》發表《痛哭和珍》一文,悲憤地指出:“昨天的慘案,這也是放出野獸來噬人;”“你的血雖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們的熱血,你的屍雖然僵了,鑄堅了的是我們的鐵志。”“我也願將這殘餘的生命,追隨你的英魂!” [1] 
1926年上半年,石評梅又與好友陸晶清等編輯北京《世界日報》副刊《薔薇週刊》,工作之餘在京從事文學事業。最初以寫詩歌與散文為主,當時即被稱為北京著名女詩人,到後期創作不少短篇小説。 [1] 
1926年8月26日,魯迅離京南下,石評梅至前門車站送行。魯迅在當天的日記中記載:“三時至車站,晶清、石評梅來送。” [1] 
1927年發表的小説《匹馬嘶風錄》,是這一時期石評梅的小説代表作之一。 [8] 
1928年9月18日,石評梅在北京西栓馬樁八號寓所開始發病,劇烈頭痛,但她以為身體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所以還是照常去附中教書,但病情日益加重。友人廬隱等送石評梅進舊刑部街日本山本醫院,師大教授兼附中主任林礪儒和廬隱等均在醫院守護,不久開始昏迷。23日由日本山本醫院轉到協和醫院,診斷為腦炎。30日石評梅即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 [1]  [7] 
1928年10月13日,世界日報社、女師大學生會、春明女校、薔薇社及綠波社等在女師大禮堂開追悼會,廬隱報告石評梅生平事蹟,焦菊隱代表綠波社致辭,女師大學生會寫祭文,陸晶清從上海專程趕回北京,悲慟萬分,寫下了《我哭你喚你都不應》的祭文。 [7]  [9] 
1928年12月,由薔薇社編輯,《世界日報》印行《石評梅紀念刊》,登載三十餘篇悼念文章。 [1] 
石評梅逝世後,經廬隱陸晶清等努力,編輯出版了石評梅生前所著小説散文集《偶然草》、散文集《濤語》等書。 [1] 

石評梅主要作品

石評梅終年不滿二十七歲,創作生涯僅僅六年。詩歌、小説、劇本、評論等體裁,她都曾駕馭過;但其成功卻在散文和詩歌。在她去世後,其作品曾由廬隱、陸晶清等友人與1929年編輯成《濤語》(散文集)、《偶然草》(小説、散文集)兩個集子,分別由盛京書店(後又改由北新書局)和文化書局出版。
1984年,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又整理出版了三卷本的《石評梅作品集》。第一卷為散文,收入《濤語》、《偶然草》,以及過去未收入的作品;第二卷為詩歌、小説;第三卷為劇本、長篇遊記、書信。同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綜合性的《石評梅選集》。其研究資料書目有1928年世界日報社出版的《石評梅紀念冊》(薔薇社編)。
2012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石評梅大全集》,將石評梅最膾炙人口的散文、詩歌、小説、遊記、戲劇、書信等作品精選出來,集結成書。
  • 著作書目
《偶然草》(小説、散文集)1929,北平華嚴書店
《濤語》(散文集)1929,神州
《石評梅選集》(詩歌、散文、小説等合集)1983,山西人民
《石評梅作品集》(散文集)1984,書目文獻出版社
《石評梅作品集》(詩歌、小説集)1984,書目文獻出版社
《石評梅作品集》(戲劇、遊記、書信集)1985,書目文獻出版社
  • 研究資料書目
《石評梅紀念冊》(薔薇社編)1928,世界日報社
《石評梅大全集》2012年10月,新世界出版社

石評梅創作風格

石評梅的作品不僅有纏繞不清的哲學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層面上也表現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滿了“冷月、孤墳、落花、哀鳴、殘葉”等冷豔的詞彙,她的作品彷彿是一串串淚珠匯成,可謂滿紙辛酸淚。然而她的善感與抑鬱的氣質並不妨礙她對女性命運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夠從悲觀主義的角度循着情感的悲哀邏輯進行思辨與覺悟,表現一種極熱烈又悲哀至極的吶喊。 [10] 
石評梅的作品無論是對光明的渴望、愛情的追求,還是對婦女和社會的解放的渴望,都充滿着柔弱女性奮力掙扎和不斷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她的作品呈現了其思想發展過程中從充滿時代悲哀的嘆息到對理想追求執著精神的轉變過程;她充滿了對既崇敬又心愛的人的緬懷,也表現了對真摯愛情的執着追求;同時,她深深地理解中國勞動婦女以及全民族的悲慘命運和對黑暗的抗爭,從而使爭取自由和解放的執著精神也赫然紙上。 [10] 

