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步村

(浙江餘姚市三七市鎮下轄村)

鎖定
三七市鎮石步村位於61省道以北,北靠杜湖嶺與慈溪接壤。四級公路——三皇線貫穿全村。全村面積9.6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9914畝,耕地面積1886畝,常住人口2956人。村落內分佈有文物保護點安樂堂及葉家大屋、三進堂等眾多古代民居建築,其溪坑、道路等仍基本保持着原有風貌和格局,具有清代浙東山野村落的典型特色。此外,古村落內還有北宋時期的石步窯址。
中文名稱
石步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浙江餘姚市三七市鎮
地理位置
61省道以北,北靠杜湖嶺與慈溪接壤
面    積
9.6平方公里
人    口
2956人

石步村經濟建設

2004年全村經濟總量為1.56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856元。自2004年以來,該村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村莊建設,到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554.5萬元,共建成道路14.5公里,安裝路燈270盞,綠化道路2100米,建成農民休閒長廊一條,建造無公害廁所12只。

石步村自然資源

石步村不僅山多而且水也多,三七市鎮最大的水庫——大池墩水庫就在該村,使該村成為了全鎮飲用水源地,另有山塘水庫12座,大溪一條。

石步村鄉村特色

楊梅是石步村的一大特色,椐《中國植物誌》記載,楊
楊梅 楊梅
梅中的珍品——荸薺種楊梅源於石步村張湖溪。
2004年全村楊梅種植面積已達1500畝,年產楊梅456噸。以楊梅觀光、採摘為主要內容的楊梅旅遊景點每年吸引着四海賓朋來到石步村觀光旅遊。在池墩水庫周圍的依山傍水處,一個以楊梅為載體的集休閒、娛樂、會議、餐飲與一體的中華楊梅之鄉文化旅遊項目正在緊張實施中。

石步村古代傳説

在石步村前有條大溪坑,就叫石步溪,溪上有數座單孔石拱小橋,分別稱鎖瀾橋、聚奎橋和永樂橋,如今村口的鎖瀾橋已澆上水泥,可長驅直入。至於村落究竟形成於何時,現已無從考證。倒是有一個傳説頗富有戲劇性,傳説如下:很久以前,一位葉姓老太帶着她的兩個兒子從河南逃難而來,
石步村 石步村
乍見這地方風景如此之好,便不想再走,於是就住了下來。葉老太會紡紗,平時就靠它為生。有一年的某大熱天,一個和尚路過她家門口想討杯水喝。老太就給他倒了杯冷水,並往杯裏撒了些許秕子(一説礱糠),和尚雖喝着水但不太高興。這時葉老太解釋説:放點秕子是為了讓你喝慢點。你現在人這麼熱,冷水一下子進去是要喪身的。這讓和尚很受感動,於是問她:你家為何住此偏僻之地?你們家境可好?老太回答:大兒在慈溪觀海衞已自立門户,現與小兒相依為命。那和尚又問:你是要丁還是要財?老太説:當然要丁,先有丁後有財嘛。和尚笑而不答,飄然遠去。説也奇怪,從此以後,葉氏一脈便在此繁衍開來,且日漸人丁興旺。 多少年來,石步村的居民一直以葉姓為主,彷彿是在印證以上傳説。在來之前,記者查光緒《慈溪縣誌》獲知:“石步在慈溪縣西一舍而遙,倚山傍河,皆葉氏居之。葉南陽望也,蓋漢以後徙括蒼,宋慶曆間有名世儒者乃徙慈溪。”如今,老石步村尚有四百五十多户人家,一千四百多人。有一叫葉長根的八旬老翁告訴過記者:離村不遠有座小山叫石尕山,清光緒年間有一悟道人過此,曾刻下“石步山”三字,至今猶在。因時間緊迫,記者沒有親往。早先,石步大溪坑上只見流水不見小橋,卻有十六塊高出水面的石頭整齊排列,供過往行人渡溪之用。據説石步之名由此而來。“石步村、石步村,就是石頭步台階啦。”丁站長帶着濃濃鄉音向我介紹説。

