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橋頭村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布新社區下轄村)

鎖定
石橋頭村,位於大鵬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4千米。南有布新新屋園村,東北有水貝村。始建於明朝。王母河在村東側。
中文名
石橋頭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布新社區
地理位置
大鵬街道東南部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鵬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大鵬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2004年,屬大鵬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布新社區。世居村民主要有袁姓,明朝從羅湖村遷至此地。此外還有郭姓、李姓、鄭姓、歐陽姓等。
2015年末,户籍人口291人,其中男性141人,女性150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2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110人。非户籍外來人口約151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430人,澳門同胞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6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荷蘭、德國、法國。歸僑8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農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改革開放後,商貿交易開始興旺,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4年,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收入主要依靠廠房投資、村集體物業出租,2015年公司收入142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該村有古榕樹(樹齡165年1棵、195年1棵、135年1棵)、五月茶(樹齡125年),均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十月初一的瀨粉仔、餈粑。
葵南路經過該村。1969年通電,20世紀80年代通自來水,90年代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3年通電話,2000年通互聯網。有石橋頭健身路徑2處、石橋頭籃球場、石橋頭文化活動室、布新青少年活動書室等文體設施。
該村整體東南朝向,西側為林地,東側緊靠葵南路,可分為新村及舊圍兩部分。新村位於村內靠南側位置,以獨棟的居民樓為主。舊圍則位於村內靠北側位置,前有一池塘。圍內現存傳統民居,約80座,排列整齊,約有5排,兩排之間的巷道寬約1.5米,兩兩相依而建,山牆由兩家共用。現多為外來租客所居住,整體保存較好。
袁氏宗祠,始建於清朝,重修於2014年,坐西朝東,面寬約10米,進深約18米,佔地面積約180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磚木結構,正門上方有“袁氏宗祠”石匾,門兩側有石對聯,祠堂內有“汝南堂”牌匾。現整體保存較好。2012年1月13日,被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公佈為不可移動文物。
袁氏宏望宗祠,始建於1986年,坐西朝東,佔地面積約170平方米。兩開間一天井,磚木結構,屋檐下有精美壁畫,祖堂上書“宏望宗祠”,現整體保存較好。
培遠書室,由袁榮(1823一1919)始建,2003年重建。書室以“倫理、德育、教育”為施教原則,以“學之、習之、慎之”為核心理念,教育一方英才。
村裏現存一口古井,現仍在使用。伯公祠,位於袁氏宗祠旁,始建於21世紀初,佔地面積約25平方米。牆面由紅磚砌成,琉璃瓦頂。村民們一般在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前去祭拜。
該村後山旁有鑼鼓石,系一個懸空在巨石林中的石頭,用石頭敲打會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故稱鑼鼓石。據説,抗日戰爭時期,只要有日軍在附近出沒,便有人敲打鑼鼓石,聲音可傳遍附近的村落,提醒村民趕緊躲難。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2 大鵬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