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樓縣

鎖定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地理座標為東經110°28′~111°06′,北緯36°51′~37°16′。 [13]  總面積1734平方千米。 [2]  石樓縣屬暖温帶大陸性氣候。截至2021年10月,石樓縣轄5個鎮、4個鄉。 [14]  縣人民政府駐靈泉鎮 [17]  截至2021年7月,石樓縣總人口達12.1萬。 [3] 
夏為鬼方,商叫沚國,春秋稱屈邑,西漢名土軍,北魏置嶺西,隋初改石樓,並沿用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19]  1971年5月1日,劃歸呂梁地區。 [15]  中南鐵路、國道340、省道248過境石樓縣,縣鄉村道路緊密交織。石樓縣有“紅棗之鄉"“文物大縣”等之稱。著名景點有興東垣東嶽廟、郝氏大院等。
2021年,石樓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1.01億元,增長5.1%。 [4] 
中文名
石樓縣
外文名
Shilou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141126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西省呂梁市
地理位置
山西省西部,黃河沿岸
面    積
1734 km² [2] 
下轄地區
5個鎮、4個鄉
政府駐地
靈泉鎮
電話區號
0358
郵政編碼
032500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2.1 萬(2021年)
火車站
石樓縣站
車牌代碼
晉J
地區生產總值
21.01 億元(2021年) [4] 

石樓縣歷史沿革

春秋為屈邑,晉獻公曾封其子夷吾子屈。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封武侯宣義為土軍侯。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封代共王子郢客為土軍侯,後始置土軍縣,縣治設團域(遺址在團圓山東側左家塌村山頂,今遺址無存),縣屬西河郡。晉,夏主赫連勃勃置吐京護軍。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置嶺西縣,兼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縣扆吐京縣。孝昌年寄治西河(今孝義縣上下吐京村)。東魏仍為吐京縣。北周曾改為吐軍縣。
隋開皇初復改吐京。縣先後屬汾州、西汾州龍泉郡和隰州龍泉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始改名石樓縣(治今縣城)。 [2]  唐武德元年(618年),石樓縣屬隰州。次年,境內置西德州,轄石樓、臨河、長壽三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臨河、長壽二縣併入石樓縣,廢西德州,改屬東和州。次年改屬隰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屬大寧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屬隰州。
五代逮宋、金、元、明,俱屬隰州。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改屬汾州府。清代因之。
石樓縣
石樓縣(17張)
民國元年(1912年),縣屬山西省府。民國三年(1914年),屬中路道,後改冀寧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復改屬省府。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改屬第六政治區(後改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28日,縣人民政府在李家寨村成立,石樓縣屬晉綏邊區呂梁四專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6月,改屬晉綏九專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改屬晉南行政公署。
1949年10月1日,改屬汾陽專署。
1951年3月27日,改屬臨汾專署。
1958年10月,併入呂梁縣,改稱石樓鎮。
1959年10月,復置縣。
1971年5月1日,劃歸呂梁地區,迄今未變。 [15] 
石樓縣地圖 石樓縣地圖

石樓縣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10月,石樓縣轄5個鎮、4個鄉:靈泉鎮羅村鎮義牒鎮小蒜鎮辛關鎮龍交鄉和合鄉曹家垣鄉裴溝鄉 [14]  縣人民政府駐靈泉鎮 [17] 

石樓縣地理環境

石樓縣位置境域

石樓縣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地理座標為東經110°28′~111°06′,北緯36°51′~37°16′。 [13]  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總面積1734平方千米。 [2] 

石樓縣地形地貌

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羣山連綿,地表覆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峯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於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峯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峯。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峯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石樓縣氣候