石步村安雅堂

進得村裏,一位叫葉果孟的老會計,又為記者的採訪作了全程陪同。
安雅堂 安雅堂
春日融融,暖意盈懷,走在這溪水潺緩、香椿流芳的村道上,抬眼即見搖曳着小草的粉牆黛瓦、石窗門樓,不由得讓人思古之情油然升起。狹長而彎曲的小弄兩邊,房舍儼然;隨時隨地會竄出三兩隻“黃更”(狗),也不時可聞雞啼之聲;陽光照耀下的木門口,端坐着滿是皺紋的老人。那情景,儼然如一幅“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鄉村圖。 在一掛有“安樂堂”文保標誌牌的門頭前,記者停住了腳步。會計老葉如數家珍地指這指那向記者介紹着。他説,安樂堂其實叫安雅堂。清道光年間,安雅堂的最初的主人叫葉維藩,也叫葉志懷,一度是治黃工程的高官,為丙午科舉人,其人一向樂善好施,建了規模很大的上義莊和倉屋。安雅堂的房屋均為兩層樓房,分前後兩進、上下書房;上書房與堂屋相連,下書房則隔着一條走路,剛入村最先看到那道古牆便是。關於葉維藩,記者在其後對葉長根老人的採訪中得知,他的後代中有個叫葉經伯的,為石步最後一個舉人。葉經伯有五個兒子,分別叫封元、頤元、濟元、謙元和鹹元。謙元、炎元兩兄弟早年參加三五支隊,謙元在新四軍北撤時犧牲於海上;鹹元解放後在化工部做官,文革時曾被掛牌、批鬥,葉長根稱自己那年曾去北京看過他。

石步村民居結構

從安雅堂出來,行不到幾步記者又看到一所較完整古屋,便問葉果孟這叫什麼。老葉笑答:“這已經不在內了,叫不出名堂。”他叫我看前面。前面便是三進堂。這三進堂的頭門與安雅堂幾乎一樣,其房屋的建築風格與安雅堂也極為相似,都是由門樓、主樓及廂樓組成;主樓三間兩弄,廂樓各
三進堂 三進堂
兩間。無論是安雅堂還是三進堂,這些古建築上面都有不少藝術上比較精細的雕刻作品,如廊軒、檐柱、花格窗上的木雕,門樓、牆腳上的磚雕,另外還有石窗、石基上的石雕,非常具有清代浙東明州一帶民居的典型風貌。
看過三進堂之後,又到了上門頭。葉果孟説,下門頭有正房三間,左廂右廂各五間,有一個天井,正房左首還有一個大花園,佔地面積約兩畝,有假山、深井、花壇,還有一個專門管理花草的老伯伯。上門頭房屋,有中三間、前三間和後三間,共有四弄;上門頭左首也有面積較大的花園,另有三隻小池。葉果孟自稱,他屬於這一門頭後代。上門頭後分為三房:大房出了個秀才,看破紅塵,不願做官;二房是敗子,吃鴉片,與戲子為伍,最後家產敗精光;只有三房還興旺,能幹的老夫人當家,三房有四個兒子,大的叫葉東書,抗戰時任國民黨的一個空軍教導大隊大隊長、隨軍記者,曾在葉聖陶門下做過事。二弟叫葉傳書在寧波,英國人辦的太平洋工業大學畢業,為高級工程師。小的阿弟名葉家書,只知道在上海第二醫學院做過講師。説起上下門頭,葉果孟不無興奮地告訴記者:這一帶過去是根據地,上下門頭出去就是大山,所以住滿了三五支隊的人。何克希住在上門頭,譚啓龍住下門頭。“我小時候,常看到他們。譚啓龍穿件長衫,戴眼鏡。何司令交關威武,他夫人長長的。”他感概萬分地説,“有一回日本人飛機來了,我還是小孩子,逃不快,只會哭,是三五支隊的一把抱住我躲進竹園篷。”

