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聯星

鎖定
石聯星(1914年5月18日-1984年8月1日),演員、導演。文藝四級。曾用筆名、藝名石蓮馨。文化程度,專科。她參加革命後不久即奔中央蘇區先後在列寧師範、紅軍學校看護連、高爾基戲劇學校、中央蘇區星火劇團任文化教員、演員。代表作品有《趙一曼》、《湖上的鬥爭》等影片。
本    名
石聯星
外文名
Lianxing Shi [3] 
性    別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北黃梅
出生日期
1914年5月18日 [5] 
逝世日期
1984年8月1日 [1] 
星    座
金牛座
代表作品
《武裝起來》
《海上十月》
《瀋陽號炮》
湖上的鬥爭
職    業
演員、導演
主要成就
第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別    名
石蓮心 [3] 
曾用筆名
石蓮馨
文化程度
專科

石聯星人物經歷

石聯星1914年5月18日生於湖北黃梅縣,1932年參加革命,1938年參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劇二隊(疑誤,據顏一演《在救亡演劇二隊的日子裏》中全體隊員名單,其中沒有石聯星),同年,參加抗敵演劇二隊,1940年在廣西擔任廣西省立藝術館教員。1941年至1944年進入新中國劇社擔任演員。1945年進入延安魯藝。1945年至1946年擔任華北聯大戲劇系教員。1948年參加河北石家莊宣傳部工作,1948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致力於中國的電影事業,主演的電影《趙一曼》獲得1950年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優秀女演員表演獎”,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電影節獲獎的女演員 [6]  。後在北京電影學院任教,1961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擔任導演和編劇工作 [6] 

石聯星人物生平

石聯星同志是蘇區紅色紅劇運動的開拓者之一,她因主演話劇《武裝起來》、《海上十月》、《瀋陽號炮》及參演《我—紅軍》、《女英雄》等話劇,在瑞金蘇區進行藝術活動,與李伯釗、劉月華被廣大紅軍和蘇區羣眾譽為蘇區“三大赤色紅星之一”。
之後她在《瘋了的母親》、《水車轉了》、《大地回春》、《日出》、《大雷雨》等劇目又中塑造了許多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
新中國成立後,石聯星積極獻身於年輕的人民電影事業。
1949年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趙一曼》,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戰士趙一曼的英雄形象。此後,她又主演了《湖上的鬥爭》等影片,參加了中蘇合拍的《風從東方來》的導演工作。先後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北京電影學院教表、導演課。尤其是她創造的趙一曼的形象,轟動了新中國,曾給予億萬人民羣眾以巨大的鼓舞。在1950年第五屆國際電影比賽大會上,《趙一曼》受到熱烈歡迎,石聯星也因此榮獲了“優秀表演獎”,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爭得了榮譽。
1950年至1960年參加北影,擔任演員,電影學校教員等職務。
1961年至1979年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擔任導演。重返話劇舞台,在北京人藝先後與歐陽山尊等同志合作導演了《漁人之家》、《紅巖》、《年輕的一代》、《生活的彩練》等多幕劇。十年浩劫之後,她帶病深入生活、寫劇本,一直沒有停止藝術創作
1984年8月1日.石聯星因患癌症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0歲。

石聯星主要作品

石聯星參演電影

以上參考資料 [4] 

石聯星導演作品

片名
作品類型
擔任職務
風從東方來
電影
導演
漁人之家
多幕劇
導演
紅巖
多幕劇
導演
年輕的一代
多幕劇
導演
生活的彩練
多幕劇
導演

石聯星話劇作品

片名
擔任職務
作品類型
武裝起來
演員
話劇
海上十月
演員
話劇
瀋陽號炮
演員
話劇
我—紅軍
演員
話劇
女英雄
演員
話劇
瘋了的母親
演員
話劇
水車轉了
演員
話劇
大地回春
演員
話劇
日出
演員
話劇
大雷雨
演員
話劇

石聯星獲獎記錄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石聯星擔任職務

她生前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特邀代表,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聯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會員。

