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寶山歌會

鎖定
石寶山歌會,流傳於雲南省劍川縣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歌會於每年農曆的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雲南大理州劍川縣石寶山舉行,屆時來自劍川、洱源、麗江、大理、蘭坪等地的白族羣眾聚集一處,彈弦對調以歌覓偶。 [1] 
2008年6月14日,雲南省劍川縣申報的石寶山歌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105。 [2]  [3] 
中文名
石寶山歌會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14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民俗
申報地區
雲南省劍川縣
遺產編號
Ⅹ-105

石寶山歌會歷史淵源

據考證,石寶山歌會已有上千年曆史。唐《蠻書》卷八載:“少年子弟暮夜遊行閭巷,吹壺盧(葫蘆)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歌會上以歌傳情,或吹樹葉互相招引的情景與此極為相似。歌會上對唱的白曲“山花體“(即第一、二、三句唱詞為7個字,第四句為5個字)格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清朝乾隆年間,趙聯元編集《麗郡詩徵》,其中收入了劍川人趙懷禮的《朝山曲》。這首詩寫道:(一)香煙噴作霧瀰漫,徹夜僧寮不掩關。明月乍來還乍去,可憐佳節與名山。(二)三營浪子土三絃,靡曼山歌斷復連。菩薩低眉彌勒笑,無遮大會奈何天。(三)寶巖久息八關齋,無復人天大辯才。高頂慈雲殊靉靆,並頭猶覆野鴛來。(四)一筏誰憑渡愛河,魔風孽海正生波。中巖情境真拋得,欲問開山諾巨羅。由此可以看出石寶山可以追溯到清朝。
自建國以後,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歌會被視為異端,受到禁止。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劍川縣文化部門在石寶山歌會期間設置了“賽歌台”,鼓勵創作和演唱思想內容健康的各民族民歌,積極引導對歌唱曲活動。同時,在每年的歌會上都舉辦有獎對歌比賽,或者專門將那些演唱水平比較高的歌手組織起來,在賽歌台上擺設擂台,對歌擂台。到20世紀90年代,隨着石寶山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外來遊客的逐漸增多,當地政府及各有關部門開始將石寶山歌會作為一張富有當地特色的名片來加以打造。1999年劍川縣將歌會正式定為民族節。 [4-5] 

石寶山歌會主要活動

石寶山歌會現場
石寶山歌會現場(6張)
石寶山歌會於每年農曆的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雲南大理州劍川縣石寶山舉行,屆時來自劍川、洱源、麗江、大理、蘭坪等地的白族羣眾聚集一處,彈弦對調以歌覓偶,同時還可到各寺廟燒香拜佛,參加“阿吒力”佛教法事、白族地區中央本主及石雕女陰“阿央白”朝拜等民俗活動。歌會以即興對歌為主,把彈弦唱曲、求神拜佛、本主崇拜、以歌覓偶等活動融合在一起,在石寶山上瀏覽山林古剎,祈求平安吉祥,彈三絃、對白曲,縱歌縱情,通宵達旦,盡情狂歡。傳統白曲賽歌,民間歌手、龍頭三絃手拜師儀式,洞經古樂,本子曲,書畫作品展,展現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6] 

石寶山歌會傳承保護

石寶山歌會傳承價值

石寶山歌會是白族歌謠誕生的搖籃和發展傳播的基地,它充分展示了白族羣眾的創作天才,為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美學等學科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 [3] 

石寶山歌會傳承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出發,石寶山歌會受到了有的尊重。人民政府承認歌會的合法性,但由於“左”的思想傾,石寶山歌會在一段時間裏仍被看作是社會主義的異端。 [7] 
白族百姓保護本土文化的意識逐漸淡薄。21世紀以來隨着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如很多人由於擔心學唱白族調賺不到錢,不能養家,所以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去學﹑去唱白族調。 [8] 
由於外來文化不斷侵襲,人們開始通過電腦、電視、音響接觸到外面的音樂,如流行音樂在當地的年輕人心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白族調音樂。 [8] 

石寶山歌會保護措施

20世紀80年代初,劍川縣文化部門在石寶山歌會期間專門設置了“對歌台”,並鼓勵創作﹑演唱思想內容健康的白族調,且積極的引導對歌唱曲活動。同時,在歌會上舉辦有獎對歌比賽,或者專門將那些演唱水平較高的歌手組織起來,在賽歌台上擺設擂台,對歌打擂。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石寶山歌會項目保護單位劍川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2] 

石寶山歌會社會影響

2015年9月9日至11日,第四屆白族文化節暨石寶山歌會節在劍川縣舉行。 [9] 
2018年9月6日,劍川縣第七屆白族文化節暨2018年石寶山歌會節圍繞“千年白曲·石寶歡歌”主題開展劍川優秀白族民歌影視展播。 [10] 
2019年8月27日,石寶山歌會節暨第八屆白族文化節在劍川石寶山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劍川古城舉行。 [11] 

石寶山歌會文化軼事

歷史傳説
關於石寶山歌會的來源當地有很多傳説,較為代表性的傳説之一為:相傳南召時,有個美貌的白族女歌手在寶相寺接連唱了三天三夜優美動聽的曲子,最後在歌聲中安然死去。當地人們説她是“曲神”下凡,尊她為“曲姆”,併為她在石寶山修建了墳墓。此後,凡是上石寶山對歌的人,都要先到曲姆墳前磕頭,説這樣才能唱得好,在對歌中就可以相上心愛的人。直到如今,每年在寶相寺和石鍾寺都要搭起對歌台,白天歌手登台對歌比賽,夜晚青年男女則在樹林中、大石旁、火塘邊唱調子互相表達愛情。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