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灣陶藝

鎖定
石灣陶藝從唐代開始出現 [2]  ,石灣陶創燒於唐代,石灣窯是中國著名窯口之一,始興於唐宋,繁盛於明清 [3]  。50~70年代先後在佛山石灣和南海奇石發現唐宋窯址,發掘出的均石灣公仔人物塑像 石灣公仔人物塑像屬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質鬆弛,屬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中文名
石灣陶瓷
外文名
Shiwan ceramics
起    源
唐代
地    址
廣東省佛山市石灣

石灣陶藝簡介

石灣陶工藝品
石灣陶工藝品(4張)
石灣陶藝從唐代開始出現,蒙古滅金入侵南宋後,許多陶工逃往南方,定居廣東。經過幾代傳承,石灣的陶工在鈞窯窯變釉技術的基礎上,利用本土陶土資源創造出出窯萬彩的窯變釉。其中的鈞藍釉鈞紅釉、翠毛釉等深受人們喜愛,這類仿宋鈞釉的石灣陶藝明至清初被稱為“廣鈞”,因其胎為陶土,因此又稱之為“泥鈞”。明代中晚期,石灣陶藝在原有的基礎上更講究文化和藝術品位,品種也更為豐富。清代生產的“石灣公仔”,因創造出繽紛多彩、高雅古樸的釉色而名聲大噪,奠定了它在當時陶瓷界的堅實地位。 [2] 
入清以後,石灣匠師們根據人民生活的需要及喜愛,運用本地的陶土和釉料,製成各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器物。以鳥獸、蟲魚和植物的形體加以變化,塑造成各種各樣的小品用具及各種動植物造型的花插、壁掛、文具、煙盅等。雕塑也以當地羣眾最常見的漁、樵、耕、讀、仙佛、歷史英雄人物和牛、馬、獅、猴、雞、鴨等形象為題材,故多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為人們最欣賞,親切的稱之為"石灣公仔"。"石灣公仔"在廣東幾乎每户人家均有收藏或使用,就是國外收藏家也不例外。如住澳門葡萄牙籍律師文第士、美國醫生施欽仁均藏有數百件石灣陶器。香港、澳門石灣藝術陶器的收藏者更為普遍,知名的香港收藏家楊銓先生,一次就捐贈石灣藝陶二百餘件給廣東民間工藝館,可見其收藏之豐。廣東省博物館地處廣州,藏有石灣陶器近千件之多,有銘款的器物亦不在少數,且多為精品。
石灣陶藝一直是石灣窯賴以維持的經濟來源的一脈支流。假如昔日石灣沒有大宗日用陶器的製作,陶藝根本沒有依存的餘地,充其量不過是石灣窯的錦上之花而已。從來沒有人去記錄石灣窯每年生產若干萬個瓦煲的數字,但石灣陶藝的每一件佳作都被人們珍藏起來。它的"瘦骨仙""彌勒佛"以至離奇古怪的"金蟾"、"福獅"都令人念念不忘。"石灣公仔"成了口碑,成了文化的積澱。即使以後石灣陶業進入了未來世界時期,人們知道的、記得的、懷戀的仍將是它的陶藝。
陶藝歷盡千百年後,逐漸分門別類。出現了人物神仙類、鳥獸蟲魚類、山公亭宇類、瓜果器物類以及建築花脊類。

