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亭江

鎖定
石亭江,古名洛水(雒水),東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劉焉為益州牧,壘石為亭以鎮江水,故名石亭江。長江支流沱江上游綿遠河的支流(江源頭之一),位於中國四川省。發源於德陽市西北山區,什邡、綿竹與茂汶接壤的九頂山南麓,其源頭為二道金河(洛水)、頭道金河(章水),紅白場以下稱石亭江。上、中游為綿竹、什邡兩縣界河。江水自西北流向東南,經什邡紅白、綿竹金花至高景關出山口,流經什邡洛水、瑩西、雙盛、禾豐及綿竹廣濟、玉泉、新市、觀魚等鄉,在觀魚鄉趙家嘴納射水河,再東南流,經市中區景福、天元、八角,廣漢金輪、小漢、金魚、和興至三水易家河壩與綿遠河匯合後,至金堂趙鎮入沱江。石亭江全長115公里(一説122.1公里 [6]  ),高景關以上山區主河道長59公里,平壩區河道長56公里,流域面積1600平方公里,落差2460米,平均比降21.4‰。 [1] 
石亭江上游水力資源豐富,較大的電站有金馬水電站、紅松電站、金燕電站等。都江堰擴灌工程之一的人民渠、紅巖渠,橫跨石亭江,補充流域內灌溉用水,效果顯著。
中文名
石亭江
別    名
洛水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沱江上游綿遠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四川省德陽市境內
流經地區
什邡、綿竹、廣漢、旌陽區
發源地
什邡、綿竹與茂汶接壤的九頂山南麓
主要支流
射水河、白魚河、鴨子河
河    長
115 km
流域面積
1600 km²
河    口
廣漢市三水鎮易家河壩

石亭江幹流概況

石亭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石亭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 什邡段
紅白鎮木瓜坪 紅白鎮木瓜坪
紅白鎮木瓜坪 紅白鎮木瓜坪
紅白鎮段 紅白鎮段
什邡鎣華鎮段 什邡鎣華鎮段
什邡鎣華鎮段 什邡鎣華鎮段
石亭江,源頭為九頂山東側的二道金河(洛水)和頭道金河(章水,俗稱大河)。江水下行至紅白場,納通溪河水,經金花鐵索橋至三河(高橋場);又收竹溪河(俗名中河)、馬家溝(俗稱小河,在八角場納入湔氐河)水,經鹽井灘瀉出高景關。關外正流兩側右分朱、李二堰,灌什邑,左分火燒堰一支入綿竹境。正流從皮家河壩漫流,經燕子林、簸簸窯、賴家灘繞靈傑鄉之鐘家花龍門,又合流經鍾家井、柳林子至禾豐鄉黎家河壩,再過袁家河壩、王八台河壩於馬槎堰處入廣漢界。石亭江在什邡市(原什邡縣)境內全長87公里,高景關以下長29.5公里,河岸最寬處2.7公里,新河牀寬四百米,河牀比降為千分之3.8至8.7。 [7] 
  • 綿竹段
石亭江為綿竹、什邡兩縣之界河。東岸為綿竹,西岸為什邡,經綿竹市廣濟、玉泉、新市、觀魚,到趙家咀與射水河匯合,再東南流經廣漢,與綿遠河匯合,至金堂入沱江。山區支流眾多,山區主河道長53.7公里,在綿竹一側有銀廠溝、平水河、長河壩河、大黃溝、銅罐溝、龍形溝等支流。兩岸山勢陡峻,岩石堅硬。壩區河道在綿竹縣一側長25公里,壩區河牀寬度約1500米左右。山區集雨面積625平方公里,綿竹縣境一側集雨面積153.2平方公里。壩區綿竹縣境控制面積23.2平方公里。 [6] 
  • 旌陽區
石亭江在景福鄉亭江村入境,納射水河水,沿縣境西南界流經天元,至八角井潘家寺村西南界出境,至廣漢連山鎮南匯入綿遠河。石亭江流經縣境河道全長16.4公里,河牀寬約400至600米。流經景福、天元、八角井,流域面積145.4平方公里,河牀平均比降2‰。 [9] 
  • 廣漢段
廣漢市小漢鎮石亭江 廣漢市小漢鎮石亭江
廣漢三水易家河壩石亭江匯入綿遠河處 廣漢三水易家河壩石亭江匯入綿遠河處
石亭江出高景關入平原,在金輪鄉葉家灣入廣漢市(原廣漢縣)境,流經小漢、金魚、和興至三水易家河壩與綿遠河會合後稱北河,再至金堂趙鎮匯入沱江。縣內河道長22.32公里,河面平均寬371米。縣境集雨面積76.65平方公里。冬春水量小。20年一遇洪峯流量為3900~4150立方米/秒。河牀比降,金魚場以上為1.86‰,以下為1.40‰。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6.58億立方米。 [8] 

