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林軍事會議

鎖定
石林軍事會議,1947年6月1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在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石林村法隆寺召開各縱隊首長會議,史稱“石林軍事會議”。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貫徹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制定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戰略方針,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打入蔣管區,挺進中原,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解放全中國的序幕。 [2] 
中文名
石林軍事會議
發生時間
1947年6月10日
發生地點
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石林村法隆寺

石林軍事會議會議背景

1947年四五月間,全國戰局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不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還是在武器裝備上,國民黨軍大大削弱,解放軍卻迅猛地增強。這種變化,預示了中國革命的高潮已經到來,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審時度勢,洞察和捕捉歷史轉折的時機,向全黨和全軍發出了“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動員號令,將戰場引向國統區,到敵後開闢新的戰場,命令劉鄧大軍打出家門,開赴中原,到大別山去建立新的解放區。 [1] 
5月4日,中央軍委指示劉鄧,要在豫北戰役結束後,立刻進行休整,爭取在6月上旬強渡黃河。5月8日,中央軍委又指示劉鄧,“仍按中央5月4日電,爭取6月1日前休整完畢,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魯豫區與豫皖蘇區敵進擊,第二步向中原進擊。” [1] 
中央軍委的電令,是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形勢而發的。為了堅決執行軍委的指示,豫北作戰的部署不得不進行調整,即計劃攻取安陽城的戰鬥,不得不放棄。於是,為了搶時間,儘早搞好部隊休整,力爭按軍委指示的時間挺進中原,躍進大別山,做好戰略進攻的準備工作,劉鄧大軍圍攻安陽的主力於5月底撤離安陽外圍戰場,由冀南、太行兩個軍區的部隊圍困安陽城之敵,野戰軍主力轉入休整階段。 [1] 
此時,經過兩個月作戰的劉鄧大軍,確實需要好好休整一下。部隊在兩個月的激烈戰鬥中,縱橫豫北數百里,日夜與駐守豫北的國民黨軍及其各類雜牌、頑匪、地主武裝進行了卓絕的鬥爭,消滅了大批敵人,拔掉了眾多據點,解放了大片長期被敵人佔領的城市、村鎮,極大地削弱了國民黨在豫北的統治。特別是對鶴壁轄區來説,收復了浚縣、淇縣、鶴壁等重鎮,使解放區得到了鞏固和擴大,為後來的對敵鬥爭創造了堅實的基礎。一些長期危害鶴壁轄區的敵人,如孫殿英、扈全祿、仝桂林、王金榮、胡玉麟等頑雜固匪徹底被消滅掉,這種根除頑敵性的勝利,就為鶴壁轄區人民後來的各項鬥爭減輕了許多困難。正像一些同志説的那樣,鶴壁轄區人民鬥爭的徹底勝利是從豫北戰役的勝利開始的。 [1] 
劉鄧大軍為豫北和鶴壁人民立了大功,人民自然盼望部隊好好休整,經過一段時間的養精蓄鋭,再奔赴新的戰場與敵人撕殺。在大軍休整期間,鶴壁人民以各種方式慰勞子弟兵。子弟兵搞訓練,幫老百姓幹活,老百姓幫子弟兵做軍鞋、縫補衣裳,送開水,清掃住室,軍民一家,四處溢滿歡聲笑語。 [1] 