石灣陶藝發展

石灣陶創燒於唐代,早期以生產日用品為大宗,其作品善仿擅創,源於生活,精於匠作。相較官窯而言,石灣陶因百姓需求而存在,其造型、題材都是百姓喜聞樂見的,比如南瓜、荔枝苦瓜水牛嶺南常見風物,具有濃郁的民俗色彩。明清時期佛山經濟興盛,商賈雲集,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石灣陶工就創新了石灣陶的新品種——藝術陶。藝術陶塑最顯著的特點是在釉色上仿鈞釉及仿歷代名窯的產品。因此,產品造型、釉色、裝飾技法等在審美上都得到了全面提升。除了傳統器皿仿鈞釉等,在造型方面石灣陶也有很多創新,人物、動物、建築飾件等都是石灣窯獨創的東西。 [3] 
明清時期,作為民窯的石灣陶業進入繁榮發展時期。不僅滿足民用,部分精品曾走進皇宮。《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二輯出版書目《石灣窯的研究》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現藏的82件清宮舊藏石灣窯器藏品,其中分為器皿類和陶塑類,不僅分佈在紫禁城還有頤和園等皇家主要地方,這些歷史事實説明石灣陶藝的輝煌歷史。
《石灣窯的研究》作者紀文瑾寫到,明清代是石灣窯的鼎盛時期,特別是清初康熙朝以來,廣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佛山則是繁華的商貿重鎮,重要的地理環境對石灣製陶業有很大的刺激和促進。
隨着國內外市場對陶器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石灣窯製陶業生產體系不斷擴大和完善,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園林建築陶塑和公仔類陶塑異軍突起,燒製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製陶生產進入全盛時期。
清代,石灣窯陶器製品或作為“鈞釉”或“哥窯”製品入到清宮。據統計,故宮博物院現藏有82件清宮舊藏石灣窯器藏品,這批石灣窯陶器可分器物和陶塑兩大類,其中器物類藏品中以瓶式居多,有梅瓶長頸瓶盤口瓶琮式瓶膽式瓶、獸耳瓶、環耳瓶、貫耳瓶、蓮瓣式瓶等多種,其他陳設和文房用器還有大缸、三足爐、獸耳爐、牛式花插、象式花插、四孔方花插、渣鬥、花瓣式洗、水丞水注等。器型無論大小,均製作得規整嚴謹。舊藏石灣窯陶塑均為清宮佛堂內供奉的神佛造像,特別是原供奉在紫禁城御花園千秋亭一佛龕內的36尊羅漢坐像,形象塑造生動,是研究清早期石灣窯人物塑像的珍貴實物資料 [1] 
石灣公仔歷來都是由民窯生產,創作方式不受拘束,自成一格,而且題材廣泛,貼近民眾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經過歷代陶藝家不斷實踐、研究,石灣的陶塑技藝,在泥料、釉色及燒成方法都不斷進步、創新,石灣陶瓷已發展至現代化生產的建築裝飾陶瓷,當中包括日用陶瓷衞生潔具,而佛山的陶瓷更是全國建築陶瓷生產總值的60%,產品遠銷至世界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向以來,石灣公仔都被視為平民的藝術品,但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這種傳統民間藝術漸漸受到重視,而且在藝術舞台上的地位越來越高。
貴為南國陶都,石灣造就了不少技藝高超,具有獨特風格的陶藝大師,不過只停留在固有的模式,只會讓陶塑藝術停滯不前,而新一代的陶藝家,要肩負着傳承和創新,而創作需要大量的資源作後盾。政府的推動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石灣公仔將把眼光投放向全國,以至國際性的藝術舞台,將這門藝術推向更高的層次。而為了讓石灣公仔這份寶貴遺產能夠得到保護和繼續發展,當地政府致力推廣石灣陶瓷藝術,除了舉辦陶瓷班教導陶塑技巧之外,也通過不同類型的交流活動,希望籍此進一步發展當地的陶藝文化。舉辦這一類型的陶藝創作,可以激發石灣年輕一代關注石灣的本土文化,讓他們有機會親手製造陶瓷。 豐富的天然資源讓石灣和陶藝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而石灣人也因為陶瓷而感到自豪,雖然現時他們的陶土已經不是本地出產,但歷史遺留下來的技術,和陶藝家不斷變革創新,讓陶瓷繼續在石灣發光發亮。