石亭江水文特徵

石亭江徑流以雨水補給為主,山區集雨面積634.5平方公里,其中綿竹縣一側集雨面積153.2平方公里。據《德陽市志》,多年平均流量為22.2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33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7.36億立方米,最大徑流量11.51億立方米,最小徑流量4.32億立方米年徑流深1197毫米。 [1] 
據高景關水文站實測資料記載:最大洪峯流量為27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為21.9立方米/秒。除汛期行洪外,12月至4月基本斷流。汛期則水流湍急,含沙量很大,沖刷嚴重。 [9] 

石亭江主要支流

射水河,古名紫溪河,又名三溪河。發源於綿竹縣土門鄉三溪山,其源頭為著名水泉“三箭水”。據民國8年(1919)版《綿竹縣誌》載:“相傳蜀王孟昶營軍於此,乏水,王乃築台,望三溪山下,發三矢,有三泉從石竇出,遂成河流”,“三箭水”、“射水河”即因此而得名。射水河全長30公里,由西北流向東南,經綿竹土門、板橋、清道、齊福、觀魚等鄉,在板橋納龍蟒河,在清道射箭台納白水河,在觀魚兩河口與馬尾河匯合,至趙家嘴入石亭汀。山區集雨面積21.39平方公里,山區出口流量0.8立方米/秒。由於沿途有支流匯入,末端流量逐漸加大,年徑流量0.239億立方米,年徑流深1120毫米。
龍蟒河,發源於綿竹縣土地嶺,因其山名龍蟒山,故名龍蟒河。河道長13.5公里,流向東南,經玄郎溝、野茶溝、龍洞子,出遵道場,過秦家坎,至板橋鄉入射水河。山區集雨面積14.68平方公里。山區出口流量0.56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176億立方米,年徑流深1200毫米。
馬尾河,發源於綿竹縣白雲山之分水嶺,因其水蜿蜒曲折有如馬尾,故名馬尾河。《蜀中名勝記》載:“有河水出焉,流如馬尾,因名馬尾河也。”馬尾河全長35公里,山區河道長4公里,壩區河道長31公里,寬50米,部分河段達80米以上,自分水嶺東南流,經綿竹城東,至觀魚鄉兩河口入射水河。山區集雨面積11.4平方公里,谷口控制面積9.3平方公里。山區出口流量0.35立方米/秒,洪峯流量約10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139億立方米,年徑流深1220毫米。
白水河,又名幹河子,發源於綿竹白雲山下白水洞,為季節性河流,冬春時節枯乾無水,故有幹河子之稱。河水自西北向東南流,經九龍、遵道、西南、板橋等鄉、鎮,至清道鄉入射水河。全長21公里,山區河道長5公里,壩區河道長16公里。山區集雨面積26.47平方公里,出山口流量1.39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44億立方米,年徑流深1280毫米。
白魚河,原為石亭江在李家碾(洛水鎮)分流的灌、排兩用河道,經什邡靈傑、雙盛,禾豐,在界石包流入廣漢,經金輪、興隆、南豐、新華、小漢、北外,至金魚鄉入石亭江。河道全長約50公里,河面平均寬33米,河牀比降1.17‰,過洪流量68立方米/秒。由於渠系改造,河水歸入人工支渠,從1963年開始,沿岸鄉村在白魚河故道建果園、築水庫、造耕地,白魚河已成“滄海桑田”。 [1] 
鴨子河,古稱雁江或金雁河,為湔江分流之一、沱江水系綿遠河支流,源於彭州市茶坪山南麓(或彭州市關口 [8]  ),1960年代初,河口封閉,改由彭州市牛心山七佛崖穿隧洞引水,向西南流經彭州市關口、紅巖場,在什邡工農兵電站泄水處進入德陽境內,經慈母山外堤,過民主、隱峯入廣漢三星鄉、雒城,到和新鄉雙河村注入石亭江。德陽市境內全長55.1公里,河面寬處達500米以上。 [4]  河牀比降,金雁橋以上2.55‰,以下1.52‰。冬春水量小,夏秋較大。20年一遇的洪峯流量約4300立方米/秒。1972年,在寶成鐵路橋處測得洪峯流量5860立方米/秒。縣內集雨面積89.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6.4億立方米。 [8]  [4] 

