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羊縣

鎖定
《安嶽縣誌》記載:石羊縣宋代所置,明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州成縣,石羊縣併入安嶽縣。 [1] 
據察,石羊古縣城確實存在,隔重慶大足縣34公里,離普州安嶽縣44公里,坐落在安嶽縣石羊河的上游五條支流的彙集沖積平壩之上,方圓大約有0.7平方公里。此處,在今安嶽縣石羊鎮光輝村的二、三、四、五、八組,古城區的中心位置在三組和四組(當地人叫這裏為石羊鎮(鎮:帶兒化韻),但不是今天的石羊場鎮。),石羊縣城是南宋和明代四川的經濟文化重鎮,古代成渝官道上的重要城市,起着及其特殊的作用。
中文名
石羊縣
所屬地區
安嶽縣
面    積
0.7 km²
下轄地區
今安嶽縣的石羊片區各鄉鎮、龍台鎮片區各鄉鎮等

石羊縣發展歷史

石羊縣歷史悠久,建於南宋時期,屬普州所轄,置縣大約近200年,時至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左右,城內因火災,燒燬了一部分,當時無法復建,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恰遇皇上廢州成縣的改革,石羊縣便併入安嶽縣。石羊縣從置縣至今有八百多年曆史,從撤縣併入安嶽縣至今有692年曆史。

石羊縣區劃

石羊縣轄今安嶽縣的石羊片區各鄉鎮(即頂新鄉、雙龍街鄉、兩板橋鎮、白塔寺鄉,護龍鎮、瑞雲鄉);龍台鎮片區各鄉鎮;李家鎮片區個各鄉鎮;永清鎮片區的高升、石板、協和;重慶大足區高坪鎮、天寶鄉、天台鄉;潼南縣的三匯、塘壩、白芷、崇龕、雙江、五桂、新生、新勝等區域。

石羊縣城市規模

考察中發現,石羊縣城市建設頗有規模,主城區街道南北走向,從北面的大石橋到南端二郎廟、二郎橋,長約一公里,東西方向從現在的大竹灣城防廟到鹽井壩河對面的獅子壩寬約0.7公里。城內有好幾條岔街。

石羊縣經濟

古時,沒有公路和鐵路,成渝兩地古樸的石板大道於石羊古縣城穿城而過,該縣城系當時成渝古道上重要驛站和交通要衝。這裏水源豐富,物華天寶,經濟比較發達。當時這裏建有十幾口鹽井,清朝中期至民國中晚期,生產的鹽巴除當地人食用外,還對外銷售,有些鹽廠一直開辦到解放後的公元1961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才停辦。現在,“鹽井壩”依然存留在人們的記憶深處,衝鹽井、取滷水、熬鹽巴的全過程大家都清楚地記得,況且還有幾個鹽廠工人健在,他們是石羊鎮製鹽業的活化石。
石羊古縣城,店鋪、棧房鱗次櫛比,鹽商、農商、工商、絲綢商販的攤鋪滿城皆是,駝着絲綢、布匹的騾馬隊、挑着土靛葉子(一種印染原料)和百貨的行商走販、抬轎的,挑擔的、步行的過客、,一到傍晚擠滿了石羊縣城的客棧。

石羊縣名勝古蹟

石羊縣周邊還有九宮八廟等名勝古蹟,西城區大竹灣有城隍廟,朝陽宮、北城區二郎橋頭有二郎廟,隔縣城北面2.5公里的山上有毗盧洞(紫竹觀音殿)
和石羊塔,塔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山羊立體圖,1972年古塔斷倒,現在,斷塔和塔坡依然矗立在石羊鎮的塔子山上。塔子山腳下的驛站,寺院密集,有三義廟、官爺廟、江心廟、黑神廟、濂清寺、寶善宮、女王宮、惠民宮、天祖宮、地祖宮、南華宮、魁星閣等;石羊縣的東面有華嚴洞石刻龕窟;東南方有茗山寺摩巖造像羣,南方有孔雀洞和張口岩石刻景觀。