石灣陶藝石灣陶海外展

海外石灣陶
海外石灣陶(4張)
石灣陶的海外秀除了展示石灣陶瓷的作品和技藝外,來自石灣的陶瓷研究者們與國外陶瓷藝術大師還特別地進行了互動交流。對石灣而言,畫地為牢已不再可取;侷限行業競爭已不再可為。要跳出“生意經”把傳統技藝的傳承視為文化發展的財富,以積極開放的心態走出陳規,擁抱世界文化。

石灣陶藝陶藝師封偉民

工作照 工作照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封偉民,是土生土長的石灣人,也是石灣一位較有代表性的新一代陶藝家。他自小對繪畫藝術已經相當有天分,最初從事陶瓷壁畫創作,後來全身投入創作陶瓷。畫畫最難的就是掌握手部的描繪,但封偉民可以很自然的把手部勾畫出來,從他的畫作之中,大家可以看到他鮮明的個人風格,而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人物為主,畫作及陶塑的作品可説是一脈相承,人物的神態刻畫入微,造型方面加入了西方的元素,跟傳統的陶塑作品有很大的分別,在他的作品“負重”中,他大膽使用粗泥,讓作品更有質感和力度感,有西洋雕塑和油畫的味道。他的很多作品還參考了國畫、漫畫,甚至剪紙的技術,讓陶瓷作品更具現代感。封偉民老師介紹説:“比如説國畫、書法、油畫的色彩和剪紙那種很樸素的味道,融合在我的陶瓷之中,希望通過這種手法,在石灣傳統占主導地位的領域中,走出一條新的路。” 封偉民特別鍾情於創作古代的人物,在“馬超”這件作品中,他把衣紋刻畫得特別有質感,善於利用點、線、面這些構圖。塑造的人物,神態活靈活現,肌肉方面加入了適度的誇張。每當有新構思,他都會翻閲大量資料,然後以速寫的方法,將人物的特點記下來,再根據草圖創作,有別於傳統做手稿的方式,他希望能夠將石灣陶塑傳統技藝跟現代的審美觀結合,將石灣這種小型陶塑作品,體現大雕塑的感覺。
封偉民曾經在美術學院進修過,所以他的作品可以説是美術概念跟傳統陶瓷藝術的結合。封偉民説,這就是他的個人風格。 “其實也不算是前衞,只不過比傳統那些先行一步,比如造型方面和塑造的手法,人物的衣紋的處理,跟傳統拉開了距離,融合了自己一種陶塑意念在其中,這是個人風格的形成過程中的一種。” 封偉民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四方藝林”。一有機會他們會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封偉民的朋友,都是對書畫有興趣的藝術工作者,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領域,但都很熱心創作。封偉民説,除了交流切磋之外,他們都希望各取所長,通過觀摩來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 “其實我們互相欣賞,在佛山這個環境裏面,是很適合藝術創作的,因為裏面有很濃厚的文化積澱,其中很多很有才華的藝術家在佛山,我剛好也是在佛山土生土長的人,所以互相能交流和欣賞,互相啓發,比如書法,中國字體很講究形體,油畫很講究色彩,花鳥畫講究構圖,山水畫講究氣魄,其實每一樣都可以在陶瓷呈現出來。” 石灣陶塑藝術以微雕最能體現作者的手藝,由於作品屬於精細的陶塑作品,再由每一件小組件結合而成,所以每一個工序都要做得很仔細。
封偉民的太太霍秀蘭也是陶藝家,主要是創作微塑作品。封偉民説,太太在自己的創作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因為她着重於微雕技巧的探索,而我有一些題材,比如説一個大的造型方面有啓發,在一個很小的微雕裏面,想做出一種大的氣勢,其實到了實際塑造的時候,主要是她做出來的。”

石灣陶藝工藝特點

石灣陶藝民族性

西方的陶藝多借助裸露人體的每條肌肉來表達感情,石灣陶藝則秉承中國藝術的傳統特徵依靠線紋的飛動,借衣紋摺疊、線條流動去表達人物的情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石灣陶藝地方性