石聯星詳細介紹

記者近日從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一些史料中,瞭解到石聯星當年從上海—汕頭潮州大埔—上杭邊—汀州長汀)—瑞金這條紅色地下交通線,跋山涉水攜帶兩箱紅旗進入蘇區的艱險故事,仍是那麼鮮活———
史實故事
女學生從上海啓程開始驚險之旅1932年,白色恐怖的上海,在霞飛路和合坊里弄住着的石聯星等幾個從湖北逃出來的女學生,她們到上海就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赤色互濟會”。她們要到蘇區紅軍裏去當護士,因此互濟會的老李帶來一位陌生人並介紹説,這就是帶她們到中央蘇區去的交通員阿丙同志(即熊志華,福建永定人,曾擔負過白求恩從香港到漢口的護送工作,解放後在上海市委任職)。阿丙操着流利的上海話,説很快就要啓程,要她們換掉學生裝,穿上普通廣東婦女穿的衣服,行李儘量簡單些,第一批只能帶兩個人走,因此決定讓石聯星與同學小孔先走。
啓程開始
啓程時石聯星兩人除帶簡單的衣物外,最主要的是帶了兩木箱紅旗,這是上海工人親手繡給蘇區和紅軍的禮物。石聯星和小孔擔心不能帶,根本不知如何是好,急得臉都紅了。交通員阿丙叫她們不要操心,他會很好地安排,放心大膽地跟他走就是了。於是他們一起乘黃包車,那兩箱紅旗用另一輛黃包車拉了跟着走。到了黃浦江邊出海的碼頭上,上、下船的行人格外多,碼頭上還有人在檢查旅客的行李。石聯星和小孔心裏正發愁那兩箱紅旗怎麼辦時,只見前面有兩個戴着紅帽子的搬運夫已扛着那兩隻裝紅旗的木箱擠上跳板,在人羣中向船上走去。石聯星緊張地擦了擦頭上的汗,跟在阿丙的身後走上了跳板,擠上了船。進了統艙,那兩位戴紅帽子的搬運夫早已將箱子平平安安地放在船板上轉身就走了。從此這兩箱紅旗再沒人管了,也沒有人去理會它了。
在汕頭平安無事逗留了一個夜
船出了海,那天天氣陰沉沉的,海面風浪很大。石和孔都是第一次坐海船,她們倆躺在統艙的躺椅上因頭暈而起不來,海風吹透了她們單薄的衣衫。雖是夏季,兩人仍然感到很寒冷。但她們最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那兩箱紅旗。一是怕被敵人發現了,二是怕乘客把它偷走了,心裏忐忑不安。護送她們的交通員阿丙躺得離她們不太遠,他不怕船的搖晃,在船上自如地走來走去,時不時給石聯星兩人送這送那。石聯星和小孔吃不下什麼,而且還不斷地嘔吐,那兩隻箱子隨着洶湧澎湃的海浪在船板上滑來滑去,船上的乘客都躺在躺椅上誰也不去注意它。拂曉時他們勝利地到達了旅途的第一站———汕頭。
船靠岸後,阿丙找到兩個腳伕扛着這兩箱紅旗進入海濱的一家大旅館。阿丙和旅館中一位二十多歲的茶房打了個招呼後,這茶房機靈地接過箱子,然後很有禮貌地將石聯星和孔安排在旅館進門旁的一間不小的客房裏住。阿丙買來許多新鮮的水果,他故意地將房門敞開,三個人有説有笑地大吃起來。旅館很是嘈雜,打麻將的,拉胡琴唱戲的,飲酒作樂的,國民黨軍官帶着妓女出出進進,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在這種情景下,阿丙神情自若,顯得非常清閒,拖着一雙拖鞋,叼着一支香煙,大搖大擺地在旅館門前踱來踱去地散步。他這種輕鬆給石聯星和小孔兩個初出茅廬的女孩子壯了膽,使她們的心情不再那麼緊張了,飯也能正常地吃下去了,終於平安無事地在這裏過了一夜。
經由潮州費盡周折踏上紅色土地
第二天他們帶着這兩箱紅旗乘火車到了潮州,後又乘船到大埔。大埔這個交通站是緊靠河岸的。小船靠岸後,立即有個挑夫將兩隻箱子挑走。石聯星和小孔隨着阿丙一步步地走上岸邊的坡道,走進這座沿河的樓房裏。這家主人又是沏茶,又是打洗臉水,忙着做菜給他們吃。吃完晚餐後,主人安排石聯星和孔住在後面一間小屋裏,屋很小,只能容納兩個人。當時是夏夜,子很多,老奶奶拿了小竹椅坐在她們牀頭的走廊處守着,手裏拿着一把大葵扇給她們趕蚊子,不斷地為她們打扇。
出發時除阿丙外又添了兩人,一位是挑箱子的,另一位是近三十歲左右的高個兒,穿着對襟短衫,顯得很有精神,有兩支手槍緊緊插在他的腰間。夜裏黑得伸手不見五指,高個兒交通員牽着石聯星,阿丙牽着小孔,他們幾個一腳泥一腳水、深一步淺一步地在山路上試探着走。石聯星和小孔淋得像落湯雞似的,在泥裏水裏摔了一跤又一跤,但是她們仍然堅持前進。一路上老是怕碰到敵人,有時一有動靜兩個女孩子的心就提到嗓子上,有時藏到交通站的夾牆裏一呆就是一天。費盡周折到了福建地界,又跑了兩裏多路,趕到一條河邊,上了一條小小的漁船,兩箱紅旗也搬上了船。小船終於在黎明的清晨把她們送到對岸———紅色蘇維埃的土地上。“紅色蘇維埃的天是那樣晴朗,紅色蘇維埃的土地是那樣芳香。”石聯星後來在1981年的回憶錄中感慨萬分,“在快樂而又有趣的氣氛中,我們在這裏休息了三天。當我們再起程時,阿丙領着我們騎着棗紅馬,經過長汀,翻越崇山峻嶺,最後抵達紅色的首都瑞金。交通線上的每一個戰士為黨為人民做出多麼大的貢獻呵。”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