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灰陂村

鎖定
石灰陂村,位於坪山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遠香村、江邊村及坪山社區三洋湖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村西面是赤坳河,屬於坪山河的支流。以前村中有一水塘,面積約3畝,自人民公社化時期起,經歷年填塞,現僅剩1畝左右。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因兄弟分家,曾姓先祖由三洋湖村移居此地另建新屋(下屋圍)、後經發展又在附近建上屋、永貞二圍,由此形成石灰陂村。因村內一個陂頭附近有兩個燒石灰的窯,故取名石灰陂村。
中文名
石灰陂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江嶺社區
地理位置
坪山街道東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江嶺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曾姓。宋末元初,曾姓先祖從福建遷移至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清康熙年間,從今五華水寨鎮員瑾村遷至坪山龍背村,隨後又從龍背村遷移至三洋湖村,清乾隆二十四年從三洋湖村遷移至此。
2015年末,户籍人口118人,其中男性51人,女性67人;80歲以上9人,最年長者100歲女;實際在村人口93人。非户籍外來人口約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50人,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養殖雞、鴨、豬等。20世紀90 年代。開始引進"三來一補"企業,集體土地對外出租,部分村民由務農轉為務工,村集體經濟開始轉型。2005年,成立深圳市坪山石灰陂股份合作公司。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2015 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約228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商業經營、房屋出租、有價證券和工資性收入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湯圓、餈粑、艾粄等。
省道S359線東縱路穿村而過,附近有坪山汽車站和坪山高鐵站。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1990年通電話、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互聯網。
該村是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的故鄉,曾生故居—石灰陂曾氏客家圍屋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橫屋及宗祠等組成,原為長方形建築,坐東朝西,有三扇大門供出入,四角各有小樓一座。正大門有曾生題的"石灰陂"三字,正大門之拱門項兩邊,刻有一副楹聯"大學家風;孝友流芳",書於清乾隆年間;故居第二進大門處迎面豎着一塊木屏風,上書燙金大字"將軍宗府"。因年代久遠,部分房屋坍塌,西南角炮樓也因修建東縱路而拆除,另有部分房屋被拆遷,原屋場剩下不到三分之二,有2户外來人口居住。現為深圳市坪山新區不可移動文物。
村裏還有知新書室,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東江縱隊曾在此辦過平民醫院,後醫院遷移、又在此辦《前進報》,現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5月,東江縱隊紀念館在村內建成,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500平方米。館內的曾生故居系仿照原曾生故居而建。該館於2001年12月被評為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2年12月成為深圳市黨史教育基地。
村內有3座宗祠,分別是三興堂、永貞世居(追遠堂)和佩和堂。
三興堂,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重建於1991年,佔地面積300平方米,祠內中堂曾是東江縱隊司令部,曾作為東縱兵工廠。祠內現設有"石灰陂人文掠影展"。
永貞世居(追遠堂),始建於清同治年間,重修於2012年,佔地面積約250平方米。佩和堂,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
觀音廟,修建於清朝,1991年重修,供奉觀音菩薩,逢年過節村民祭祖時同祭觀音。村裏有兩本族譜,一本是2008年編纂的《曾氏坪山石灰陂家譜》,另一本是2013年編纂的《曾氏簡輝公世系總譜》,作者均為曾馬權。
每年清明,全村曾姓村民均到東部華僑城掃墓;中秋時節,村民也會去祖墳祭拜先祖;每年大年初一,舉行盛大祭祖活動,村中的曾姓村民連同坪山地區整個曾姓同宗的族人在各村的曾氏祠堂巡迴祭拜,通常還會有舞麒麟的助興活動。
該村經歷過多次戰火洗禮。其宗祠三興堂曾經為革命提供了6支土槍、2門俗稱“珍珠仔”的土炮和6個躉。1940年左右,由當時惠陽縣支援,東江縱隊在三興堂宗祠辦兵工廠,制軍衣、軍帽、軍鞋(俗稱“千里馬”)。
1942年3月29日,《前進報》報社遷至石灰陂與曾生祖居相鄰的一幢民房內。日本侵略者佔領坪山後,於佩和堂宗祠旁一間民房搜出由坪山沙坣藥商陳德輝供應給東江縱隊和百姓的西藥,惱怒之下將佩和堂付之一炬。
代表性人物
曾生(1910—1995),原名曾振聲,1934年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12月參與發動和組織廣州地區“一二·九”運動時,擔任廣州市學生抗日聯合會主席,帶領學生、市民兩萬餘人遊行示威。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任香港海員工委組織部長,組織海員工人罷工。1938年10 月,從香港回到坪山組建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擔任總隊長。1941年12月,參與組織港九人民抗日遊擊隊,發動港九(香港和九龍)人民參加抗日戰爭。港九淪陷後,又參與組織營救在香港、九龍的何香凝、茅盾、鄒韜奮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及民主人士、國際友人。1942年至1943年. 任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副總隊長、總隊長。1943年12月,成立東江縱隊,擔任司令員。1945年8 月15日、被朱德總司令指定為華南抗日部隊代表,接受在廣東的日軍投降。1946年6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和中共中央的指示率領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後,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兼副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黨委書記。1947年8月至1949年初,率領兩廣縱隊參加華東戰場的豫東、濟南、淮海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珠江軍區副司令員,海軍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中共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廣州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著有《曾生回憶錄》一書。
曾譚恩(1913—1944),1940年參加抗日遊擊隊,1944年在龍崗低山戰鬥中犧牲。
曾春蓮(1919—),曾任兩廣縱隊一團參謀長、華南獨立十四團副團長、肇慶軍分區參謀長(中校軍銜)、廣東省水電廳副廳長。
曾觀和(1920—1946),1940年參加新編大隊,任東江縱隊連長,1946年在粵北戰鬥中犧性。
曾送(1923—1942),又名曾宋,1938年參加東寶邊區抗日遊擊隊,任抗日遊擊總隊小隊長,1942年在葵涌戰鬥中犧牲。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1 坪山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19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