人物塑造的身形和衣褶具有飄逸流暢的特點。釉料方面石灣公仔採用的是一次燒成顏色釉,以不可重現的無窮變化而形成石灣藝術陶鮮明的特色。施釉上石灣公仔不在人物的臉、手部上釉,以泥胎的產色使肌理表現更加真實,同時由於石灣公仔所使用的泥料較粗且含砂,就需要上一層較厚的釉來掩蓋,從而使產品的藝術風格顯得特別古樸厚重。

石灣陶藝人文性

石灣陶藝是民窯生產,製作方式不受約束,構思上不拘一格,題材廣泛,具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它以老石灣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更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具有較強的人文性。

石灣陶藝現代走向

石灣陶藝歷經千年的錘鍊,歷數百年仍深受人們喜愛,箇中原因,首先得益於石灣藝人們的鋭意創新、主動對市場的把握,以及在實踐中不斷磨練與進步的高超技藝。另一方面,石灣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腹地,自古以來就經濟發達,且毗鄰重要的進出口港口廣州,不僅交通運輸方便,而且利於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所有這些都成為了刺激石灣藝術陶瓷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石灣藝術陶瓷在傳統的自然主義和寫實風格為主的基礎上,融合了抽象藝術中國畫技法、雕塑技法、壁畫和浮雕技法等元素,使作品增添了新的活力。其藝術走向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創作題材的多樣性
除傳統題材得以恢復和發展外,當代有些陶藝家還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嘗試。在微塑方面,還出現了一種新的題材--以細小昆蟲為主題的微型陶塑作品。
在中青年一代的石灣陶藝家中,除了勇於在題材上創新外,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包括塑造技法和材料上,也多有嘗試,屢出佳品。在塑造技法上,除繼續沿用傳統的手法外,還融合了繪畫、雕塑、壁畫、浮雕等其它藝術門類的表現語言,使作品更具表現力。傳統的石灣公仔使用植物灰釉和礦物釉,呈色較暗。多用仿哥釉、仿鈞窯變釉或仿鈞紅釉作人物的衣服。在此基礎上,現代的石灣公仔人物衣服還增加了淡紅、醬黃、淡黃、草綠、淡青等釉色。並且根據題材的需要,適當地引入了化學顏料,使釉面呈色更為亮麗。
從實用轉向觀賞
石灣陶藝中有一些在歷史上是屬於實用的品種,如花窗影壁、花脊等。但隨着歷史的發展和社會意識形態的進步,導致建築形式與風格的變化,從而使這些產品日益走向式微。其中的花脊在清末民初即已為了適應市場,從羣塑轉向單件塑品,並逐漸發展成為石灣公仔的主流品種。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收藏熱的不斷升温,使用量已極少的花窗、影壁等產品又重新有了一定的產量,而且在形式上為了適應收藏的需要而改成了較微型的作法。
不斷開發新品種
石灣美術陶瓷廠經過反覆研製和試驗,終於成功研製出了仿磚雕陶藝作品,使這項幾乎瀕臨滅絕的民間工藝又多了一條發展之路。磚雕是在燒好的青磚上進行雕刻的工藝,是清代珠江三角洲一帶建築上常見的裝飾工藝。其題材與石灣陶塑大致相同,以花鳥、動物、戲劇故事等為主。青磚的生產成本較高,而且質地硬而脆,極容易出廢品,因而製作成本較高。加上經歷了民國期間建築風格的變革,至“文革”時期破“四舊”的浩劫,使這項工藝已幾乎失傳。近幾年來雖有個別手工藝人恢復了這項工藝,但生產數量極為有限。而石灣陶藝仿磚雕作品改先燒後雕為先塑後燒,作品可大可小,大件的作品還可以分割成若干小件,待燒好後拼裝合成,極為靈活方便。它的出現,以低成本、出品速度快、高產質優等優勢,為磚雕這門工藝增添了異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