石樓縣屬暖温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温為9.2℃,一月零下7℃,七月22.7℃,年降雨量550毫米,霜凍期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180至190天。
根據縣氣象站1957—1985年的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温9.2℃(最高年為1961年,9.9℃;最低年1967年和1976年,8.3℃)。一月份最冷,日平均氣温-6.8℃,極端最低氣温1967年1月15日曾出現-23.3℃;七月份最熱,日平均氣温22.5℃,極端最高氣温1966年6月21日,曾達37℃。一般在十月上旬,日最低氣温降至0℃或以下,四月上旬升至0℃以上。 [12] 

石樓縣水系

石樓縣主要河流有屈產河,發源於石樓山西麓,從東南向西北流入黃河,兩側支流遍佈縣境。東南部西部還有小蒜河、義牒河及和合河等。

石樓縣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煤炭 煤炭
2021年,石樓縣礦產資源有13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煤、煤層氣),金屬礦產2種(鋁土、鐵),非金屬礦產8種(石灰岩、含鉀岩石、砂岩、磷、耐火粘土、磚瓦用粘土、膨潤土、建築用砂),水氣礦產1種(礦泉水)。因地質勘查程度較低,所以礦產資源儲量底數不清,已探明的煤炭資源地質儲量為320183萬噸,其中趙家溝煤礦2517萬噸(焦煤、瘦煤),介板溝煤礦1064萬噸(肥焦煤),原則河以北詳查區14153萬噸(肥煤),中陽縣南窯溝普查區石樓段21798萬噸(肥煤),西衞預查區51149萬噸(肥煤),羅村鎮預查區229502萬噸(肥煤)。預計煤炭儲量50多億噸、煤層氣儲量2000億立方米、鋁土礦儲量1440萬噸。 [6] 

石樓縣人口

截至2021年7月,石樓縣總人口達12.1萬,其中農業人口9.67萬。 [3] 

石樓縣經濟

石樓縣綜述

2021年,石樓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1.01億元,增長5.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301萬元,增長32.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8165元、5430元,分別增長8.2%、13.6%,增速全市第二;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9億元,分別增長7.5%、17.5%,增速全市排名第三、第四。 [4] 

石樓縣第一產業

2021年前三季度,石樓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65705萬元,同比增長10.7%。其中:農業產值完成25150萬元,同比下降14.5%;林業產值完成16970萬元,同比下降6.6%;牧業產值完成20586萬元,同比增長22.6%;漁業產值完成37萬元,同比增長2.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完成2962萬元,同比增長25.5%。 [5] 

石樓縣第二產業

2010年上半年,石樓縣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啓動了以“兩煤一焦”為主的工業強縣戰略。
兩煤,即:介板溝60萬噸煤礦和趙家溝60萬噸煤礦。一焦,即:煜隆100萬噸機焦。介板溝、趙家溝兩個60萬噸煤礦,完成40萬噸的生產任務,並形成120萬噸的生產能力。2010年上半年,全縣僅煤炭工業利税就上交2008萬元。

石樓縣第三產業

截至2021年1月,石樓縣依託紅軍東征開發“紅色”旅遊。修復了留村、張家塔、西衞、四江、羅村5個毛澤東東征路居地。紅軍東征紀念館升級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篇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紅軍東征》在石樓縣拍攝,已在中央一套熱播。《沁園春·雪書法作品集》出版。紅色旅遊資源的內涵進一步豐富。
依託石樓悠久的歷史和“文物大縣”的縣情,開發“人文”旅遊。姜太公生態文化園啓動建設;《石樓青銅器》一書也出版;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得到了有效保護,特色古文化得到了開發,人文旅遊的模式初步形成。 [10] 

石樓縣交通運輸

中南鐵路、國道340、省道248過境石樓縣,縣鄉村道路緊密交織,沿黃公路全力推進,汾石高速正在建設。 [3]  [18] 

