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城之戰

鎖定
1468年,一場發生在西北邊境的叛亂,震動了進入中期的大明王朝。一小批歸化蒙古人,在並不直接與長城防線接壤的固原發生叛亂。已經被內地民變攪的焦頭爛額的明朝,用半年時間才將其平定。
當時的明朝軍隊,非常依賴蒙古軍户所提供的精鋭。所以,這次叛亂在性質上就和當年唐朝的安史之亂類似。但因為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這場事變也註定無法造成幾百年前那樣的爆炸性效果。 [2] 
中文名
石城之戰
發生時間
1468年
發生地點
西北邊境
參戰方
蒙古人、明朝
持續時間
半年
社會評價
1、石城之戰,建初三年(78)閏八月,假司馬班超率疏勒、康居、于闐、拘彌兵萬人,攻姑墨石城(今新疆温宿西北)。時姑墨依附於龜茲。超破石城,斬首700級。 [1] 
2、
石城之戰 石城之戰
1468年,一場發生在西北邊境的叛亂,震動了進入中期的大明王朝。一小批歸化蒙古人,在並不直接與長城防線接壤的固原發生叛亂。已經被內地民變攪的焦頭爛額的明朝,用半年時間才將其平定。
當時的明朝軍隊,非常依賴蒙古軍户所提供的精鋭。所以,這次叛亂在性質上就和當年唐朝的安史之亂類似。但因為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這場事變也註定無法造成幾百年前那樣的爆炸性效果。
大明朝的蒙古歸化政策
紅巾軍雖然反蒙元 卻又不能不用蒙古輸入的技術
早期14世紀後期,明朝在建立的過程中就大量吸收元朝留下的蒙古技術與軍人隊伍。明軍使用蒙古人輸入的回回砲攻克城池,穿戴着蒙古式甲冑去攻略四方。凡是願意歸降新朝的蒙古軍户,也被朱元璋等明朝初代領導人所高看一眼。
在內地,明朝效仿元朝的舊制度建立安置軍户的衞所。同時,在每個衞所內都安排了投誠的蒙古士兵。由於害怕他們因人數分散而被同化,甚至特別將其編組為獨立的“達軍”。這樣,一直到燕王朱棣作亂的靖難之役,南方各地的明軍還能湊出超過萬人的大規模騎兵部隊。後來,這些人迅速沒落退化。明朝又將之後招降納叛的蒙古人和中亞色目人安置於內地,從衞所軍户到錦衣衞地方分支機構,可謂應有盡有。
不少蒙古人作為軍户人口加入了明朝體系 不少蒙古人作為軍户人口加入了明朝體系
不少蒙古人作為軍户人口加入了明朝體系
在邊境,明朝首先設立了多個蒙古人歸化口岸。一方面作為抵禦北元殘餘勢力的堡壘,一方面也儘可能多的吸納新一批蒙古人南下為自己當兵。而從朱元璋得天下的時代開始,就有成建制吸納元朝地方部隊的傳統。一些在西北散領地內的蒙古部族,在城投後被直接授予了世襲官員身份。根據不同情況,給予不一樣的優惠政策。既有分佈在河西甘州的蒙古人衞所,也有寧夏固原的自治部落。尤其是後者,不僅可以繼續在規定的區域內放牧,還因為承擔軍役而免於徭役。
在明朝當局看來,這已經是他們能夠給予規劃人的最高待遇。其部族的首領,實際上保留了全部的內在權威。實際權益等同於西南土司或邊境外的內附部族。儘管沒有哈密王那樣的高階冊封,也足以為懷柔政策而感恩戴德。
西北的蒙古軍户成為了明朝的重要兵源 西北的蒙古軍户成為了明朝的重要兵源
西北的蒙古軍户成為了明朝的重要兵源
但凡事皆無絕對。被編户齊民郡縣和軍户衞所包圍的小塊牧區,實際上很難養活足夠的部族人口。尤其是固原本身所處的河套地區,自唐末開始就遭遇了持續性的環境惡化問題。而當地經濟在更早之前就仰仗於來自中亞和草原的商隊貿易。但明朝偏偏用眾多衞所與關卡,阻擋了大部分以正規渠道進入內地的外國商人。這無疑是對內地蒙古保留區的嚴重經濟打擊。
