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峽文化

鎖定
石峽文化,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距今四五千年),分佈廣東省的北江、東江流域。因最早發現於廣東曲江縣石峽遺址而得名。
該文化的經濟以農業為主,遺址中出土不少稻穀。
農具比較先進,為石鋤、有段石錛,勞作效率相對較高。
陶器中也出現了少量的印紋陶,陶器上拍印了方格紋、曲尺紋、漩渦紋。
中文名
石峽文化
特    徵
銅石並用時代文化
分    佈
廣東省的北江、東江流域
最早發現
廣東曲江縣石峽遺址

目錄

石峽文化文化特點

石峽文化的墓葬很有特色,大部分是遷葬墓,而且出土的隨葬品,往往是兩套,一套是連同人骨從原墓遷移過來的,已經破碎,一套是遷葬時新埋進去的,仍然完整。
有的墓葬還隨葬有成套的木工工具,説明當時已經出現了專業的木匠。他們的社會地位很高,其墓葬不僅規模大,隨葬品也多,而且有貴重的玉器,看來他們在當時是屬於社會上層的。

石峽文化發現

石峽文化是中國嶺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廣東曲江石峽遺址而得名。主要分佈在北江、東江的中上游地區。年代約距今四五千年。
石器工具普遍磨光,有弓背兩端刃、有段石錛、有肩石錛、鑿、鉞和鏃等。稻作農業發展程度較高,發現較豐富的粳、秈稻遺存。
陶器中三足器、圈足器發達,有少量曲尺紋、漩渦紋、幾何印紋陶。在石峽遺址發現墓地,多數墓坑經過燒烤,均單人葬,盛行二次遷葬。
遷葬墓有兩套隨葬品,一套是同人骨一起遷來的殘破陶器,另一套是二次埋葬時新放入的。
晚期大小墓差別明顯,反映出貧富分化和社會已出現特殊階層。大墓隨葬品多達數十件至百餘件,包括成批石器及琮、瑗、璧等貴重玉器,往往還伴放稻穀米粒作為祭奠食物。
石峽文化與嶺南地區土著文化明顯有別,少數陶器具有良渚文化特徵。與北鄰的江西贛江流域樊城堆文化關係最為密切,有人將兩文化並稱為樊城堆-石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