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桅杆

鎖定
在客家上杭縣廬豐橫崗村的肖屋祠堂門前,立着一根石桅杆,其頂部為一瓜狀石雕,當地人稱為“官領子”。在桅杆三分之二處,有一四方石櫨鬥,因杆部為上細下粗的圓柱體,所以石鬥穿杆而不下,底部桅基是四方形,正面刻有“XXXX進士肖欽立”,“X”是看不清的字,左右兩旁被四方形的石柱夾住,遠眺桅杆猶如一官人頭戴花領,身着官帶,有些目中無人高高在上的味道。在這裏原有四根,另三根的石桅杆被毀,據當地老人説石桅杆已近二百年曆史。
中文名
石桅杆
別    名
石楣杆
石桅杆(也稱石楣杆、石旗杆或石桅檣),是用花崗岩石條鑿成方形、圓狀石柱,柱上雕刻各種圖案,分若干層豎起,像一支筆故稱為“石筆”,又貌似船上的桅檣,故名為“石桅杆”。 旗杆有石制和木製兩種,一般高5至6米。木旗杆比石旗杆要長一些,它鑲嵌在兩塊石柱中間。在封建社會,客家地區有人考取了秀才、舉人、進士,不管出在哪家都被視為全村、本宗族人的榮耀。中了科舉的人可在廟前或屋前或陵墓前豎一對旗杆,在石旗杆上雕鑿上姓名、生平和主要事蹟,並雕有龍鳳呈祥或獅虎相爭等吉祥的裝飾物。因等級不同,秀才底座為四角,舉人為六角,進士和四品宮以上為八角形狀。木旗杆則把主人的生平事蹟和官階、學位等雕刻在底座的兩塊石柱上。有些地方把石桅杆稱為“石筆”。在封建社會文人要經過科舉考試才能步人官場,把筆作為科舉應試的象徵,文人又以筆為晉升的階梯,筆是客家人崇文尚學的象徵,因而被受到尊崇。
客家人豎旗杆目的都是為了光宗耀祖,激勵子孫後代成才立業,流芳幹古。所以這旗杆是舊時功名的象徵,它告知後人在歷史的長河裏,這個地方以前曾有人中過科舉或當過官,後人為他們歌功頌德而樹碑立傳,用它來激勵後人發揚光大。雖然時過境遷,已看不到昔日的景象了,但好些老祖屋的門前還能看到它的遺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