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光

(原東北局宣傳部文藝處長)

鎖定
石光(1908—1990年),原名張東之,字左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25日生於奉天省撫順縣千金寨,男,漢族。中共黨員。民國26年(1937年)6月,在周恩來的指導下,在北平成立抗日進步團體“東北救亡總會”,石光被聘為宣傳部幹事。“七七”事變後,石光在魯北從軍,授上尉軍銜。1949年2月,石光調任遼東省行政幹部學校任副校長兼總支書記。1977年6月,任省文化局副局長。1979年,任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82年12月石光離休,但仍關心院內的同志和科學院建設。1990年10月9日病逝。 [1] 
中文名
石光
出生日期
1908年11月
逝世日期
1990年10月
出生地
遼寧撫順縣
石光(1908—1990年),原名張東之,字左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25日生於奉天省撫順縣千金寨,男,漢族。中共黨員。6歲時與其兄入私塾讀書,8歲時,入撫順縣立小學讀書,晚上隨父習武鍛鍊身體。民國11年(1922年),入撫順縣立中學讀書,成績優秀,倍受老師稱譽。因身材高大,體質好,成為校藍排球隊員,並擔任學校童子軍團總隊長。民國14年,考入奉天省立第三高級中學,選修理科,但也喜歡看文學書刊。民國15年,奉母命回家與幼時包辦的唐國清完婚。民國17年(1928年),考入東北大學。此時,他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凌辱,決定棄理從文,轉入哲學系學習。“九●一八”事變,對石光思想衝擊很大,痛恨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石光攜其妹流亡北平(今北京)。東北大學在北平復校後,石光又回校讀書。民國22年,石光在東北大學畢業,到《東方快報》任編輯,常以石光、今人、東白等筆名發表抗日文章和文學作品。民國26年(1937年)6月,在周恩來的指導下,在北平成立抗日進步團體“東北救亡總會”,石光被聘為宣傳部幹事。“七七”事變後,石光在魯北從軍,授上尉軍銜。9月,被派往魯北高唐縣的181師做戰地政治工作,宣傳抗日。民國27年1月到武漢。參加編輯東北救亡總會辦的《反攻》半月刊。同年4月,在豫鄂交界的雞公山東北中學任教,並與學校中國民黨CC派頑固分子作鬥爭。民國28年,去重慶參與國民黨“東北協會”刊物《時與潮》編輯工作。民國30年12月,經劉白羽、馬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補期6個月。民國31年1月,陝甘寧邊區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吳玉章任主任,石光任秘書。石光耐心做好奔赴延安的進步作家的思想工作。在延安蹩風運動中,雖然遭受“搶救運動”被關押、被審查,但仍經起考驗。1945年,抗戰勝利後,為向東北地區派於部,組織上為石光作出無政治問題的結論。同年9月9日,石光隨第二批赴東北幹部從延安出發。經過1個月急行軍,10月抵達當時中共中央東北局駐地本溪。組織上安排石光去安東省,先後任安東建國學校教育長、秘書長。建校初期,石光和其他延安來的同志白天上課和工作,晚上還要站崗放哨,環境十分艱苦。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進攻安東,省委決定建國學校遷至寬甸,石光率領一部分幹部到寬甸,由於形勢變化,辦學已不可能,省委決定解散建國學校。石光奉命帶領5名幹部和2名警衞員到桓仁縣打游擊、任副縣長。
1946年11月,國民黨軍隊佔據桓仁縣城。中共桓仁縣委決定按“縣不離縣,區不離區”的方針,將幹部和縣大隊分成兩部分活動。11月中旬,石光率隊伍到植仁東部的三架窩棚,在中共桓東工委領導下,配合主力部隊行動,有時帶領小部分縣大隊與敵人周旋。1949年2月,石光調任遼東省行政幹部學校任副校長兼總支書記。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後,任中共安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以極大地熱情投入抗美援朝宣傳工作。1953年6月,任《遼東大眾》報社社長,親自撰寫文章,宣傳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1954年11月,任中共本溪市委常委、宣傳部長。1960年12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宣傳處副處長。“文化大革命”中,給石光加上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石光始終相信黨組織。1968年,石光年已花甲,被送到盤錦遼寧省省“五七”幹校。1969年,到昭烏達盟寧城縣“插隊落户“。1973年3月,重新分配工作,任遼寧省圖書館革命領導小組組長。1977年6月,任省文化局副局長。1979年,任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82年12月石光離休,但仍關心院內的同志和科學院建設。1990年10月9日病逝。 [1] 
參考資料
  • 1.    桓仁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桓仁縣誌,方誌出版社,1996年10月,第833-8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