石樓縣社會事業

石樓縣教育事業

2021年,石樓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7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職業中學1所,初中6所(其中城區3所,鄉鎮3所),小學17所(其中城區8所,鄉鎮9所:靈泉中心校、羅村中心校、小蒜中心校、龍交中心校、韓家山中心校、馬村明德學校、裴溝中心校、和合中心校、義牒中心校),其中馬村明德學校、裴溝中心校、龍交中心校、羅村中心校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公立幼兒園2所(星星幼兒園、西河灣幼兒園),另有民辦幼兒園9所(王府明星幼兒園、甜甜雙語幼兒園、甜甜童心幼兒園、甜甜艾米城堡幼兒園、星光幼兒園、陽光寶貝幼兒園、心語幼兒園、童之夢幼兒園、金太陽幼兒園)。
石樓縣共有教職工1517人,義務教育階段教職工1165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676人,初中專任教師489人。
石樓縣總學生數19206人,普通高中生2018人,中職學校學生756人,初中生4198人,小學生8232人,在園幼兒4002人。 [7] 

石樓縣文化事業

2021年,石樓縣建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圖書館於2014年遷入新館,2017年評估定級為三級館,現館藏6萬餘冊,訂購報刊1000餘冊。服務功能完備,擁有多種現代化的服務手段,可為讀者提供外借、閲覽、聽音收視、參考諮詢、文獻檢索、定題服務、讀者教育、館際互借、文獻複製、文獻傳遞等多類型、多層次的服務。 [9] 

石樓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1年1月,石樓縣共有衞生醫療機構7個,其中:縣醫療衞生機構9個(衞生局,新農閤中心,衞生監督所,健康教育所,衞校,縣醫院,婦幼院,疾控中心,縣中醫醫院),鄉村醫療衞生機構148個(9個鄉鎮衞生院、5個衞生院分院,134個村衞生室)。
醫療人員:全縣共有醫療衞生人員536人,其中:縣醫療衞生機構201人(縣醫院154人),9個鄉鎮衞生院、5個衞生院分院共有85人;鄉村醫生250名,其中134名具有資質並享有不低於400元的公共衞生項目崗位補助。
新農合情況:2017年參合農民79602人,參合率達99%,總籌資金額4776.12萬元。
全縣9個鄉鎮134個行政村共有衞生所(室)134個,其中標準化村衞生室30個。
縣鄉兩級醫療機構共有牀位290張,全縣平均每千人擁有牀位2.90張;縣鄉村三級醫療衞生機構共有執業醫師13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醫師1.23人。 [8] 

石樓縣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石樓,因縣東有通天山石疊如樓而得名。據《元和郡縣誌》,縣因縣東南有石樓山得名。 [16] 

石樓縣風景名勝

石樓縣文物遺址

石樓縣古蹟遺址或古建築
石樓縣古蹟遺址或古建築(4張)
石樓縣出土文物之多之珍貴,為史學界所公認。在縣境中部和西部發掘的新石器遺址3處,商代墓葬7處、周代墓葬和漢代遺址、宋代“漏澤園”各1處,還有零星出土文物,有陶器、陶棺、石器、國器、金器、表銅器、貝幣、布幣等近300件,這些文物大批調往國家和省、地博物館,留縣收藏的尚有67種,130件。最珍貴的文物為現存於國家博物館的商代青銅酒器龍紋觸一件,為全國孤品。
興東垣東嶽廟
興東垣東嶽廟位於縣城東北95公里處的龍交鄉興東垣村北垣上,是一座規模頗大的古廟宇建築,為元代遺物。廟宇坐西向東,佔地約2800平方米,大小殿宇共有28間。始建於金代,重建於明代,為傳説中東嶽大帝黃飛虎的行宮。殿內有清同治五年彩繪壁畫,仍保持了金代建築藝術的特色。
殿山聖母廟與元代戲台
殿山聖母廟與元代戲台坐落在縣城西南80華里的張家河村南的殿山塬上。廟址坐北向南,其元代戲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戲台建築之一,是已知的元代戲台中最小的實例。戲台為單檐歇山頂,內頂為“八卦串頂”,樑架結構設計精巧,立柱斗拱承託屋檐。
四照樓
四照樓是縣城的古樓,矗立在縣城內古樓街交接處。為明代木結構二層建築,底部未做根基,僅用16根粗短木柱分四組支撐樓體,故有“無根樓”之稱。
郝氏大院
郝氏大院位於義碟鎮西邊一條山樑的前端和兩側山谷之間。系清代道光年間由特授奉直大夫、華州知府郝升榮奉敕命建造。整個建築羣隨山起勢、設計巧妙、佈局嚴謹、雄偉凝重。各大小院落呈現“風凰展翅”的模式。其中作坊院,仝0孔窯洞,分設槽坊、粉坊、磨房彈花辮氈坊等,為偏遠山區封建莊園建築的一大特色。

