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犀

(石刻的犀牛)

鎖定
石刻的犀牛。石犀是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大型圓雕藝術作品。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石犀名為“獻陵石犀”。獻陵,是唐高祖李淵的陵墓,位於三原縣北的永合村。身為開國之君,李淵深知暴淫驕奢之弊,故在遺詔中專門講到自己死後的陵寢“務從儉約,斟酌漢魏,以為規矩”。所以當年僅在陵園四個神門外各置石虎一對,南神門外立華表和犀牛各一對,東神門外設石佛龕一個。
中文名
石犀
相關詩詞
《石犀》
歸屬單位
西安碑林博物館
特    徵
通長340釐米,身高209釐米

石犀古籍記載

石刻的犀牛。古代迷信,以為置於岸邊可鎮壓水怪。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 秦孝文王 以 李冰 為 蜀 守……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 唐 岑參 《石犀》詩:“向無爾石犀,安得有邑居?” 元 袁桷 《送巨德新四川省郎中》詩之二:“籌邊舊式傳銅馬,弔古新詩問石犀。”

石犀歸屬單位

西安碑林博物館

石犀展品特徵

石犀的質地為陝西富平一帶產的青石,通長340釐米,身高209釐米,是用重約十噸的整塊石料雕琢而成。頭部表現為?目、合口,鼻上有一像肉瘤似隆起的犀角。腳有三趾,作緩步走動的姿態。右前足石座側面原刻有:“高祖懷遠之德”六字,由於歲月磨泐,今僅能辨出“祖”、“懷”、“德”三字。因遺存前石犀常年側身倒伏在地,故身體左側清晰刻有整齊的鱗甲紋和不規則的圈紋,右側身體則風化磨損十分嚴重這件石犀雖然體型高大,但比例卻十分恰當,反映了當時雕刻家對這種動物造型的整體把握。他們在表現犀牛特點的關鍵面上,處理手法則極為高妙,例如全身迭復的厚皮及頸部下垂的厚皮,雕刻得簡潔而生動;身體上的鱗甲紋和圈紋,給人在視覺上形成一種花斑的感覺。

石犀陵墓石刻

唐代陵墓石刻。原為陝西省三原縣東北高原上唐高祖李淵獻陵前石刻。初唐陵墓石刻尚未形成定製,雕刻者在創作上有選材的自由。此犀體積感強,比例也不失其真,刀法粗獷,僅刻劃頭部和頸下皮紋以增強形象的生動性。它體態雄渾,給人以巨大莊嚴的冷峻感,充分展現了帝陵石刻“以重天子威德”的審美效果。石犀上銘刻“高祖懷遠之德”6字,表明造型之犀牛模特來自長江流域外南國的貢獻。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