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見銀山遺址

鎖定
石見銀山位於島根縣中部的大田市。保留了16世紀至20世紀的銀礦開採和冶煉遺址,遺址包括銀礦山遺蹟和礦山小鎮、石見銀山街道、港口和港邊小鎮等。石見銀山遺址於2007年7月2日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獲准位列《世界遺產名錄》。
中文名
石見銀山遺址
外文名
Iwami Ginzan Silver Mine and its Cultural Landscape
地理位置
位於島根縣中心位置的大田市
著名景點
大森時街景

石見銀山遺址世界文化遺產

石見銀山遺址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石見銀山遺蹟及其文化景觀
Iwami Ginzan Silver Mine and its Cultural Landscape
入選時間:2007年(2010年小幅修改邊界)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v)
地理位置:
N35 06 26 E132 26 15 銀山柵內(Ginzan Sakunouchi, 1246-001a)
N35 06 26 E132 26 15代官所跡(Daikansho Site, 1246-001b)
N35 05 02 E132 25 01矢滝城跡(Yataki-jô Site, 1246-001c)
N35 05 46 E132 24 24矢筈城跡(Yahazu-jô Site, 1246-001d)
N35 08 30 E132 25 15石見城跡(Iwami-jô Site, 1246-001e)
N35 06 26 E132 26 15 大森銀山伝統的重要建造物羣保存地區(Ômori-Ginzan, 1246-001f)
N35 06 26 E132 26 15宮前地區(Miyanomae, 1246-001g)
N35 06 26 E132 26 15重要文化財熊谷家住宅(House of the Kumagai Family, 1246-001h)
N35 06 26 E132 26 15 羅漢寺五百羅漢(Rakan-ji Gohyakurakan, 1246-001i)
N35 07 11 E132 23 16鞆浦道(Iwami Ginzan Kaidô Tomogauradô, 1246-002a)
N35 05 50 E132 21 44温泉津衝泊道(Iwami Ginzan Kaidô Yunotsu-Okidomaridô, 1246-002b)
N35 07 33 E132 22 38鞆浦(Tomogaura, 1246-003a)
N35 05 06 E132 20 30衝泊(Okidomari, 1246-003b)
N35 05 46 E132 20 52温泉津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羣保存地區(Yunotsu, 1246-003c)
遺產編號:1246bis

石見銀山遺址遺產描述

石見銀山位於地處東亞東端的日本列島西部,面臨大陸的日本海岸附近,是代表日本的礦山遺址。該礦山自1526年由九州博多的富商神屋壽禎發現以來,持續開採約400年,直到1923年停止了礦山開採活動遺產包括銀礦山遺蹟和礦山小鎮、石見銀山街道、港口和港邊小鎮。石見銀山遺蹟及其文化景觀是日本戰國時代後期、江户時代前期日本最大的銀礦山,產量曾高達當時全球的30%。日本明治時期也產銅、鐵等礦產。
200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i)(v),石見銀山遺蹟及其文化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i):在地理大發現時代,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石見銀山銀礦的大量生產導致了日本與東亞和歐洲貿易國家之間的重要商業和文化交流。
遴選依據標準(iii):日本金屬採礦和生產方面的技術發展導致了一個成功系統的演變,該系統以小型勞動密集型單位為基礎,涵蓋從挖掘到精煉的所有技術範圍。在日本江户時代(1603年至1868年)政治和經濟孤立期間,在歐洲工業革命期間阻礙技術的引入,加上商業上可行的銀礦牀的枯竭,導致19世紀下半葉該地區停止了傳統的採礦活動,但該遺址留下了保存完好的這些活動的考古遺蹟。
遴選依據標準(v):大量的白銀生產遺蹟,例如礦山、冶煉和精煉地點、運輸路線和港口設施,在石見銀山銀礦礦址幾乎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現在在很大程度上被山區森林所掩蓋。由此產生的遺蹟景觀,包括與白銀生產有關的人們倖存的定居點,戲劇性地見證了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土地利用。
礦區原有土地使用制度的遺產構成完好無損,各個要素之間的有機關係充分體現了原始土地利用制度的機制。它們是當地社會當代生活和生計的一部分,由於與豐富的山林相結合從而保持了文化景觀的完整性。這些遺產的要素展示了從白銀生產到運輸的整個過程,保存狀態良好,保留了較高水平的真實性。在礦業定居點,保留了一組17 -20世紀的傳統木製建築,經過精心的維護、處理和修復,在設計、材料、技術、功能、設置和環境方面保持了原創性。
該遺產及其緩衝區受到國內法律和市政條例的充分保護。在戰略保護和管理計劃下,對整個遺產實施了全面的管理制度。每年都實施監測措施。 [1] 

