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磙

鎖定
石磙一般都是大青石做成的,呈圓柱體,一頭大,一頭小,兩頭有磙眼。石磙是我們勞動人民祖先發明的一種脱粒農具,20世紀90年代以前,農場鄉下打穀場上經常見到的一種石器農具。
圓柱形,兩端有洞,使用時用特製的木架子套上。
中文名
石磙
形    狀
圓柱體
材    料
一般都是大青石
作    用
農場鄉下人用來打場用的工具

目錄

石磙使用

用石磙打場 用石磙打場
石磙,是農場鄉下人用來打場用的工具,很普遍,幾乎每個場地上都有。
可以用牲口拉,也可以用機械拉,一般用於小麥、穀子等農作物,使糧食脱離穗子。
六月的天,不僅熱,而且少風,農民打場
需要的正是這樣的天氣。天一明人們就開始攤場,他們把麥子厚厚地攤在場裏,其間要不停地翻動,接受太陽的暴曬。將近中午,攤場的回家吃飯,這時開始軋場。趕牲口的人,左手牽撇繩,右手執鞭,肩膀上挎一個糞箕子,以便牛拉屎時用。他一聲吆喝,牛拉着石磙,一遍遍,一圈圈,牛不緊不慢地走着,石磙緊跟其後,吱吱扭扭以示自己的存在。軋場是一個圓周運動,趕牲口的人只是站在中間拉着撇繩揮揮鞭子就可以驅使牲口,只要他不停止,石磙就一直吱吱扭扭地叫下去。 [1] 

石磙意義

這石磙就跟土地一樣,是莊户人家的命根子,如果哪一年石磙閒着派不上用場,聽不到吱呀吱吱呀的石磙叫聲,那年肯定是荒年,農民就要捱餓的。
一頭黃牛拉着磙架,石磙慢慢壓平坎坷,還有趕牛人揚鞭的影子,這樣的畫面是上個世紀我們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石磙滾動時吱呀吱呀的響聲,叫人回想到那温馨的童年時代,那枯澀的歲月,還有那質樸的鄉親。

石磙沒落

過去鄉下人一般用石磙“軋谷”,後來有了電動的脱粒機以後,石磙就退出了歷史舞台,石磙到成為文人墨客懷舊的物什;另外,鄉下人以前修路或者修造禾場,是需要石磙來磙來砸來壓的,用石磙來磙、砸、壓過的地表會變得十分結實。如今,收割機,拖拉機,壓路機脱粒機等等現代化的機械已經取代了石磙的作用,石磙基本上沒什麼用處了,只能偶爾見到有人用石磙打打小場——那是收割機不便作業的零碎田塊裏收上來的稻麥。
不久的將來,也許有一天石磙會遭徹底淘汰,而曾經寄託過一代又一代人夢想和願望的石磙聲,就可能再也聽不到了。但石磙的沒落也顯示了新事物替代舊事物、先進取代落後的規律,正説明我們這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

石磙發現

2015年7月13日,河北文物部門近日在臨漳縣杜村鄉高夾河村發現一古石磙,推測為漢代時期農民用作碾米的生產工具,距今已有2000餘年。
石磙呈圓台形,上底直徑75釐米,下底直徑80釐米,母線90釐米,重2000餘斤,是解放前後一般石磙重量的4倍。石磙中心為鐵軸,上底呈現六瓣花形狀,下底呈現八角形且內套一蓮花圖案。
當地文物部門認為,石磙代表了當時的雕刻工藝和生產力水平,對研究漢代時期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工具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