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寨山文化

鎖定
石寨山文化是雲貴高原上一種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的文化。又稱雲南青銅文化。
中文名
石寨山文化
別    名
雲南青銅文化

目錄

石寨山文化簡介

1955-1960年發掘,遺址在雲南晉寧縣石寨山,故名。但分佈地區不限雲南,貴州西部、四川南部、廣西西部也有發現。有代表性的是雲南楚雄萬家壩、江川李家山、祥雲大波那和廣西西林普馱等。典型器物是銅鼓、銅棺、刃作半月形的銅鉞、尖頭銅鋤及玉石圓扣飾等。這一文化流行年代從公元前七世紀到公元一世紀。與北方草原地區、中原地區及兩廣地區青銅文化、巴蜀文化及越南東山文化都有一定的聯繫。它可能屬於《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的“耕田,有邑聚”的“椎髻”民族所遺留。

石寨山文化研究

石寨山文化研究歷史及現狀
201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雲南省正式啓動“雲南石寨山古墓羣大遺址”考古課題,為更好地做好雲南石寨山古墓羣的大遺址考古工作,很有必要梳理以往的考古成果。基於此,我們以考古發掘報告為題,編輯了《石寨山文化考古發掘報告集》(兩卷本),已於2016年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主要是以研究石寨山文化(滇文化)同時兼及雲南其他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研究文集。
收入該論文集的文章發表時間最早的為1956年,即石寨山古墓羣第一次發掘後不久,最晚的為2016年,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討論的問題也是多方面、多層次、多維度的:從最初的石寨山出土青銅器圖像的釋讀、器物的用途,到以石寨山古墓羣遺址為代表的考古學文化的文化特徵、文化分期、文化斷代以及器物所屬的族羣、功用和考古學文化的歸屬;從器物的外在特徵如形制、紋飾的研究到器物的成分構成、結構、鑄造技術和鑄造工藝;從墓地內墓葬的佈局和隨葬品的多寡到其所反映的考古學文化的社會分層、社會結構;從某些器物的有無和數量的多少以及形制的演變,到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民族遷徙。文章的排序主要是根據作者文章發表的時間先後順序,既沒有將論文根據專題歸類,也沒有根據作者的國籍將論文分為國內作者和國外作者(英文原版,未翻譯),統一依據論文發表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國內外學者對於石寨山文化(滇文化)的關注的興趣點和所取得的成就。
收入該論文集的論文,經過課題組專家的遴選,遴選的原則是:一、該論文是以研究石寨山文化(滇文化)為代表的考古遺存或者以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為主要研究對象,二、該論文雖不是以石寨山文化(滇文化)的考古遺存或者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為主要研究對象,但文中對該文化有所涉獵,我們認為對研究和認識該考古學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需要特別説明的是:在收入的部分早期論文中,個別論文帶有強烈的文革時期的時代烙印,在重新錄入中,編輯建議將這些套話(引用的大段的馬列語錄)去掉(已無法徵求作者意見,絕大部分作者已經離世),而只錄入相關的科研論文部分,我們在校對中發現刪除這些套話對整個研究沒有太大的影響。部分未在正式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我們認為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也一併收入該文集中。關於石寨山文化(滇文化)早期的年代,國內外學術界意見還未達成共識,我們也將意見相佐的文章收入文集中,供人們研討,經受時間的檢驗。我們認為該論文集基本能夠反映目前石寨山文化(滇文化)的研究現狀。
本文由孫莉、李茜 摘編自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石寨山文化考古研究論文集》之“編後語”。內容有刪節、調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