石見銀山遺址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位於本州島西南部的石見銀山遺蹟是一組山脈,海拔600米,被深深的河谷截斷,以大型礦藏、熔岩和優美的地貌為主,是16世紀至20世紀開採和提煉銀子的礦山遺址。這一帶還有用來將銀礦石運輸至海岸的運輸路線,以及通往韓國和中國的港口城鎮。通過運用尖端技術提煉出來的優質白銀和開採到的大量白銀,大大促進了16世紀至17世紀日本和東南亞經濟的整體發展,促進了日本白銀和黃金的大規模生產。礦山現在被濃密的森林所覆蓋。遺址上還建有堡壘、神龕、部分山道運輸線以及三個運輸銀礦的港口城鎮:Tomogaura、Okidomari和Yunotsu。 [1-3] 

石見銀山遺址遺產介紹

景點位置圖 景點位置圖
石見銀山遺蹟位於島根縣中心位置的大田市,跨温泉津町、仁摩町在內的大田市大部分地區。遺蹟大致由三部分組成——“銀礦山遺蹟與礦山町”、“街道(石見銀山街道)”、“碼頭與商埠”。石見銀山從1526年開始了400多年的開採歷史,從日本戰國時代後期到江户時代前期都是日最大的銀礦山。17世紀,這裏的銀產量佔世界銀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石見銀山的開發時期與日本經濟史上的商業發展時期重疊,因此,這裏冶煉加工的白銀當時不僅作為貨幣在日本國內流通,而且還支持着日本與葡萄牙、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中國商人之間的貿易往來。在日本“石見銀山”也極受重視,顯示了其存在的重要性。

石見銀山遺址聞名世界的“銀礦山王國”

日本西部的石見銀山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礦山遺址。石見銀山自1526年由九州博多的富商神屋壽禎發現以來,持續開採約400年,直到1923年停止了礦山開採活動。石見銀山的礦脈位於山脈的東部,相當於今日島根縣大田市大森地區的中央位置,早期開採區為以仙山山頂周遭的銀礦石,在開發間陸續發現黃銅礦、黃鐵礦、方鉛礦等礦脈。一般礦山開發時在精煉部份會耗去山林裏很多薪炭類木材,可是石見銀山歷代的掌控者都很注意四周環境,所以至今銀山附近仍保留相當完整的森林地貌。
石見銀山遺蹟 石見銀山遺蹟
在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石見銀山是歐洲人知道的日本銀礦山,這一事實可從當時歐洲製作的亞洲地圖和日本地圖上明顯看出。在當時的地圖上,石見銀山附近標有“銀礦山王國”的字樣。石見銀山出產的銀純度極高,在東亞交易中的信用也很高,因石見銀山位於佐摩村,因此該地出產的銀被稱為佐摩銀。在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前期,日本銀約佔世界產銀量的三分之一,據説其中大部分產自石見銀山。石見銀山以銀為主在東亞交易中發揮的重要作。顯而易見,石見銀山聞名世界。