石亭江治理開發

石亭江水電工程

金馬水電站:位於綿竹縣金花鄉境內,利用石亭江上游山區河段落差建成。由金河磷礦自行建設。裝機3台(3×800),容量2400千瓦,設計水頭25米,設計流量12立方米/秒。引水口建低壩1座,高7米,長52米。1987年動工修建,1989年11月竣工。總投資473.78萬元。1990年發電1117.3萬千瓦小時。1993年發電995.72萬千瓦小時。發電除自用外,餘電以300米輸電線路送入國家電網木瓜坪35千伏變電站計度入網。 [2] 
紅松電站:是本市鄉村及個體經營規模最大的電站。位於什邡市(原什邡縣)紅白鄉松林村,由德陽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隊設計,紅白鄉松林村投資建設。水頭24米,引用流量11立方米/秒,裝機3台(3×630),容量1890千瓦。年發電量1000萬千瓦小時。1987年1月開工,1989年12月竣工,總投資550萬元,其中自籌400萬元,貸款120萬元,省上給小水電週轉金30萬元,變電及網線路由德陽電力勞動服務公司投資。架設15千米10千伏線路,送電至國家電網什邡穿心店35千伏變電站計度入網,由紅白鄉松林村經營管理。 [2] 
文河電站:位於石亭江上游山區河段綿竹縣金花鄉境內,為金花鄉投資建設。1986年12月動工修建,1988年8月竣工。設計裝機2台(2×400)容量800千瓦,水頭12.5米,引用流量9.5立方米/秒。總投資136萬元。發電送至國家電網穿心店變電站計度入網。 [2] 
金燕電站:由四川省金河磷礦電力聯營公司建設,金河工業設計院設計。電站接金馬電站尾水在燕子巖築壩,壩高3.7米,長36米,自壩引水至紅松電站進水口前建站。裝機3台(3×1000),容量3000千瓦,設計水頭29.5米,引用流量14立方米/秒,年發電量1744萬千瓦小時。總投資1160萬元。1991年動工,計劃1996年竣工。發電與金馬電站聯網後併入國家電網。 [2] 
金花電站:位於綿竹縣金花鄉金山村毛家咀處,利用石亭江落差在左岸建站。1978年動工,1980年1月投運。引水渠長580米,其中隧洞300米,設計水頭9.5米,引用流量9立方米/秒,裝機2台(2×250),容量500千瓦,輸電線路2千米,以10千伏電壓等級送入什邡穿心店併入國家電網。1987年改造1台,裝機400千瓦。1990年改造第二台,裝機32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330萬千瓦小時。電站總投資110萬元。 [2] 
猴子巖電站:位於綿竹縣金花鄉雲蓋村石亭江左岸高景關外。1991年5月動工,1992年竣工投運。電站接文河電站尾水,經過455米的輸水渠,利用水頭9.5米,引用流量9立方米/秒,裝機2台(2×320),容量640千瓦。輸電線8.5千米,以10千伏電壓與金花、文河併入國家電網。多年平均發電量340萬千瓦小時,總投資157萬元。 [2] 
青牛沱一級電站:位於什邡市(原什邡縣)紅白鄉四村,利用石亭江山區段支流乾河溝落差興建。1980年,什邡市(原什邡縣)社辦林場組織修建。1981年因林場撤銷以及資金困難而停工。1988年改由紅白鄉四村與什邡供電局勞動服務公司合股興建,投資175萬元,1988年12月竣工。設計水頭180米,裝機2台(2×320),容量640千瓦,發電量270萬千瓦小時。併網線路7.5千米,以6.3千伏線路送至岳家山併入國家電網。 [2] 

