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佛堂

(河北阜平縣石佛堂)

鎖定
石佛堂是河北省八大名窟之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佛堂,位於阜平縣城南10公里的蒼山村西側。八處石窟建築在險峻陡峭的山峯巔崖上,總稱為“石佛堂”,舊志記載:蒼山西側叫石佛山,巨石如佛,高入雲端。總面積300平方米,這裏巨石如佛,高入雲端,繁花似錦,草木葱茂,松柏常青,景色頗為壯觀。 [1] 
中文名
石佛堂
地理位置
阜平縣城南10公里的蒼山村西側
佔地面積
300平方米
景點級別
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佛堂歷史沿革

石佛堂 石佛堂
石佛堂,即蒼山石窟始建與隋唐大業年間,唐代增建紅葉寺。明正德年間、清道光五年重修,1982年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八大名窟之一。
石佛堂位於阜平縣城南10公里的蒼山村西側,8處石窟建在崖壁上,總稱為“石佛堂”。舊志記載:蒼山西側叫石佛山,巨石如佛,高人云端。清朝舉人張尊三賦道:
九日登高涉岫巔,同人極目快流連。
崎嶇鳥道空中鑿,層迭仙梯峭壁懸。
風送鐘聲紅葉寺,雞啼夜色白雲天。
嵯峨萬嶂環仙洞,石佛尊嚴鎖翠煙。
石佛堂 石佛堂
石佛堂為唐代所建,現存窟中石刻及泥塑均是明清遺物。8個石窟雖然大小不一,但結構大致相同,從南到北依次為“千佛堂”、“石佛堂”、“觀音堂”、“十二菩提堂”、“三教堂”、“五龍聖母堂”、“全神堂”、“羅漢堂”等。窟內有浮雕、石像、壁畫、泥塑及碑刻等。壁畫內容以神仙佛教為主,石刻以浮雕造像為主,精工製造,人物栩栩如生。窟內和崖壁坡上有石碑2塊,明代清代各一塊,立於第5窟之內和第3窟之外。西側第4窟前建有石塔一座,塔向4層,通高4米,中層為園柱形,中間設一佛龕,裏面供奉泥塑一尊。全塔外形莊重秀麗,形似酒罈。佛堂後面最高處有空地一塊,約300平方米。此處原有“紅葉寺”一座,有房數間,現已恢復重修。清康熙年間,有道士丁合成、張合德在此居住,力耕而食。道士預先鑿一園形石洞,內放巨罌一個。洞門設機關,進則不可復出。一百餘年後,丁道士坐化,其徒將他安放在石洞巨罌之內,洞檐又以短廈護之,世世有徒祠守,至今此物雖遭破壞,但整體尚存,遊人頗感新奇。 石佛堂崖畔南側,有一道石趴小梯,膽壯者可由此爬上峯巔。立足山巔,四處山野盡收眼底。自峯巔北挪數步,有一道寬約一丈,深約五丈的大石漕,不論氣候多旱,漕底清泉總是汩汩不斷,人稱“聖水槽”。大旱之年,常有人來取“聖水”求雨。這裏的自然景觀有“一線天”、“懸空樹”、“上天梯”、“飛來石”、“風動石”、“八戒探海”等。整個石佛堂景區處在500畝原始次森林之中,其中楓、松、柏、橡、山杏、山桃、山石榴、榮花等喬灌木達80餘種,草達50餘種,春、夏、秋三季繁花不斷,晚秋層林盡染,五彩繽紛,把這一道教聖地映襯成一個奇獨的世界,人至而流連忘返。幾百年來,石佛堂多次遭盜毀壞與重修,1982年7月列入河北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近來,投資500多萬元對石佛堂的石塔石窟和山路進行修建,成為遊山觀景的一個好去處。

石佛堂主要景觀

石佛堂 石佛堂
石刻浮雕造形保存最完整的數“三佛堂”窟,雕刻佛、菩薩、弟子像24尊,人物造像古樸自然,線條稚拙粗狂,獸造形更為簡括隨意,近乎原始情調。“三教堂”保存基本完好,內供慈善的佛祖、清瞿的老子、偉岸的孔子,形趣神佳。
窟內和崖壁坡上有石碑兩塊,明清各一,立於第五窟之內和第三窟門外。西側第四窟“天尊堂”前建有一塔,塔身四層,通高4米,中層為園柱形,中間設一佛龕,內供奉泥塑一尊,此塔外形莊重秀麗,形似酒罈,比例適中。佛堂後面最高處有空地一塊,約三百平方米,此處原有“紅葉寺”一座,有房數間,歷經滄桑已不復存,現今已恢復重修。清康熙年間,有道士丁合成、張合德在此居住,力耕而食,絲毫不求取於他人,道士預先鑿一圓形石洞,內放巨嬰一個,洞門設有機關,進則不可復出,百餘年後,丁道士坐化,其徒將他安放在石洞巨嬰之內,洞檐又以短廈護之,世世有徒祠守。至今此物雖遭破壞,但整體尚存,使遊人頗感新奇。
石佛堂 石佛堂
石佛堂崖畔南側,有一道石趴小梯,膽大者可由此爬上峯巔,立足山巔極目四望。遠方,王快水庫綠水瑩瑩,山水相間,天山共色;近處,海沿水庫即在腳下,微波盪漾,彷彿躬身可捧。峯巔北方不遠處,有一道寬約一丈、深約五丈的大石漕,不論天氣多旱,漕底清泉總是汩汩不斷,人稱“聖水漕”。遊人渴了,可喝上一口,清涼直透心底,甘甜回味無窮,大旱之年常有人在此取“聖水”求雨。石佛堂的自然景觀頗多,有“一線天”、“懸空樹”、“登天梯”、“飛來石”、“風動石”、“八戒探海”等。飛來石有20多噸重,卡在幾十米高的一線天的半腰,搖搖欲墜,異常驚險,並且在飛來石的裂縫中奇蹟般地長出枝葉茂盛的柞樹,使人無不稱奇。一線天中的天泉水,終年不斷,汩汩的流水聲給這座偉奇的古寺注入了無限生機。整座石佛堂景區處在500畝原始次森林中,林木雜草茂盛,春夏秋三季繁花不斷,五彩繽紛,把這一道教聖地映襯成一個奇特的世界,使遊人留連忘返。
在石佛堂景區您可以品嚐到從萬丈懸崖上採摘下來的山茶葉,酸而爽口的野杏,還可在當地百姓家購置幾件手工藝品,如山桃藍,檀木、枴杖等。