石見銀山遺址景點介紹

石見銀山早就不被作為礦山開採,現在它已是日本著名的旅遊景點。石見銀山位於日本海的西側,氣象變化十分複雜。每個季節氣候變化很明顯,所以景色也大有不同。石見銀山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醉人,各有風貌。春天可以到這裏賞櫻花,夏天可觀新綠,秋日吟詠紅葉,冬季則戲瑞雪。
銀礦主體——銀山柵內 從16世紀前葉正式開發礦山後,到20世紀前葉進行生產活動的銀礦山遺址主體.。因在江户時代初期被柵欄圍起來而得名。這裏除了開採銀礦的生產活動遺蹟之外,還完好的保存了當時生活,流通,統治相關的山城遺址。
銀山管理中樞——代官所遺址 17世紀中期,銀礦山開採的主體從銀山柵內遷移到了大森地區的石見銀山管理中樞,現在這裏的遺址叫做代管所遺址。這裏保留有1800年左右的重建的建築正門以及左右兩邊的廂房建築。
大森銀山重要傳統建築物羣保存地區 由於採礦業的發展,而興起的中心城鎮,還保存着江户時代的特色建築羣,保存程度很高。包括江户時代幕府直轄地的150多個村莊,武家,商家舊宅,神社寺院等。 大田市大森町是石見銀山領地的中心地。當地的人們保留了街道昔日的風貌。他們不僅是地方官署舊跡、古寺·古社等歷史性的建築,與之很協調的古樸的郵局、銀行、自動售貨機等均很引人注目。昭和62年(1987年)被日本指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區。
銀山宗教代表—五百羅漢和羅漢寺:石窟五百羅漢是為了祭奠在銀山工作過世的人們、先祖,由月海淨印發願,歷經25個春秋於1766年竣工的,是石見銀山宗教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羅漢寺是為了保護這五百羅漢而建的。與羅漢寺隔道相望的對面,走過架在銀山川上的石拱橋,石山上開有三孔石窟。這左面和右面的石窟中共置有501座羅漢像。
矢瀧城遺址:鎮守石見銀山的山城遺址之一,温泉津衝泊古道在其附近通過,完好地保留了中世山城的佈局和形態。
矢筈城遺址:鎮守石見銀山的山城遺址之一,隔温泉津衝泊古道與矢瀧城相望,完好地保留了中世山城的佈局和形態.
石見城遺址: 鎮守石見銀山的山城遺址之一,守衞着通往仁摩方向的道路,完好地保留了中世山城的佈局和形態。
宮前地區:在大森地區代官所遺址附近發現的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銀冶煉作坊遺址。
熊谷家住宅:大森地區規模最大的商家建築,位於大森町的熊谷家是在石見銀山顯赫一時的古老商家,最完好地反映了當時實力派商人的地位和生活變遷。除了家傳的銀山業、釀酒業以外,還承擔稱量、檢查繳納給地方官署的年貢銀工作,是石見銀山領內最有實力的商家之一。其宅邸充分展示了江户時代後期至末期顯赫商人的身份、地位及生活的變遷。規模、質量均優的建築物內很是寬闊,可供參觀,賬房、復原的廚房、婚禮道具的實物等等作為歷史資料的價值自不待言,還可以體味到當時的生活氣息,對於喜愛古老民居的遊客來説是絕好的參觀場所。
龍源寺間步:礦山的坑道稱為“間步”。龍源寺間步是於1715年開發,同永久·大久保·新切·新橫相間步並稱為地方官署直營的“五座山”。
龍源寺間步是可以進去參觀的,裏面用鑿子雕鑿的痕跡一如當年。另外,古文獻石見銀山卷軸用電照板展示出來,使人們能夠了解到當時坑道內的情形。
位於礦山中心的仙山周邊遺留着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間步遺蹟(禁止進入)。石見銀山最大的坑道“大久保間步”對外開放的準備工作正在進行。 [2-3] 

石見銀山遺址日本礦業興衰的見證

石見銀山的歷史要追溯到日本的戰國時代初期。根據日本的《石見銀山舊記》一書記載,早在1309年,大內家大名大內弘幸往訪石見國,在參拜北斗妙見大菩薩之際便已有了採銀的紀錄,後來大內家的家臣出雲國的三島清右衞門在1526年3月開決出了地下銀礦脈。其子大內義隆繼位後,在1533年透過博多的商人神谷壽貞招徠工匠,從海外學習了煉銀方法之後,大量提高銀礦的開採量。在石見銀山銀礦開採量上升以後,大內義興、大內義隆父子,尼子經久、尼子晴久祖孫以及毛利元就為爭奪銀山主導權爆發多起戰爭,直到1562年時尼子家臣服於毛利元就,才以毛利家的勝利告終。後來毛利輝元在1584年(天正12年)臣服豐臣秀吉,石見銀山就成為豐臣秀吉行軍打仗的重要資金來源。後於1600年,毛利輝元在關原之戰失敗,被德川家康大幅減封,石見銀山被江户幕府直接管轄,在當地修建了很多銀山管理區。第一任銀山管理者就是有名的大久保長安,大久保長安對銀山和銀礦有很深的瞭解,便急速開發銀山,為幕府提供海外貿易的財源。在1602年時,石見銀山仍有高達4~5千貫的產值,但此後產量逐漸下降。
明治維新後,石見銀山曾交由民間團隊經營,但經營不善,最終載止1943年,完全封山。石見銀山在1969年成為日本指定史蹟。當地居民還組成了“銀道振興協議會”,為保護和宣傳石見銀山做出傑出貢獻。
石見銀山作為日本銀礦開採的鼻祖,是日本礦石產業興衰的歷史見證。 [3] 

石見銀山遺址申遺過程

2007年7月2日,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山遺蹟及其文化景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許多日本人認為,各界對自然和文化的愛護促成石見銀山的申遺之夢,表示要以此為契機加強對銀山區域內人文景觀和自然環境的保護。
然而,石見銀山的申遺之路並不順利。今年5月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日方延期申請,理由是“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其具有普遍價值”。接到建議後,日本政府代表決定改變宣傳策略,以銀山從16世紀開始一直注重環境作為宣傳的重點。
日本代表團團長近藤誠一28日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對環境友善是這次石見銀山成功申遺的決勝招。石見銀山礦區一直沿用日本獨特的生產方式,這種方式不崩山、不伐林,而是挖一條通向礦脈的狹窄坑道,通過坑道採礦。從16世紀到17世紀,人們還在採礦地區推廣植樹造林。近藤誠一説,21世紀全球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是人和自然的共生,以及對自然的愛護,而16世紀的礦山就已呈現這一特點,許多與會代表和專家為之感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