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固遺址

鎖定
石固遺址,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西南約12.5公里處的石固鎮崗河村,西距石固村1公里,南近石樑河(又名五汲河),北臨小洪河(勝天湖河),坐落在石樑河和小灌河交匯的西北崗地上,高出河牀2.5至4米,遺址面積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至3米。 [1]  1972年冬,當地農民在生產勞動中發現石固遺址,1978年秋至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開始對石固遺址進行發掘。 [4] 
石固遺址被髮掘房基7座,窖穴268個,墓葬95座,甕棺葬12座,出土遺物600餘件,包括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戰國和漢代遺物。並且仰韶文化層疊壓在裴李崗文化層之上,證明裴李崗文化早於仰韶文化、為探尋仰韶文化的淵源提供了資料。 [1] 
2006年5月25日,石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同年11月14日,石固遺址被河南省文物局公佈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石固遺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西南約12.5公里處的石固鎮崗河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1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天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6-129-1-129

石固遺址歷史沿革

在新時期時代早期,石固遺址已成為先民聚居的地方。
1972年冬,當地農民在生產勞動中發現石固遺址。此後,長葛縣文化館、許昌地區文管會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多次進行考古調查。
石固遺址
石固遺址(3張)
1978年秋至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開始對石固遺址進行發掘。 [4] 

石固遺址遺址特點

石固遺址坐落在比較寬廣的土崗上,表面高低不平。耕土層一般厚20~40纏米,其中包涵有仰韶、龍山、商代、戰國、漢代的遺物及近代瓷片。在耕土層下發現一個龍山灰坑、四個戰國灰坑與三條戰國灰溝,還有九座漢代墓、一座宋代窖藏和一些近代墓。此外,主要是仰韶文化和裴李崗文化的遺存。遺址文化層的堆積厚薄不均,中部及西北部灰層較厚,一般1~1.5米,最厚達3米,其餘部分較薄。仰韶文化層直接疊壓在裴李崗文化層之上的區域文化層較厚,墓葬比較密集。遺址的土層包括含有仰韶文化陶片和現代瓷片及爐渣等的厚20~30釐米的耕土層、有厚20~25釐米的灰色鬆土、還有厚10~20釐米具有粘性的土色褐灰土等。 [4] 

石固遺址文物遺存

石固遺址綜述

自20世紀70年代發現以來,石固遺址歷經4次發掘,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發現了房基7座,窖穴268個,墓葬95座,甕棺葬12座,出土遺物600餘件,包括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戰國和漢代遺物等。 [1] 

石固遺址陶器

石固遺址中出土的裴李崗文化陶器有小喇叭口長頸斜肩雙耳壺、小口平底或圓底雙耳壺、小喇叭口長折肩平底雙耳壺、大口溜肩深腹平底雙耳壺、大口雙沿雙耳壺、三足壺、三足缽、侈沿深腹夾砂罐、直口深腹篦點紋罐和大口深腹平底角形把罐;仰韶文化陶器有尖唇敞口平底或圓底缽、白衣彩陶曲腹缽、圓唇寬卷沿圓底三足罐形鼎、釜形鼎、折腹鼎、鴨嘴形足罐形鼎、蒜頭壺、圓沿深腹平底罐、矮頸寬肩鼓腹雙耳平底罐、寬肩折沿小平底罐、高領罐、彩陶甕、灰陶甕、灰陶盆和寬沿弧腹彩陶盤等。質地有泥質和砂質兩種,所有陶器皆為紅色或棕紅色,壺類為泥質,罐類為砂質。 [1] 

石固遺址石器

遺址遺物
遺址遺物(2張)
石固遺址出土的石器有裴李崗文化的遺物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鏟等。 [1] 

石固遺址研究價值

石固遺址發掘出的仰韶文化層疊壓在裴李崗文化層之上,證明裴李崗文化早於仰韶文化、為探尋仰韶文化的淵源提供了資料。且遺址被挖掘出裴李崗文明房基3座,灰坑189個,墓葬69座,出土文物440件,箇中較為名貴的是出土了中國汗青上最早的單孔骨笛,間接證明了長葛為“葛天氏之墟”、“葛天氏故址”。 [5] 

石固遺址文物保護

2006年5月25日,石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同年11月14日,石固遺址被河南省文物局公佈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3] 

石固遺址旅遊信息

石固遺址地理位置

石固遺址位於許昌市長葛市西南約12.5公里處的石固鎮崗河村。 [1] 
老石固村

石固遺址交通信息

從長葛市政府出發,由森源東路→森源西路→319省道→毛石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