石評梅人物軼事

高君宇與石評梅的愛情曲折而堅定,兩個人猶如天空中的煙火,在短暫的生命中演繹了絢麗燦爛的絕世之戀。
  • 虎口脱險 心繫評梅
1896年,高君宇出生于山西省的一個富商家庭,少年時代的他就對社會政治問題非常關心。20歲時,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學。在當時進步思想的發源地北京,高君宇受到激進的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響,很快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1919年5月4日學生愛國遊行時,高君宇是組織骨幹之一。1922年,在黨的“二大”上,高君宇當選為中央委員。1924年年初,他又同李大釗、毛澤東等人一起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參加了國民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1924年,北洋政府對北京城內的國共兩黨成員展開大搜捕。高君宇將自己扮成廚子僥倖脱險後,接到上級指示,回山西建立黨組織。臨走之前,他決定去看一眼心中最放不下的人——石評梅。
  • 會館初遇 互生好感
1920年的一天,在北京山西會館的同鄉會上,一個學生模樣的男子正在作反帝反封建的演講,他就是高君宇。石評梅認真地聆聽着,並被深深地感染。山西會館的偶遇,兩人都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書信往來,石評梅和高君宇漸漸建立了友誼。有時,他們會相約來到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畔散步。在交談中,他們發現彼此有很多相同的理想和抱負。
  • 感情受挫 同命鴛鴦
1923年的夏天,石評梅完成了北京女高師範的學業。畢業後,她受聘於母校的附屬中學擔任國文教員和體育教員。這一年的秋天,她收到高君宇的一封來信。信裏只有一片火紅的楓葉,上面用毛筆寫着幾行字:“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這封突如其來的求愛信讓石評梅陷入憂慮和矛盾中。她想了很久,在紅葉上寫下這樣一行字:“枯萎的花籃不能承受這鮮紅的葉兒。”
原來,石評梅的第一個戀人叫吳天放,是一個風流才子,曾經留美學習。雖然他有家,但一直瘋狂追求石評梅。在他們相戀的第三個年頭,一次突然的造訪讓石評梅見到了吳天放的妻兒。最終,她選擇了離開。這次感情的挫折令她失去了重新追求愛情和婚姻的勇氣。
高君宇也是一個結了婚的男人。1914年,18歲的他在父親的一手包辦下,與本縣一位姓李的女子成婚。從一開始,高君宇就試圖反抗這樁婚事,但是遭到了父親的嚴詞拒絕。認識了石評梅後,高君宇更加堅定了擺脱封建婚姻束縛的信念。被石評梅拒絕後,高君宇對弟弟説:“我對她的感情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增強了。”
  • 象牙對戒 以表心意
回到前文所説的高君宇虎口脱險後,必須離開北京前往山西。在臨走前的那一晚,他去找石評梅。那個晚上,他告訴石評梅自己回到山西就解除那婚約。石評梅沒説什麼,但心裏已經下決心終身不嫁。高君宇沒有食言,在他的力爭之下,1924年秋,那場延續了10年、名存實亡的婚姻畫上了句號。
1924年9月,高君宇南下廣州,擔任孫中山的秘書。石評梅的生日快要到了,高君宇上街買了一對象牙戒指,並將其中較小的一枚附在書信中,寄給了遠在北京的石評梅,另外一枚則戴在了他自己的手上。石評梅戴上了那枚象牙戒指,她明白這對白色戒指,象徵了二人會永遠保持“純潔如冰雪的友誼”。
  • 陶然亭外 淨土埋骨
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成立了以段祺瑞為首的北京臨時執政府,電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這一年的最後一天,高君宇隨孫中山抵達北京。回到北京的他參加了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可多年的艱苦生活和情感鬱積讓這個年輕人的身體再也無法支撐。不久,他住進了醫院。在這期間,石評梅差不多每天都來探視,二人談得很投機,有的時候,他們戴象牙戒指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之後,出院不久的高君宇患急性闌尾炎再次住進醫院,因術後大出血,1925年3月6日凌晨,高君宇去世,時年29歲。按照高君宇的生前心願,他被葬在陶然亭畔。
  • 鬱鬱而終 陶然同丘
石評梅與高君宇雕像 石評梅與高君宇雕像 [2]
高君宇的去世給石評梅極大的打擊,她覺得自己太脆弱,太不果斷,沒有及早地和高君宇結合。於是,她經常到高君宇的墳上哭,説自己害死了高君宇,欠了他很多。在高君宇的墓碑上,石評梅寫着:“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
1928年9月,26歲的石評梅病逝於北京。臨終前,她的手上仍然戴着那枚白色的戒指。人們把她葬在高君宇的墓旁,完成了二人“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的遺願。
(人物軼事資料來源 [2] 

石評梅社會評價

石評梅是中國現代女性求獨立、求平等、求解放、求自由的先驅,她短暫一生的悲劇性色彩,恰是那個時代婦女命運的應對,也是那個時代國家命運的映照。 [11] 
廬隱曾評價她説,石評梅註定了她是悲劇中的主角。她經歷了從幻想到現實痛苦,從虛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壞的連續悲劇起落的過程。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這中間巨大的思考時空的真實記錄。

石評梅相關紀念

石評梅石家花園

石評梅與高君宇像 石評梅與高君宇像
石家花園位於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距陽泉市中心僅4公里。系2002年為紀念石評梅誕辰100週年,區、鎮、村三級共同投資開發的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12] 

石評梅石評梅紀念展館

石評梅紀念展館位於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80年代建成,2000年擴建為石評梅景區。 [12] 

石評梅石評梅故居

石評梅故居位於平定縣城內,故居總體佈局屬我國北方傳統的四合院民居形式,為清代建築風格。其主體由石評梅故居、桃花園、桃花廳、文物管理區、故居管理區、文物庫房區、舊城牆等建築組成,總佔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366平方米。 [12] 

石評梅高石墓

高石墓位於北京陶然亭公園中央島,安葬着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高君宇和他生前的女友石評梅,1999年被評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