結果,慢慢恢復人口的蒙古歸化部族,就不可能靠在一畝三分地上放牧來維持生計。他們經常同周圍的貧困郡縣進行小型走私活動,或者冒充入關的蒙古人來打秋風。最後,甚至於吸納逃離郡縣的農民來為自己耕作、放牧。更有人期望有機會突破邊境封鎖,同蒙古高原的遠親們建立聯繫。固原的叛亂就是基於這種背景發生的。
明朝在北方長期施行着蒙古人打蒙古人的政策內憂外患的時局 明朝在北方長期施行着蒙古人打蒙古人的政策內憂外患的時局
明朝在北方長期施行着蒙古人打蒙古人的政策內憂外患的時局
明憲宗治下的帝國 已經開始飽受內憂外患折磨 明憲宗治下的帝國 已經開始飽受內憂外患折磨
明憲宗治下的帝國 已經開始飽受內憂外患折磨
當然,僅僅固原一地的矛盾是不足以引發大規模叛亂的。但處於明憲宗治下的王朝,在當時已經暴露在各種內憂外患之下。明朝在各地的駐軍也是疲於奔命,舊的社會結構出現了嚴重漏洞。
首先是在邊境上,因蒙古入侵和人口內遷也造成的關外空虛,已經因明朝建立後的人羣迴流而發生變化。初步完成組織重組的蒙古、女真兩大族羣,開始頻繁的與明朝邊軍發生衝突。尤其是地盤廣大而派系眾多的蒙古地區,已經有了瓦剌南下的重大事件。明宣宗的老爹英宗皇帝,就因此當過蒙古軍隊的“座上賓”。到他的兒子主政時,連東北方向的女真也開始鬧騰起來。憲宗皇帝一面用邊軍抵禦,一面要求朝鮮派兵支援。這也成為了明朝歷史上首次使用屬國軍隊助戰。
明憲宗繼位前 瓦剌蒙古人已經殺到了北京城下 明憲宗繼位前 瓦剌蒙古人已經殺到了北京城下
明憲宗繼位前 瓦剌蒙古人已經殺到了北京城下
其次是在內地,明朝的貿易封鎖和經濟管控,讓很多地區出現了大規模民變。相比此前幾代人所遇到的小型起義,明憲宗幾乎是同時遭遇兩場大規模叛亂。前有由西南的大藤峽事件,接着又有荊湖西北的鄖縣流民之亂。前一場危機爆發於廣西,牽涉到廣東、湖南、貴州等地。後一輪事變源自荊湖西北,波及陝西、河南、湖南三地,最遠都輻射到直隸南部。這就迫使明朝在這個階段內頻繁用兵。而且與英宗時代的南征麓川和北狩土木堡不同,這些戰事基本都發生在明朝內地。
實際上,以上所有問題都反應了明朝的結構性缺陷。蕭條的經濟與社會的失去活力,都讓明朝的管控力度下降。很多以前可以睜一隻閉一隻眼的擦邊球,現在就成為必須解決的要務。否則明廷就無力維持龐大的軍政體系,出現自朱棣大廢地方藩王以來的最大控制力危機。
明憲宗時代的宮廷婦女 服飾有明顯的蒙古影響 明憲宗時代的宮廷婦女 服飾有明顯的蒙古影響
明憲宗時代的宮廷婦女 服飾有明顯的蒙古影響
因此,受封於固原的蒙古千户滿四,便被陝西的地方官要求交出藏匿人口。而滿四自己也不願意繼續被封鎖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小空間裏忍受制度下貧困。在這種格局下,除少量部族上層外的其餘人,都在赤貧線上下徘徊。這也是非常不利於部眾繼續效忠首領的不穩定因素。
當朝廷派出滿四的侄子滿璹去逮捕自己的叔叔,這位世代為明軍千户的蒙古首領便宣佈叛亂。因為一旦自己遭難,侄子就將成為新的首領,其行為等同於篡位。
不算固原的叛亂 明憲宗還需要在這四個地方用兵堅挺的百年古堡
固原並不直接位於長城防線位置 固原並不直接位於長城防線位置
固原並不直接位於長城防線位置
滿四及其部眾在1468年的4月起兵後,便以固原當地的石城作為基地與避難所。這座始建於唐朝時期的山城堡壘,曾是吐蕃帝國對外征服後的橋頭堡。在西夏立國河套的時期,也是党項人地域北宋的南部駐軍要塞。
