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佛洞遺址

鎖定
石佛洞遺址,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城南小黑江畔,為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遺址。2003年進行發掘,發掘面積750平方米。遺址年代為距今約3000年。 [5] 
石佛洞遺址出土遺物種類繁多,數量豐富,分為石器、陶器、骨器、動物骨骼、炭化稻米、果核、種子和人類遺骸等,總數在2000件以上。石器的加工磨製精美,對稱、規整、光滑、鋒利,除多菱六星形器外,六星璧、雙翼矛等都有極高的加工水準,表明當時的石器工業水平已經很高,具備了加工複雜、對稱的高難度石器的技術。陶器種類多樣、造型獨特,以磨光折肩釜最具代表性,而連續渦紋裝飾的折肩釜是觀賞價值較高的原創藝術品。骨器也出土了骨匕、大魚鈎、小魚鈎等。 [4] 
1996年12月19日,石佛洞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石佛洞遺址
地理位置
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城南小黑江畔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    票
5元
開放時間
09:00-18:0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4-0018-1-018

石佛洞遺址歷史沿革

1982年,文物普查時作過簡單的試掘。
2003年,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一次科學的考古發掘,獲得了較為豐富的資料。 [2] 
石佛洞遺址

石佛洞遺址遺址特點

石佛洞遺址洞口高達20餘米,寬至50米多,洞口面寬約80米,高30米,縱深約100米。遺址文化堆積十分厚,其中第12層介於雲南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早期,整個遺址的文化堆積厚度普遍達到了2米。 [2]  [3] 
遺址發現的遺蹟現象主要為居住的房址,還有灰坑和墓葬。房址兩次共發現11座。大多房址為長方形,面積介於10 ~30平方米。部分柱洞的分佈範圍內有較為堅硬的踩踏面,個別踩踏面上清理出不規則形的用火面,有的用火面區域內及周圍還散落着陶支腳。另外在一些柱洞內還殘存有竹竿或木材,同時在有的柱洞附近發現有木板板灰的痕跡及橫卧的粗壯竹竿的殘片。因而可以看出此類房屋應該是以竹子或樹木為材料,經簡單搭建而成。 [2] 

石佛洞遺址文物遺存

星形石 星形石
石佛洞遺址出土的遺物種類十分豐富,可分為石器、陶器、骨器、銅器、動物骨骼、炭化作物和果核等。石器種類最多,有斧、錛、鑿、鏃、環、矛、貝、璧、白、杵、杖頭、網墜、礪石、磨盤、磨棒及穿孔石器等。從石質上來看,存在着用途不同的石器用不同的石質的現象,説明了石器的製作從初期的選料環節就嚴格要求了。另外,多數的石器存在着通體磨光的現象,特別是多稜六角星形杖頭最為明顯。遺址還出土有一件用大理石製作而成的海貝。陶器有罐、釜、缽、豆、器蓋及陶支腳等,其中以釜為大宗。陶器都為手製,燒製火候較高,質地堅硬,器壁較厚,部分陶器還經過磨光處理。紋飾主要有繩紋、籃紋及各類點線組合的紋飾,多壓印紋、戳印紋和刻劃紋。其中點線組合紋飾以點線為基本元素,構成各種渦紋、雲紋、花瓣紋、三角紋等幾何紋樣,而且陶器紋飾中存在運用襯花的表現方法。骨器有珉、玦、鏃、錐、匕、魚鈎等。另外還出土有大量家畜及野生動物的骨骼等。在遺址下層還出有一件銅器殘件,説明遺址已開始進人青銅時代早期了。發掘過程中還採集有炭化稻、粟、豆類以及穀糠、果核等。其中,稻、粟應為人工種植的。 [2] 

石佛洞遺址歷史文化

  • 石佛洞形成
石佛洞遺址是由地殼的自然運動變化而形成。 [3] 
  • 不解之謎
石佛洞遺址這個大型的天然石灰岩洞穴,出現了洞穴裏建房屋的情況,這在國內僅見、世界罕見。出土的多稜六星形器、六星璧、雙翼矛等都有極高的加工水準,為世界所罕見。多稜六星形器中心圓孔,外圍稜狀態,究竟是如何加工,做何用途,仍是個謎。 [4] 

石佛洞遺址保護措施

1996年12月19日,石佛洞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石佛洞遺址管理辦法 石佛洞遺址管理辦法

石佛洞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石佛洞遺址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城南小黑江畔。
  • 交通信息
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出發,途徑耿滄二級公路、勐耿線後進入小勐線,行駛3.2千米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