石佛堂景點介紹

石佛堂 石佛堂
整座佛堂內八窟的佛像人物形象質樸,刀法粗獷,造型簡括隨意,有濃厚的地方手法,是研究明代石窟造像雕塑藝術的實物資料。
第一窟:平面呈長方形平頂“n”形,門東、西、北三面靠壁設,泥塑、壁畫被毀。
石佛堂第二窟:東、北、西三壁刻有浮雕像。西壁刻三尊結跏趺坐佛,兩側各侍立一弟子。北壁刻三尊結跏趺坐佛,侍立二弟子。南壁刻一尊結跏趺坐佛,侍立十三弟子。門上有佛龕,龕內有石造像,三佛二菩薩。均有不同程度風化。
第三窟:窟內壁石刻均已毀壞,窟門外有台階八層。門外北部偏下3.2米處有一龕,內有浮雕一尊,風化毀壞嚴重。
第四窟:窟壁雕刻、泥塑無存。門前有一石塔,八角,上出檐空心塔,拱券形門,塔剎已無,保存基本完好。
第五窟:壁畫保存完好。西壁雕有結跏趺坐釋迦牟尼佛,北邊為倚坐式道教老子,南邊為儒教孔子。窟內東南角有石碑一通。
第六窟、第七窟、第八窟內石刻、泥塑均已損。第六窟門外北側崖壁上鑲《五龍聖母之堂記》石碑一通,第八窟門外南側崖壁石碑上有“大明嘉靖三十年建立”字樣。

石佛堂相關傳説

石佛堂 石佛堂
相傳石佛堂的8個石窟和一汪清泉都出自楊二郎之手。一天楊二郎和妹妹三聖母足踏祥雲,遨遊太空,見這裏地靈山秀,風光優美,兄妹二人便收住雲頭降落下來,坐在樹蔭下青石板上歇息。修然之間妹妹覺得口乾舌燥,四顧無水,不禁喟然嘆息道:“山是好山,可惜無水”。楊二郎聽罷妹妹的話,微微一笑説:“水是有,就是你看不見”。妹妹覺得哥哥在戲弄自己,不服氣的問道:“水在哪裏?”楊二郎用手一指肢下的戀峯説:“就在這兒”。三聖母把嘴一撇説:“你如果真的讓這青石板上流出水來,請受妹妹個萬福”。“説話算話”“決無戲言”。兄妹二人打賭擊掌。楊二郎托起三尖兩刃刀大喝一聲,用盡平生力氣,猛地刺入青石板,然後又吹了三口法氣,將刀拔出,一條銀蛇順着刀孔來回鑽了三鑽,清洌的泉水便從青石板上冒了出來。
石佛堂 石佛堂
三聖母看到哥哥果然法力無邊,十分高興。心想,如果再在這裏雕刻一些洞穴,豈不是傳道演教的好場所?但又怕哥哥推諉,便用激將法説:“能不能一夜之間在這裏打十二個洞?你若能成,我能在一夜之間做十二雙繡花鞋”。心高氣傲的楊二郎經妹妹這麼一“將”,渾身來了勁,二人再次擊掌為誓。當時正是日落黃昏,二人立即動手。心靈手巧的三聖母把十二雙繡花鞋做好才子夜時分,再看楊二郎才打了八個山洞,已累得汗流俠背,精疲力盡。她怕哥哥累壞,便拍拍簸箕學了幾聲雞叫。楊二郎懷着惋惜和慚愧的心情結束了未完的工程。兄妹二人繼續南行,二郎在石佛堂鄰村石湖村留下一個一尺多長、四寸多寬的大腳印;在阜平與淶源兩縣交界處,肩上擔子滑落下來把山戳成了個窟窿,山名為窟窿山;在阜平縣與靈壽交界處,擔子把山豁開,成為豁豁兒山;站在石佛堂看得清清楚楚。妹妹把石碴裝入鞋內倒在了阜平與曲陽縣交界處,成為曲陽縣的漫石道。從此,這石佛堂便成了道家的教場。

石佛堂交通

位置圖示 位置圖示
到石佛堂觀光,可從縣城乘公共汽車到蒼山步行攀登,車費4元左右。如從縣城租車到山腳下,需20元左右,這裏交通比較便利,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到此一遊。

石佛堂旅遊小貼士

相關提示:在遊石佛堂時莫錯過海沿水庫,這裏雖談不上碧波萬頃,但也四面環山,微波鱗鱗,您可以乘船在這裏孤翁垂鈎。如是夏季還可以投身於透明清澈的水庫裏盡情遨遊。
食宿:游完石佛堂可回縣城入住,也可前往10公里處的城南莊革命紀念館入住,縣城內設有高檔賓館,適合各種檔次的消費人羣,標間100元,三人間150元,普間20元一牀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