石樓縣革命史蹟

石樓縣還是革命老區。從三十年代開始就是紅軍興起和活動的地方,有偉人留下的足跡,有英雄誕生之地,有解放後修建的烈士亭、烈士墓、紀念館,流傳着動人的革命故事,是德育教育的好基地。其中位於縣城的紅軍東征紀念館佔地1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展示有紅軍東征盛事的歷史照片、實物,和江澤民題寫的“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紀念碑”。
紅軍東征紀念館
石樓縣 石樓縣
紅軍東征紀念館,位於縣城東郊的岔溝村,依山而建,周圍蒼松翠柏,景色怡人。紅軍是從這裏走向抗日戰場的,這裏有輝煌的紅軍東征歷史,紅色旅遊文化內涵豐富,是紅色旅遊的重要之地。紅軍東征紀念館是為了紀念1936年毛澤東率紅一方面軍東渡黃河,建立抗日山西根據地的歷史業績而立,是省級規模的紀念館。館舍位於石樓縣城,建築面積1.1萬平米,主體建築佔地1100平方米,分展廳與紀念碑兩部分,整體建築氣勢恢弘,造型優美,碑體直聳雲天,型如一艘前進中的帆船,象徵着紅軍精神永存。是一處省,地,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黃河彎
天下黃河第一彎,位於辛關鎮馬家畔和陝西清澗縣玉家河鎮舍峪裏村間的黃河段,最佳觀景點為馬家畔。2005年4月,縣教育局鄭化民同志發現此處景點,攝影並製成大圖片,引起縣政府及呂梁市政府的重視,列入“十一·五”規劃,着手旅遊開發。前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華國鋒於2007年6月欣然題詞:黃河奇灣。山西電視台報道時稱之為“萬里黃河上最美麗的彎”,因此被中央4台採用作為長期固定畫面。
石樓永由古槐
石樓永由古槐,位於縣裴溝鄉永由村中。永由村似乎因古槐而出名,那槐樹確實奇妙:色灰暗,如淡淡的潑墨作品;枝粗壯,似盤曲而逸飛,如神龍沖天欲起,若巨蟒回首望月;皮極糙,凹凸不平,崢嶸盡顯,風華皆孕;根極深,極粗壯,8人拉手,猶不能懷抱其身;樹中空,人能直挺進內,小兒還可上下爬竄,左右跳耍;樹身有四處先後曾現羣枝新發,留有“枝苔”。

石樓縣著名人物

宋彬書法作品
宋彬書法作品(9張)
高富有(1917—)原1981.12~1982.12任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
郭永東書法作品
郭永東書法作品(3張)
宋彬(1918—2005),早年就讀於山西省教育學院。生前曾先後擔任民革山西省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國家級資格會員、山西省書畫協會會員、呂梁市書協理事、中東藝術研究院特邀書畫師。
許琦(1934—)一級書法師,原籍石樓。自幼愛好詩、書、畫,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書畫展賽併入選、入展、入集國內外二十餘家書畫社出版書畫專輯。現為書畫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創作委員,中原書畫研究院書畫師,中國川夫書畫院院士,中外書畫藝術交流協會會員,中華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名譽教授,東方潮雜誌社特約記者等。

石樓縣榮譽稱號

2020年6月30日,石樓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1] 
2021年2月18日,石樓縣入選“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