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經

鎖定
石經是中國古代刻於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經籍和佛道經典。石刻的經書。始於漢平帝元始元年(西元1),此後歷代都有石經,如熹平石經、正始石經、開成石經等。今可考見其文字者,以熹平石經為最早。 [1] 
中文名
石經
外文名
classics engraved on stone tablets
代    表
熹平石經
對    應
石碑
特    點
儒家經籍和佛道經典。

石經分類

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經籍的石經有七種:
石經 石經
1. 熹平石經:漢靈帝熹平四年在洛陽太學開刻,共46塊,包括《易》,《禮》,《春秋》等七種。
2. 正始石經: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陽開刻,用古文,隸書,篆書等三種文字刻成,又稱《三體石經》,經文有《尚書》,《春秋》。
3. 唐開成石經:唐文宗太和七年在長安開刻,用楷書刻成《易》,《書》,《詩》,"三禮"等十二經
4. 蜀石經:五代後蜀用楷書刻《易》,《書》,《詩》,"三禮"等於成都,並有注,是歷代石經中僅有的。
5. 北宋石經:北宋用楷體,篆體刻《易》,《書》,《詩》等於汴梁,又稱《汴學石經》或《二體石經》。
6. 南宋石經:宋高宗於紹興十三年刻《易》,《書》,《詩》,《左傳》等於臨安,共二百石,現存七十餘石。
7. 清石經: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經於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刻佛經約始於北魏之末,盛於北齊,北周,以北京房山雲居寺石經最為有名。所刻石經最多為《道德經》。

石經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是中國古代最早刊刻於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經書,又名《漢石經》,《一字石經》,熹平石經初刻於東漢熹平四年(175年),於光和六年(183年)完成。共有46塊碑,200911字。原立於洛陽太學講堂的東西兩側,遺址在河南偃師縣佃户鄉。
熹平石經共包括《魯詩》,《尚書》,《周易》,《禮儀》,《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經文,經文從右向左直行書寫,書體秀美,為漢隸精品。熹平石經以一家本為主而各有校記,備列學官所立各家異同於後,這對於糾正俗儒的穿鑿附會和臆造別字,維護文字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
石碑後毀,宋代後有殘石出土,現存8000餘字。

石經正始石經

正始石經是中國三國曹魏時期刊刻的碑石經書,又名《魏石經》,《三體石經》,。初刻於正始二年(241年),原立於魏都洛陽南郊太學講堂,遺址在河南偃師佃户鄉。
正始石經用篆文,古文,隸書等三種文字刻成,因此又稱為《三體石經》,碑文僅有《尚書》,《春秋》兩種,從左向右刻寫,碑文每面約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石碑後毀,現存殘石共2576字。

石經唐開成石經

唐石經始刻於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於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當時立於長安國子監太學,今存西安碑林。
因歷年既久,剝蝕已多,偶有拓本,亦不便流傅。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佰忍堂根據石刻本,依原拓字體影摹刻版,殘缺處按阮元覆刻宋槧十行本經文雙鈎補足,包括《周易》九卷,《尚書》十三卷,《毛詩》二十卷,《周禮》十二卷,《儀禮》十七卷,《禮記》二十卷,《春秋左傳》三十卷,《公羊傳》十一卷,《穀梁傳》十二卷,《孝經》一卷,《論語》十卷,《爾雅》三卷,《五經文字喜》一卷,《九經字樣》一卷,同時附刻清康熙間賈三複補刻於石壁之末的《孟子》七卷及嚴可均所著《唐石經校文》十卷,共成書線裝七十四冊,取名《景刊唐開成石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