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火胡

鎖定
石火胡,唐代戴竿女藝人、舞妓,幽州人。石火胡一次到京城給皇帝表演《小破陣樂》,她將“歌舞”“走索”與“頂竿”等技藝熔於一爐,把《破陣樂》引入雜技藝術的頂竿之技。 [1]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胡人
出生地
幽州
主要成就
把《小破陣樂》改編成雜技節目
本    名
石火胡
性    別

石火胡人物簡介

石火胡出生在幽州一個貧民家庭,為了生存,她苦學當時最為流行的戴竿(又稱頂竿)的雜耍技藝。這是一種空中技藝,在盛唐已達到頂峯,並且在技巧上和表演方法上都有新發展。宰相劉晏曾在京城長安觀看了石火胡的表演後,寫詩讚道:“樓前百戲競爭新,惟有長竿妙入神。”唐代頂竿技藝表演者均為女藝人,石火胡不畏艱辛選擇了這項技藝,並創新發展了這高難度的技藝。 [1] 
胡人體格健壯,比較適合此種雜技的表演,因此許多表演者為胡人。到了唐代,戴竿藝人中出現的女性戴竿藝人如範大娘、王大娘以及石火胡等,似皆有胡人血統,其中王大娘尤為著名。據鄭處誨《明皇雜錄》捲上載,“玄宗御勤政樓,大張樂,羅列百妓。時教坊有王大娘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狀瀛洲、方丈,令小兒持絳節出入於其間,歌舞不輟” 。王大娘不僅善戴百尺竿,而且還在竿上施有木山,供小兒出入其間並歌舞,足見王大娘力大無比,技藝超羣,劉晏説她“猶自嫌輕更著人” ,亦是感嘆其神勇力量。石火胡的戴竿較王大娘更甚,王大娘戴竿並沒有交代竿上到底有幾位童子,而石火胡卻能戴五位八九歲女童,且這些女童還能隨着《破陣樂》的舞曲俯仰來去,赴節如飛,足見石火胡力大無比、迅捷如飛,膽量和技藝過人。並且,其將自身立於十重牀子上,牀子邊長只有一尺有餘,而且手足並舉,踏渾脱舞,如履平地。如此高險的動作令“觀者目眩心怯” ,所以“文宗即位,惡其太險傷神,遂不復作” 。 [2] 

石火胡主要成就

《破陣樂》又稱《七德舞》,是歌頌李世民統一國家功績的初唐時的軍中樂舞,在當時非常出名,相當於主旋律樂曲。它本來是120人的男子舞,到了唐玄宗時把它改成十幾人或4人表演的小型舞蹈,就成了《小破陣樂》。本來的那種“發揚蹈厲,聲韻慷慨”的樂舞,變成了表演性娛樂性的舞蹈。聰明的石火胡看到這支曲子受到上下的歡迎,她就大膽創新,把《小破陣樂》改編成雜技節目,放到她在百尺竿頭上的表演中。 [1] 
《獨異記》記載了她的獨特技藝:她將“歌舞”“走索”與“頂竿”等技藝熔於一爐,把《破陣樂》引入雜技藝術的頂竿之技。頂着的百尺高竿上,支有5根弓弦,5個女童身穿五色衣服,手持刀戟,在高竿弓弦上表演《破陣樂》。這項技藝難度絕非一般人能達到,可見石火胡在訓練中所付出的艱辛。 [1] 
唐蘇鄂《杜陽雜編》記載了石火胡一次到京城給皇帝表演的經過:唐敬宗(825年~827年)時,“上降日,大張音樂,集天下百戲於殿前。有伎女石火胡,樣女五人,才八九歲,於百尺高竿上,張弓弦五條,命五女各居一條上。衣無色衣,執戟持戈,舞破陣曲俯仰來去,越節如飛觀者目眩心怯。火胡立於十重朱畫牀子上,令諸女迭踏以至半空,手中皆持五彩小幟,牀子大者始一尺餘,俄而手足齊舉,為之踏渾脱。歌乎抑揚,若履平地。上賜甚厚。”這段記載讓人看了驚心動魄,即使今天來看,也是十分了得的技術。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