石亭江引水工程

人民渠,原名官渠堰,是四川省水利廳主辦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水源來自都江堰。人民渠綿竹境內建設工程,為人民渠第四期工程,從石亭江左岸天主堂起經新市、清道、孝德、齊天,什地鄉到綿遠河右岸。乾渠長32.1公里,為梯形渠道,底寬5.0米,邊坡1∶1.25,深3.4米,1955年11月動工,1956年1月完成。馬尾河至綿遠河由德陽縣施工,1958年冬又進行改建。1959年進行乾渠擴建。1960年挖掏石亭江左壕淤積。1962年修建左壕680米涵洞三孔(綿竹擔任工程30%)。1972年為解決石亭江涵洞出口段影響過水問題,由綿陽地區組織德陽、綿陽、三台、綿竹四縣勞力開挖新渠1077米。1974年由人民渠七期工程指揮部組織中江、三台、綿陽三縣進行中河涵洞擴建三孔長400米,與左壕涵洞接連。1977年綿陽地區為增加用水,由人民渠管理處設計,不增加佔地面積,進水量由原來30多立方米/秒增加到80立方米/秒。減小邊坡,加寬渠底為10米,加高渠埂,鎮底護坡做成三面光渠道。由綿竹、德陽、中江、綿陽四縣施工。1978~1979年,由綿竹承擔四期擴建遺留工程,新建幹河子倒虹涵洞,玉泉公路橋節制閘,改建公路橋、機耕橋、泄洪涵洞等工程。綿竹修建人民渠工程總投工約450多萬個。1955年,人民渠綿竹段興建的同時,為達到當年受益,規劃利用舊泉堰,溝渠、作為在人民渠乾渠引水的渠道,採取擴大挖深,增建橋、渡、分水閘等。專門成立修建委員會領導施工,按“民辦公助”原則,材料經費由縣適當補助。受水鄉、村組織勞力進行、與乾渠工程同時完成,計支渠7條,分水洞55處。利用舊渠見效快,但彎道、淺灘多、距離長、下游用水困難。1965~1970年中,先後對大石橋等5條支渠和97條斗渠進行改造,改變了長、寬、彎、亂的狀況。 [5] 
紅巖渠,屬都江堰水系。在彭州市官侖電站人民渠引水,進水段大部分在彭州市紅巖鄉故名紅巖渠。1966年什邡市(原什邡縣)報經上級批准開始建設,綿竹提出與什邡共同修建的意見,1967年1月綿什兩縣簽訂共同修建紅巖渠協議,經省人民政府領導批准,在什邡市(原什邡縣)原批准6個流量的基礎上,再增加6個流量,按12個流量設計。1969年,人民渠紅巖渠管理站成立,綿竹段每輪用水72小時,支渠分四段用水:一段石亭江至射水河11小時;二段射水河至馬尾河13小時;三段馬尾河至新官河20小時;四段新官河至綿遠河28小時。1973年在栽插季節根據各段實際情況,在段落和時間上作了一些調整。1983年,渠改完成以後,通過灌區委員會制定分水用水制度,乾渠輪灌採取由下而上、扣除流程時間12小時,以60小時分水:一段石亭江至射水河13小時;二段射水河至灌耳河12小時;三段灌耳河至茅巴渠18小時;四段茅巴渠至綿遠河17小時。支渠實行分級管理,按面積配水,分段分時,並充分利用已有塘、庫、提水井、互相配合,適當調劑。 [5] 