石步村葉氏家譜

老葉還向記者介紹,石步原有葉氏家譜八部,公社化、文革時
葉家大屋 葉家大屋
都丟失光了。他説:“光
是家譜箱就有八隻,現在還成一隻,每隻有四夾,我小時候看到過。”他告訴記者,石步原先還有個葉氏宗詞,匾很多,有二十多塊。祠堂前共有四對石頭旗杆夾,很威風。後祠堂做了學校,兩人合抱,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毀,現已拆除重造。在石步,原先一般外姓人住不進來。大概到了清朝末年,才有外姓入住。第一個為周姓,算是上門女婿,所以石步村有一部分周姓村民。到今天,葉姓已不足一半了。記者順便問葉果孟石步昔日最顯赫者誰,老葉説是下門頭的葉嘉興,他當是石步最大的工商地主,曾任國民政府上海市市委委員、上海市工商聯主席,是舊上海十八大亨之一。

石步村葉家大屋

再往石步村深入,赫然入目的便是位於石步東隅的葉家大屋,系石步葉氏世居大宅院,大約建成於清代中後期,其規模之大、格局之規整,堪稱浙東家族世居宅院代表作。葉家大屋因曾一度抵押給黃姓之故,所以當地人多稱其“黃家大屋”;因位居村落最深處,也有叫“石步後大屋”的;另
葉家大屋內小院 葉家大屋內小院
外還有一稱,即“卅二房十三間頭”。此大屋早已成為棄院,近年來一直關門落鎖。老葉叫來藏有鑰匙的託管人,為我們打開了邊門。推開落滿塵埃的木門,一種久遠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偌大的天井,上面的每一寸石板均為蔓草所覆蓋。整個院落環境清幽,未有任何破壞性新建或改建,所以古風依舊。葉家大屋坐東朝西,內外結構相當完整,佔地近八百平方米,由主樓、南北翼樓灶間及大小不等的幾個天井等組成,四周由高聳馬頭山牆圍護。中堂樓屋三間,側樓各五間。樓上樓下均為花格窗。地面石板平鋪,弄間各設樓梯,其圍牆比樓還高。解放前有些年,三五支隊經常住在這裏。葉家大屋的現主人為葉國標兄妹。葉國標早年參加三五支隊,解放後曾任慈溪市人民法院院長。據在餘姚的葉國標妹夫葉幼蘭稱:這房子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比三進堂、安雅堂還早且高大,所以不叫堂而稱大屋。大屋後頭還有一口很大的井,水始終用不光。葉幼蘭還説,葉國標不願賣掉此屋,卻願意捐獻給政府,但有關方面因維修費用問題也不想接受,所以至今仍無人管理,任其朽爛下去,倒是盜賊頻頻光顧。

石步村上義莊

另值得一提的建築是上義莊。雖然時候已經不早了,但我們還是去那兒看了下。在葉果孟的指點下,記者面對原址,徒步丈量着尚存的長長的階沿石,感受着當時的規模。聽老葉介紹説,現今上義莊的大部分房屋已毀。原先還有一個規模很大的牌樓,上刻道光皇帝聖旨。上義莊全盛時分前進後進。前進中三間,有一廳,台梁一人不能合抱,大廳一度歸生產隊使用。後進台梁也很大,尚在;後進
上義莊 上義莊
有正屋六間,邊屋五間;上義莊雖無花園,但離義莊稍遠處有一池,三五畝面積大小,稱上義池,相去不遠曾有“竹峯寺”。之所以稱上義莊,是為了與南邊的另一大姓董家所建下義莊相呼應。鄉人對董葉兩家的評價是,董家人善做生意,葉家則多為官之人。早些年,葉家只與董家通婚,兩家還商定逢三逢七為趕集的市日,這便是三七市的由來。當然兩家也有不和事發生:石步在三七市集鎮處曾有過相當規模建築,稱為倉屋。民間有“倉屋建掛麪,三房建半邊”的説法。那是因為石步在造倉屋時,後頭有一塊地屬於董姓,與之商量,不允。董家揚言銀子洋鈿滿地鋪着也不賣。葉氏終於沒把這地圍進來。結果,後來董家三房砌屋,西邊一塊地是葉姓的,所以葉家以牙還牙,説是三倍的價鈿也不賣。為了各自的一塊地,兩家房屋都不能盡善盡美,一個只建了東首,一個只建了掛麪。故有此説。葉氏倉屋雖只建了掛麪,但規模很大,光掛麪門頭有五隻,其它門頭無數只,有圍牆,有假山。此所建房屋還是千柱落地,只是有一根柱子是吊着的(沒有磉墩的),這是因為只有皇宮才可以千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