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工術

鎖定
大量的石構建築加上成熟的石工術形成了惠安沿海居民住宅的特殊風貌,石工術主要包括石匠師產生的背景、專業體系及其石工技術等方面。
中文名
石工術
主要內容
背景、專業體系及其石工技術
應用領域
建築領域

石工術背景

惠安的石築技術有着悠久的歷史,馳名中外的洛陽石橋、崇武石城牆以及石室、石坊等石結構建築和雕刻技藝,成了惠安石文化的一塊塊豐碑。以花崗岩為主要建築材料建造而成的民居構成了沿海居民住宅的特殊風貌,這些獨具一格的石構建築在我國的傳統建築中並不多見。石匠師對傳統建築的作用與影響,過去很少被重視,尤其在近20 年的鄉土建築研究中常被忽略。惠安鄉土建築中所表現出高超的石技藝與惠安石匠師密不可分。這種特有的石匠師專業體系使得匠師技藝得以傳承,在惠安鄉土建築的營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並使惠安石匠師在海內外取得了傑出成就。正是有了這些能工巧匠,惠安鄉土建築才表現出獨特的石文化特色。

石工術石匠師形成過程

宋代時由於經濟的發展,泉州一帶興建洛陽橋、安平橋等一系列的石建築工程,惠安人成為工程的主要勞動力;明代初期,倭寇海盜活動猖獗,不斷對我國沿海城鎮進行騷攏,基於保衞海疆的防禦戰略需要,在福建沿海修建衞城、所城多座。其中,惠安崇武所城石城牆建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 年)。據史料記載,修建橋樑、石塔以及所城、巡檢司城、墩台、捍寨等軍事設施的建築活主要由惠安當地民户來承擔 。在這兩段建設時期造就了一大批工匠,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能工巧匠,惠安石匠師隊伍也由此得以迅速的形成。大規模的建設對惠安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首先,大多數石構建築物使用了大量就地開採加工的石料,大量石料的使用提高了當地的石工技藝水平。其次,由於工程建設的需要,惠安彙集了一批石匠,培養了一批石匠,其中也吸引了一些外地區石匠來此謀生,並在這裏定居下來。同時,也把附近地區高水平的石技術引進惠安。 [1] 

石工術石工術的分工方式

傳統營建匠師大致上分為大木、小木、泥水、石作、雕刻、彩繪、剪粘等工別。對於中國傳統的木構建築而言,一般以木作為主,泥水為輔,石作屬於較次要的配套工別。雖然每種匠師因分工的不同,都有其各自的工作範圍,但是大木匠師的角色最為重要。然而,在惠安石構建築的營造中,石匠師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既是鄉土建築的設計者又是營造者。惠安石匠師由於專業程度的需要,其專業體系內部又有細緻的分工,以便於配合協作,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根據營建組織結構的分工大致有四種,即:採石工、晟石工、打巧工、砌石工。採石工即是由礦區將山石開採的供應者,山石開採的工序分為“分離” 、“解體”2 種;晟石工的工作是將礦區開採來的石材精細修整至所需規格;打巧工是惠安當地對石雕工匠稱呼,即在晟石工修整過的石料上做石雕刻;砌石工是從泥水工匠中分化出來的,專門從事石牆體的砌築工作。
參考資料
  • 1.    陳曉向.惠安石匠師及其石工技術之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5):59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