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堅

(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鎖定
石堅(1924.8—2014.5.3),原名馬漢三,曾用名馬非、趙前等。 [1]  1924年生,河北清苑縣人。1938—1939年為晉察冀一分區戰線劇社演員;1939-1942年為晉察冀一分區政治部文印員。1942年3月至1945年為晉察冀九分區縣幹部和敵工部幹部。1945年12月至1948年12月在冀中新華社支社和《冀中導報》任編輯,記者、支社長。解放前,在戰線劇社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話劇,在劇社書畫隊做過多次抗日宣傳。在《工作通訊》小報和《詩戰線》擔任文印員,參加報刊出版工作,寫過多篇戰地通訊、特寫、散文,在晉察冀《子弟兵報》《冀中導報》發表。在擔任《真中導報》記者、新華社冀中九支社副社長期間,採寫過多篇通訊和詩歌,還曾短期主編過《冀中導報》副刊。1949年1月天津解放隨軍入城,先後任新華社天津分社科長、採編主任和《天津日報》副社長、社長、總編輯。1983年4月至1993年任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3年離休。 [2] 
中文名
石堅
別    名
馬漢三
馬非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4年08月
逝世日期
2014年05月03日
主要成就
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出生地
河北清苑
性    別

石堅人物評價

《天津日報》:
石堅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忠於黨,忠於人民,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始終堅持黨性原則,顧全大局,維護團結,遵守黨的紀律和政治生活準則。刻苦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工作勤懇,認真負責,任勞任怨,注重實效。作風民主,平易近人,心胸開闊,光明磊落。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關心幹部。廉潔奉公,淡泊名利,高風亮節,嚴格要求家屬子女。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奮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石堅同志永垂不朽! [1] 
孫玉蓉:
在我的印象中,石堅同志總是懶概激昂、充滿朝氣與活力。他燦爛的笑容充滿陽光,他熱情洋溢的講話充滿激勵。他從不吝惜用最美好的語言去讚揚為解放區文學研究事業做出貢獻的老戰友和接續前輩事業的年輕同志。他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他為促進解放區文學研究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5] 

石堅人物生平

石堅,1924年8月生於河北省清苑縣韋各莊。
1938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七七事變”後,在抗日救國的感召下,14歲的石堅同志積極投身革命,先後擔任晉察冀軍區一分區戰線劇社社員、一分區政治部宣傳科文印員、冀中九分區敵工部幹事
解放戰爭期間,石堅同志先後擔任新華社冀中分社九支社代副社長,冀中導報社編輯、電訊編輯科科長。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後,石堅先後任《天津日報》社編輯科副科長、科長
1949年11月,石堅調入新華社天津分社,歷任記者、採編主任、副社長、社長等職務。
1960年6月至1966年,石堅同志先後擔任天津日報社副總編輯、總編輯。
“文化大革命”中,石堅同志受到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
1977年9月,恢復工作後,石堅擔任天津日報社總編輯。
1980年6月,石堅同志當選天津市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1983年4月,石堅同志當選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任黨組副書記。
1988年5月,石堅同志連任天津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1993年6月,石堅同志從領導崗位退下來。
2014年5月3日13時37分,石堅在天津逝世,享年90歲。 [1] 

石堅人物事蹟

《天津日報》:
解放戰爭期間,石堅同志負責軍事報道工作。參加了保(定)北戰役報道,採寫了《北線紀行》等通訊,並帶領記者組出色完成了保(定)南戰役的支前報道任務。經過多年的戰火洗禮,成長為我黨新聞戰線一名堅強的新聞工作者。
1949年11月,石堅調入新華社天津分社,歷任記者、採編主任、副社長、社長等職務。參加了抗美援朝等事件的宣傳報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1960年6月至1966年,石堅同志先後擔任天津日報社副總編輯、總編輯。他和編委會成員一起,堅定地執行黨的辦報方針,使《天津日報》成為宣傳黨中央精神、貫徹市委部署的有力輿論工具。他團結帶領編輯部全體人員,報道了各條戰線上的新生事物和先進典型,發表了許多質量較高的評論,一批文章被《人民日報》等中央報紙轉載,組織了1960年毛澤東同志和天津人民共慶“五一”國際勞動節等重大活動的新聞報道,在鼓舞和激勵全市人民,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石堅同志受到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但他始終擁護黨的領導,堅信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石堅同志始終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積極宣傳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積極探索嘗試新的採編思路,提出宣傳報道要讓報紙充滿“活蹦亂跳”的新事物、新人物、新情況,在全國新聞界引起很大反響。組織採寫刊發了一批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的新聞精品,培養造就了一批在全國有知名度的新聞人才,帶出了一支政治堅定、作風過硬、業務精良的新聞隊伍,為天津日報的建設發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市人大常委會工作期間,在市委的領導下,石堅同志積極參與立法、監督和代表等工作,經常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不斷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質量;注重採取聽取彙報、組織視察和檢查等方式,增強人大監督工作實效;參與組織了我市首次市人大代表與市政府負責同志座談會,並形成了制度,為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盡心竭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後,石堅同志仍然關心和支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工作,積極為天津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同時,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熱心公益事業,先後擔任天津市記者協會主席、市殘疾人理事會理事長、市老年人體育協會主席、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市公共關係協會會長、市雜文研究會會長等社會團體領導職務,為新聞、教育、體育、文化、殘疾人、老年人等事業,特別是弘揚延安精神、關心下一代等工作貢獻了餘熱。 [1] 