雖然從11世紀開始,石城的防禦設施就沒有做過任何改進,還是可以仰仗地勢來成為難以攻取的堅城。主城本身就坐落於羣山之間,四周大部分地方都有懸崖峭壁保護,周圍還有幾座小山拱衞。不僅築有6-10米高的城牆保護,外面還有3米深的護城河加強防衞。進入城市的唯一方法是一條小路僅供單騎通行的小路,本身也有一座副城守衞。滿四就準備以這裏為基地,同明朝的征討軍進行長期對峙。城內的幾個專用蓄水池,也讓他並不擔心自己被圍困。
今天的寧夏石城遺址殘留 今天的寧夏石城遺址殘留
今天的寧夏石城遺址殘留
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叛變,駐紮在周遭的明軍都毫無準備。滿四雖然只有4000人可以作戰,但其中的蒙古騎兵還保留了先祖的靈活機動戰術。他們主動出擊四方,最遠甚至抵達了河西的甘州,將缺乏備戰的明軍都逐個擊潰。在獲得物資與武器之餘,也打出了招賢王的稱號,在更大範圍內招募加盟者。結果,大量周圍的逃亡人口都跑到石城加入他的隊伍。
1468年5月,30000來自陝西其他地區的明軍陸續趕到石城附近,其中也包括了駐紮在邊境上的寧夏鎮邊軍。由於當時的明軍需要在各地用兵,這樣大規模的集結已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明憲宗也從京師派出的京營參戰,但還在半途中沒有抵達。陝西巡撫陳價卻根本不把數千蒙古人和1萬多流民放在眼裏,想在援軍到來前就解決問題。
堅固的石城 是固原叛軍一眼相中的據點
陳價的自信不僅源自兵力優勢,還在於叛軍在當時嚴重缺乏武器。除了先前的部分蒙古軍户外,大量的依附人口都沒有武裝,更沒有軍事經驗。所以,巡撫大人覺得可以一舉蕩平滿四麾下的烏合之眾。但他發現滿四主動帶着騎兵來向自己挑釁時,便怒不可遏的下令全軍出擊。哪怕他們在前一天晚上才完成紮營,還是不顧勞累而發起強攻。
早有準備的滿四,一路上帶蒙古騎兵且戰且退,成功的將明軍帶離了原本的營地。面對幕僚的疑惑,巡撫陳價更是擺出了不能在賊人面前示弱的政治正確,強令部隊追擊不止。在來回糾纏了10裏之後,明軍發現自己抵達了石城山下的山谷。
滿四的蒙古騎兵用標準操作吸引着明軍追擊 滿四的蒙古騎兵用標準操作吸引着明軍追擊
滿四的蒙古騎兵用標準操作吸引着明軍追擊
蒙古牧民趁機將大量的畜羣驅趕過來,直接衝散了他們的隊伍。精疲力竭的明軍,還來不及應付暴走的牛羊,就被尾隨而至的叛軍攻擊。對方僅僅使用木頭棍棒,便將數萬官軍打的全軍崩潰。蒙古騎兵再順勢反擊,將30000明軍全部打散。
經過這場災難性戰鬥,滿四的叛軍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殲滅了陝西當地的野戰部隊。他還將明軍中的蒙古士兵都招攬到自己麾下,並繼續用輕騎兵襲擊附近的殘餘官軍。受到他們的影響,明廷送往河西甘州前線的軍糧也被劫去。叛軍勢力則增強至20000人。
依靠畜羣掩護 使用木棍的流民擊潰了大量官軍冬季鏖戰 依靠畜羣掩護 使用木棍的流民擊潰了大量官軍冬季鏖戰
依靠畜羣掩護 使用木棍的流民擊潰了大量官軍冬季鏖戰
負責指揮平叛大軍的 項忠 負責指揮平叛大軍的 項忠
負責指揮平叛大軍的 項忠
眼看局勢失控,明廷派出御史項忠出馬,帶着萬名京營士兵前往繼續鎮壓。同時還調集了陝西邊境上的50000邊軍一同出陣。以上各路平叛軍中,不僅有裝備大量火器的部隊,也包括了明軍每戰必出動的蒙古騎兵。
