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牀

(中藥名)

鎖定
石牀,中藥名。為鍾乳滴下後凝積成筍狀者。分佈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温腎壯骨之功效。用於筋骨痿軟,腰腳冷痛。
中文名
石牀
別    名
乳牀
逆石
石筍
化學式
CaCO3
分子量
100
晶    系
三方晶系
比    重
2.6-2.8
硬    度
硬度3
顏    色
類白色,灰白色或淺棕黃白色等
光    澤
玻璃光澤或暗淡
採    集
石灰岩山洞中採集
毒    性
無毒
貯    藏
置乾燥處,防塵,防潮

石牀入藥部位

鍾乳滴下後凝積成筍狀者

石牀性味

味甘,性温。

石牀功效

温腎壯骨。

石牀主治

用於筋骨痿軟,腰腳冷痛。

石牀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打碎先煎;研末,1.5-3g。

石牀炮製

石牀採集加工

石灰岩山洞中採集,除去雜石,洗淨。

石牀炮製方法

洗淨,砸成小塊,乾燥。

石牀形態特性

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呈扁圓錐形、圓錐形及圓柱形。表面粗糙,凹凸不平。類白色,有的因含雜質而染成灰白色或淺棕黃白色等。玻璃光澤或暗淡。硬度3,性脆。斷面較平整,可見同心層狀構造成放射狀構造,中心有的有空心。相對密度2.6-2.8。

石牀生長環境

鐘乳石系含碳酸鈣的水溶液,經石灰岩裂隙,從溶洞頂滴下,因水分蒸發,二氧化碳散逸,使析出的碳酸鈣澱積而成,且自上向下逐漸增長,倒垂於洞頂。分佈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石牀藥材性狀

略呈圓錐形,似冰柱,接近地面上部分。表面白色或類白色。其他特徵同鍾石乳。以色白,有亮光,無雜石者為佳。

石牀相關論述

《新修本草》:“酒漬服,與殷孽同。”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高天愛,馬金安,劉如良主編.《礦物藥真偽圖鑑及應用》: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