石堅主要作品

石堅同志採寫新聞、通訊、報告、隨筆、評論等約數百萬字,著有《大地風采》、《匆匆集》、《歐亞三國見聞》等,主編書刊雜誌十餘種。 [1] 
《留下一片樹蔭——致妻子和女兒》
如果哪一天我死去
請謝絕送葬的人羣
不要花圈,不奏衰樂
我不願周圍的空氣那麼低沉
送別的樂曲是《快樂的人們》
在奔往黃泉的路上
我也願跟着愉快的歌聲前進
我希望安睡在燕山一棵小樹下
遙看我的第二故鄉海之濱
從我悄悄來到人世
到結束了朝氣蓬勃的一生
默默離開親人
可以問心無愧地説
構成我生命的時間沒浪費一秒一分
我回到大地的懷抱
將開始生命的第二個青春
我的骨灰將化作春泥
孕育着小樹成長,留下一片綠蔭 [3] 
石堅:《修復李叔同故居的首倡者》,賈長華主編:《曹禺與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01.
石堅:《良師益友》,齊志文編:《記者莫艾》,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03.
石堅:《永遠的懷念》,李漢榮等著:《散文2010精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01.

石堅人物回憶

李暢興:
作為一個愛好文學的公務員,1992年7月18日,我帶着我的第一部報告文學和紀實散文集《異軍驍將》的打印稿,同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我的大學同學詩人張雪杉一起,試探着登門去請時任市人大常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的石堅作序。令我們喜出望外的是,他得知我們的身份和來意後,在表示歡迎的親切話語中,洋溢着由衷的熱情和為人的坦誠,還暢所欲言地同我們説工作、嘮家常,並讓夫人李輝端上一盤兒削皮兒切塊兒插牙籤兒的蘋果招待我倆——他這毫無等級和代溝之隔的平易,頓使我侷促釋然,生髮賓至如歸之感......
石老先瀏覽了一下29篇文章的標題,趁我和雪杉坐在李輝畫案旁邊,興致盎然地欣賞她揮動彩筆作畫之時,他又認真而迅捷地選讀了其中幾篇全文,然後就心怡神閲地上前拉過我的手,笑臉卻對着張總編講:“這些內容源於農村基層,形象鮮活生動的文章,寫得有氣勢、富文采,尤其是語言謹將、凝鍊,風格獨特,很值得出版!”倏地即轉向我説,“這序我抓緊寫,力爭寫好!”
僅僅十天後的7月28日上午9時許,他就把這篇高屋建瓴、條分縷析,又情愫殷殷的2000餘字抄寫工整之《序》,以特快專遞送達我手――政務、文事繁忙且年過古稀的石老,對我這個初識的業餘寫作者,竟然“言必信,行必果”地如此重視,怎不讓我心折首肯地感動異常啊!
此書一面世,最先得知的石老,即打電話給我,那興奮的語調,宛若他自己出了頭本書。他又滿懷期望地説:“你要繼續在深入第一線的工作實踐中,注重到羣眾中汲取營養:我等着讀你的新作!”此刻的我,慢慢放下電話,心潮久久難平——這首次正式得到的認可和勳勉,對我是個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也有着非同尋常的里程碑式的意義!
此後,我同石老有多次交往,每次,他都根據形勢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對我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從而使我不啻視寫作為隨意的業餘愛好,更是當成一個黨員弘揚正氣的社會責任,從而主動作為。因之,在搞好從政份內工作的同時,我堅持不渝地精心耕耘,至今已出版都曾在報、刊上發表過的紀實文章專輯16部,每部都有石老睿智的點撥和辛勞的汗水! [4] 
孫玉蓉:
石堅同志是一位有着七十六年黨齡的老黨員、老革命、老領導,卻又那麼平易近人,對於解放區文學研究會的事情,更是有求必應。2008年年初,社會團體年檢時,我們被告知組織機構代碼證已經過期,需要交納罰款才能補辦。一個羣眾組織的活動經費始終是困難重重的,無奈之下,只好去找熱心的石堅同志幫忙。他聽明白事情的原委後,立即給質監局局長寫信,説明“市【解放區】文學研究會代碼證過期,需交罰款。因該會經費困難,請考慮可否給以減免?套次麻煩您,實在抱歉”。局長很年輕,石堅同志很客氣。有石堅同志説情,問題得以解決。為記住這次的經歷,我保存了石堅同志手書複印件,每次翻閲,心中都感覺暖暖的。 [5] 
參考資料
  • 1.    石堅同志生平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05-06[引用日期2014-05-06]
  • 2.    晉察冀革命文化史料徵集協作組編,晉察冀革命文化藝術人物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01,第237頁
  • 3.    喬富源,羅振亞著,天津百年新詩,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04,第104頁
  • 4.    李暢興著,創新追夢,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02,第160-161頁
  • 5.    孫玉蓉著,往事  人與書,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09,第146-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