1468年10月,各路明軍分幾路前進,避免因過於集中而被滿四的蒙古騎兵偷襲。通過這種分散部署的方式,順利開進石城附近。但各路部隊在具體時間上仍無法做到同步,這就又給了叛軍以機會。首先抵達的延綏鎮邊軍,發現滿四已率領精鋭出城迎擊。他們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發起進攻,被武裝升級的叛軍給迅速擊潰。
石城本身就坐落於羣山谷地之中 石城本身就坐落於羣山谷地之中
石城本身就坐落於羣山谷地之中
這時的明軍也發現,由於數目擴增過大,叛軍已經無法全部躲入山上的主城。大量的流民因野戰能力較弱,被安排部署在附近山頭和棧道上。他們為了抵禦進攻,也挖掘了壕溝形成新的陣地。滿四的騎兵則經常出城誘敵,再佯裝戰敗後撤。企圖將官軍引入這些壕溝密佈的陷阱當中。已經屢次因情敵冒進而被挫敗的明軍,則改變思路。利用兵力優勢發起分頭進攻,準備拿下石城附近的各山頭,形成徹底圍困局面。大將毛忠帶着4000精鋭邊軍從側後登山,而另一位大將劉玉則從正面的山路發起佯攻。
但石城叛軍的堅韌程度,還是超出了明軍意料。雖然在外圍戰鬥中,大量流民據守的山頭被明軍突襲拿下,但精鋭守衞的主城卻始終抵抗激烈。當毛忠率軍翻過山丘,便遭到了城下壕溝的阻攔。蒙古人從城裏射箭並投下石塊,打的明軍抬不起頭。
蒙古守軍的複合弓火力對明軍有很大威懾 蒙古守軍的複合弓火力對明軍有很大威懾
蒙古守軍的複合弓火力對明軍有很大威懾
15世紀中期的明軍,已經從一支重步兵為主的軍隊,蜕變為大量使用遠射武器的輕步兵。除了少許將領衞隊與前排精鋭還具有重裝攻堅能力,其餘人在強攻作戰中很那發揮決定性效果。衝鋒之前的毛忠就在關鍵時刻中箭而死,麾下部眾只能撤回山頭重組。負責正面牽制的劉玉同樣中箭受傷,底下士兵險些一鬨而散。多虧帶着京營督戰隊的項忠感到,臨陣處決了一名撤退的千户,才逼着士兵返回救下了奄奄一息的劉玉。
此後,明軍意識到強攻石城是沒有效果的事情,便轉而採取了圍困手法。先是讓人搗毀了城市的引水渠,接着在周圍的山頭建立陣地,用各種火器進行轟擊。但根本沒有攻城炮的明軍,只能殺傷城頭守軍而無法對城牆本身造成任何損害。期間,明軍還派士兵用泥土去嘗試填平護城河與壕溝,也都因為守軍的反擊火力而作罷。有人建議打造攻城車,作為進攻時的移動工事。但軍中的大部分將領覺得強攻損失太大,以至於否決了這個建議。
15世紀中期的明軍已經變成了輕步兵為主 15世紀中期的明軍已經變成了輕步兵為主
15世紀中期的明軍已經變成了輕步兵為主
進入11月後,轉冷的天氣開始讓明軍出現動搖。但困守石城的叛軍也因為水源被斷絕而出現了後勤問題。加之原本只能容納幾千人的主城,現在湧入了近萬人規模的隊伍,進一步加劇了自己的後勤壓力。一些叛軍甚至要在晚上,偷偷溜出城取水。明軍就這樣抓獲了滿四的心腹楊虎狸。通過威逼利誘,官軍得知叛軍也急於結束戰鬥,甚至有向北逃入蒙古地區的願望。於是將計就計,準備了好了伏擊作戰。
果然,楊虎狸在被放回石城後,慫恿滿四率軍出來決戰後者在看到明軍佯裝下山的舉動後,迅速帶精鋭騎兵突圍。結果在山間小道遭遇伏兵圍困,成為了項忠的階下囚。但城裏的殘餘叛軍,又迅速讓擔任過軍官的蒙古人火敬成為新的首領。在他的率領下,石城內的全部叛軍在某天晚上進行了全體突圍。
這樣的精鋭裝備在明軍中只是鳳毛麟角 這樣的精鋭裝備在明軍中只是鳳毛麟角
這樣的精鋭裝備在明軍中只是鳳毛麟角
由於明軍封鎖了大部分出口,僅僅留下通往南方的道路,叛軍主力便在這個方向上鑽入了陷阱。包括火敬在內的大部分人被殺或被俘。分散突圍的其他小股人馬,則還有人在圍追堵截之下暫時逃離山谷。最後一小隊人馬,到1469年1月才被消滅。