石羊縣石羊之名

現石羊場鎮在石羊縣時期僅是縣上在那裏所設立的一個接待上官的客棧,後來,由此處名勝古蹟集中,加之石羊縣撤併,到了清朝中期,趕廟會的人增多,逐漸形成場,也就是今日的石羊鎮。

石羊縣設施

考察中得知,石羊縣城在城東獅子壩設有監獄,在隔石羊縣城10裏的古道上(今瑞雲鄉圓門壩)設有“接官亭”,(現在,“接官亭”的小地方依然存在)。據説,上級官員到石羊縣來視察時,石羊縣的外交官員要提前到“接官亭”去等候迎接。

石羊縣建築

在石羊縣城的南門緊靠河邊修有大石橋,大石橋至今保存完好,共六個橋磴,五洞,橋面用巨石鋪成,橋面寬兩米。2010年,修建公路時,又在原橋面上增高了橋磴,再於增高的橋磴上鋪成了水泥橋面,由此,大石橋變成了上下兩層,上面一層可以通行載重卡車。由於河道的水位的提高,下面一層古橋橋面快被河水淹沒,橋面上不能通行。據老百姓説,那時南方來客,必須經過大石橋,才能進入了縣城南門。石羊縣的縣衙門也設在南城,衙門前有一對巨大的石獅子,一直放置了七百多年,現在很多老人小時候還爬到石獅子的背上去玩耍過,一直到1976年,在房屋改建時,由於石獅子沒有放處,才被完好無損地埋在村民王朝雲和劉光榮的宅基地下面。
石羊縣縣衙,自明代洪武九年併入安嶽縣後,歷朝歷代都把此處作為當地政府首腦機關的駐地。解放後,這裏為赤雲鄉,鄉政府也設在此處,一直沿用到1991年撤鄉並鎮時,赤雲鄉歸石羊鎮所轄,才結束了她的歷史使命,現在變成了石羊鎮敬老院。
石羊縣的北城門,現存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叫“二郎橋”。 “二郎橋”是單拱石橋,據推測,修造於北宋,即設置石羊縣之前,橋面寬五米,原來橋面是石板鋪成,兩邊修有橋欄杆,可現在,拱橋欄杆不見蹤影,橋面的石板被也被搬走,但橋體依舊,雖説有一些風化,然而行人仍然在橋上通行。
在石羊縣城的遺址上,現在還保存着一些歷史建築物,南城門的民居古建築,雖説有些損壞,但人們還在居住使用。根據房屋的建築形式和瓜柱、門窗上的雕花圖案,足以證明石羊縣的古老和昔日型興盛的風采。
在古縣城遺址的中間,還完整地保存着一座川東古民居四合院,是陳氏宗祠,現仍然居住着人家。四合院的正門修有一座別具一格的木製牌樓,牌樓上鑲嵌着特殊的木製圖案,遺憾的是牌樓屋脊上雕塑的九條不同姿態的龍圖案於文化大革命時被毀。牌樓斗拱造型特別,柱璧上雕塑有各種花紋,天花板呈拱形。整個四合院與牌樓融為一體,其建築結構別具一格,有着古代力學支撐力的研究價值。

石羊縣教育

石羊縣重視教育,在石羊縣城的南頭建有學堂。石羊古縣城的學堂,自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縣以後,一直沿用。至清朝咸豐九年己未歲(1859年)時,由四川省潼川府安嶽縣長鹹二鄉(長林鄉、鹹通鄉)眾姓集資改建為:“培育書院”。相隔52年後的清宣統3年辛亥歲(1911年),又在培育書院的旁邊由安嶽縣石羊場紳糧商議,集資修建了一所安嶽縣石羊場公立高小學堂,後來又命名為“龍門書院”,曾任北京市市委書記、市長的陳希同還在該校讀過書。現在兩所學堂依然矗立,大梁上還清楚地寫有學堂名稱和當時安嶽縣教育界行政督學官員和校長的大名以及修建時間。此處學堂一直使用到解放後, 1951被政府用來作糧站, 1974年糧站才最終退役,閒置至今。
參考資料
  • 1.    中國國際數據庫地名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