石林軍事會議事件經過

就在此時,為了貫徹執行中央軍委的指示,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決定於1947年6月10日,在石林村的法隆寺召開著名的“石林軍事會議”。 [1] 
參加會議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各縱隊首長有陳再道、王近山、陳錫聯、王宏坤、秦基偉、杜義德、曾紹山、鄭國仲、閻紅彥等和野戰軍副司令員徐向前、滕代遠及參謀長李達等20多人蔘加了會議。 [1] 
劉伯承、鄧小平主持了會議,並講了話。參謀長李達、副司令員徐向前、滕代遠也發了言。會議中心議題是貫徹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關於目前中國革命的形勢,和解放軍不失時機地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的指示精神。會議認為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策是完全符合中國戰局的實際的,國民黨軍自發動內戰以來,在近一年的時間中,已被解放區軍民殲滅97個半旅,連同其地方團共計損失120萬餘人。而解放區卻逐步得到鞏固和擴大,人民解放軍由原來的120萬餘人發展到190萬餘人,加上地方部隊和民兵武裝,已構成一個攻能守、戰能進的鋼鐵長城。相反,國民黨軍卻由原來的430萬餘人下降到370萬餘人。雖然正規軍在數量上對比,人民解放軍仍然處於劣勢,但在政治上解放軍所佔的優勢國民黨軍是無法比擬的。國統區各階層的政治勢力,尤其是人民羣眾,反內戰、反飢餓、反對帝國主義的干擾、反對壓迫和剝削的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整個形勢對人民解放軍的戰略轉移是非常有利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抓住時機,作出戰略轉移、由內線作戰轉向外線作戰,將戰場引向國統區的決策是非常英明果斷的。作為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晉冀魯豫野戰軍,必須堅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立即做好準備,正確實施中央軍委關於戰略轉移的具體部署。 [1] 

石林軍事會議會議內容

會議對中央軍委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作了討論。一致認為軍委所規定的任務和戰略計劃是完全正確的。軍委制訂的“兩翼鉗制,中央突破,三軍配合”的戰略方案,是克敵制勝的最佳戰略計劃。而要求劉鄧大軍於6月底前突破黃河天險,消滅魯西南之敵,配合山東解放軍作戰,進而向中原挺進,打上大別山,把戰場引向敵佔區,創建大別山解放區更是一招高棋。 [1] 
會議對強渡黃河、激戰魯西南、躍進大別山的作戰部署作了具體研究,明確了各個縱隊的作戰任務,並且研究了各縱隊具體行動的時間、路線和渡河的出發點,以及宣傳動員、後勤供給等工作。 [1] 
會議在總結湯陰攻堅戰的經驗(七條經驗)時,劉伯承風趣地説:“這次豫北反攻作戰,用鐵掃帚把晉冀魯豫區的大門口打掃乾淨一些,子弟兵也好安心打出去。現在晉冀魯豫戰略區的敵人就像‘癩子的頭髮’,只邊邊上有一點子了。”“4月份我們是到處在反攻時期,以後是要接着大反攻下去。蔣介石共有220個旅……現在我們已經消滅了他70個旅,就是三分之一,這給了蔣介石一個沉重的打擊……毛主席早就對我們説‘蔣軍必敗,我軍必勝’。這話完全正確。現在的形勢好像是燒水,水已快開了,再加把火,鍋就開了;也像搬山上的石頭,再加一把力,就把它搬到大海里了……” [1] 
石林軍事會議後,野戰軍加緊了南征的準備工作。6月20日,劉鄧首長髮布了強渡黃河實施魯西南戰役的基本命令。6月21日,鄧小平政委在野戰軍直屬部隊營以上幹部會議上作了戰略進攻的動員報告。6月26日,劉鄧首長又發佈了強渡黃河實施魯西南戰役的補充命令。至此,劉鄧大軍陸續離開鶴壁,由內線轉向外線,打出了晉冀魯豫解放區。自1937年11月,一二九師從延安開赴敵後晉冀魯豫邊區的涉縣,到1947年6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從鶴壁離開,前後歷經整10年。晉冀魯豫老區人民是永遠忘不了子弟兵擁政愛民的高尚情義的。自然,作為晉冀魯豫區一部分的鶴壁人民,就更忘不了與子弟兵的魚水情了。 [1] 

石林軍事會議歷史意義

石林軍事會議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它不僅在軍史上,而且在黨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因為這次會議是中國革命在轉向高潮時,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的具體體現。也是將解放戰爭推向全國、引向蔣管區各個戰場的前奏。而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前奏的地點和出發點就是從鶴壁石林開始的。因此,這次會議在鶴壁歷史上也是一件空前的盛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