至此,持續達半年之久的固原之亂才被徹底平息。明軍前後傷亡多達萬人,戰死數位中高級軍官,前後動用近10萬人馬,才將4000蒙古牧民與1萬多流民消滅。
勉強突擊的叛軍最後被數量絕對優勢的明軍圍殲鬧不起來的新安史之 勉強突擊的叛軍最後被數量絕對優勢的明軍圍殲鬧不起來的新安史之
勉強突擊的叛軍最後被數量絕對優勢的明軍圍殲鬧不起來的新安史之亂
15世紀的世界 註定了滿四的失敗與無名 15世紀的世界 註定了滿四的失敗與無名
15世紀的世界 註定了滿四的失敗與無名
如果類似固原之亂的事情,早發生幾百年時間,局勢恐怕將會是另一番模樣。但世界整體格局的變化,註定了這場性質類似安史之亂的叛變,無法成為明朝歷史上的著名事件。
同為朝廷需要倚重的番兵番將,唐朝時的安祿山坐擁的是處於黃金時代的歐洲內陸交通線。當年的固原本身,也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關卡和兵家必爭之地。否則也不會引得後來的吐蕃與黨項人將之據為己有。滿四的先祖在元朝時也在此受封,無疑也説明了當地仍然具有戰略價值。到明軍進入關中,這條國際貨運大動脈的價值已大不如前。明朝會願意保留了當地部族,除去軍事需要之外,就是判定固原並非自己必須佔據的重中之重。
世界的經濟大動脈已不可阻擋的移步海洋 世界的經濟大動脈已不可阻擋的移步海洋
世界的經濟大動脈已不可阻擋的移步海洋
放眼同時代的世界局勢,長期的戰亂與破壞,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價值。船舶技術的進步,促使更多商人將目光投向海洋。整整兩代人之前,明成祖朱棣的大國崛起就主要通過鄭和的船隊得到聲張。以至於後人常常會忽略,當時還有明朝使節曾數次抵達中亞的撒馬爾罕與赫拉特交涉。
儘管還會有絡繹不絕的商賈,嘗試從甘州和嘉峪關進入西北做買賣,影響力卻已經逐漸不若渡海而來的南洋同行。這個歷史進程在當時就已經如此清晰,卻還是被明朝長期堅持的海禁政策給蒙上了一道紗。至於曾經遠勝河西走廊的草原-代道商路,則更因為明軍的陸地封鎖和蒙古高原本身的衰敗而顯得無足輕重。那卻是安祿山往日坐擁財富與權勢的原因,也是後來的滿四變得生活困苦的緣由。
明朝時的西北商路 已經不再顯得十分重要
天下大勢的轉變,無一例外的都會影響到每個參與具體事件的個人。滿四不僅無法像過往的安祿山那樣坐擁世界財富,也無法像范陽節度使那樣招來眾多突厥、粟特、契丹、奚部的外族戰士。他的部落和小塊牧場,其實就是歐亞內陸黃金時代的最後殘餘。他的身後已沒有先輩所能依仗的廣袤後路,所以他所能激起的震動,也就被歷史記錄者磨的波瀾不驚。
但這樣的格局衰退,對於明朝來説也未必是一件幸事。項忠在解決叛軍後,下令將石城全部摧毀。類似的事情在明朝時還發生過多次,其結果無外乎是整個河套乃至草原局部的環境荒漠化與人口散沙化。不願前進而只能退縮的明軍,仍舊會遭到各類蒙古部族的襲擊。他們的反擊也因為自己先前的短視而成為沒有根基的浮萍。
整個明朝都無法擺脱蒙古人的陰影 整個明朝都無法擺脱蒙古人的陰影
整個明朝都無法擺脱蒙古人的陰影
長期的紊亂,將給遊牧交界兩頭的地方都帶來無休止的貧困。北面小王子、達延汗與俺答汗將層出不窮,南方的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也必定呼之欲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