楊柳分乾渠,自彭州市軍樂場人民渠乾渠處分水,向東南經彭州市三界鄉、折向東北至廣漢市(原廣漢縣)金輪鎮石亭江右岸,全長35.92公里,以解決原楊柳堰支渠及人民渠25~29號支渠尾水灌區受水困難為目的,在改渠治河滅螺中改建成分乾渠,1970年動工興建,1971年3月20日竣工通水,進口設計流量20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31.1萬畝,實際灌溉36.44萬畝。計有支渠11條、總長177.99公里,斗渠258條、總長387.24公里,農渠1319公里。德陽市境內有乾渠長20.408公里,灌溉面積包括廣漢31.1萬畝,市中區0.01萬畝;另有渠系建築物倒虹管1處、長437米,涵洞10處、長153米,渡槽8處、長130.5米,以及閘門38個、分水洞49個、山溪涵洞40個、公路橋4座和其他小建築物188處。 [3] 
火堰,原名火燒堰,在縣西與什邡市(原什邡縣)交界的高景關處引石亭江水。是古代引水工程。1982年,經省水電廳批准,火堰併入南幹朱李堰引進三堰之水,在朱家橋下,新建分水閘,火堰分水後,橫跨石亭江中河230米,修建三排單孔橫跨石亭江中河的鋼筋混凝土倒虹管,可通過18立方米/秒的流量,輸水到四村支渠進水口。什邡整治總幹,綿竹修建倒虹管全部工程,1983年5月完成。支渠工程的改建自1953年起,先在二郎廟支渠進水口,安設了人工啓閉疊梁式閘板。1954年,改建成平面直立活動閘門,修建木結構閘房、橋面。1956年,被大風吹倒,是年歲修建成永久性水閘四孔,安裝轉盤式絲桿啓閉機。1959年,洪水將陳村支渠衝斷,陳、趙分水閘改建在廣濟正街右側後面。1962年修建了衝沙閘。為了增加水量的有效供給並加強管理,1953年、1954年曾對部分鬥、農渠進行了調整改造。1958年對陳村支渠7000多米截灣取直,和辛村從土門鄉天寶村到土門昝家巷4500米進行試改。1964年冬對四條支渠上段用石灰沙漿卵石進行護岸,鎮底防滲,總長7500米。1970年,經過全面規劃,四條支渠按統一標準,渠底寬2米,邊坡1∶0.5,深1.5米,全用卵石漿砌護岸鎮底,左右開斗渠與支渠成直角正交,安設閘門啓閉,經過一個冬春,完成全灌區的渠系改造。陳、趙、王、辛四支渠更名為一、二、三、四支渠,全長33370米,斗渠98條,全長54610米,工程符合質量。 [5] 
射水河引水工程。射水河古名透山堰,發源於土門鄉三溪寺側卧牛山下,為山岩裂隙地層滲水,匯流成源終年不斷,出口類似泉頭,用砂石扎水分堰,右為頭道堰,左為二道堰,水量約0.3立方米/秒,1956年用條石改建平梁,左右堰孔設閘門,實行集中用水,輪流灌溉,源頭以下河流,經土門、遵道、板橋、清道、齊福至觀魚鄉,彙集龍蟒河、白水河、馬尾河至趙家嘴入石亭江。河流地勢低為地下潛水溢出帶,沿河發水,故沿河築堰、堰堰有水,共48道,可灌田29800廟。1953年曾設置管理機構,1956年下段劃入人民渠,1969年中段劃入紅巖渠,上段劃入工農渠分別管理。 [5] 
馬尾河引水工程。馬尾河發源於白雲山,經老熊溝至柏果樹上觀音廟。舊用砂石扎堰,引水量約0.1立方米/秒。灌馬尾鄉農田3000多畝,其中冬水田即有1000多畝。1953年建立有管理委員會。1955年後,陸續修建有水庫4座,塘19口,總蓄水量88.5萬立方米。1958年,建漢九渠,引官宋硼堰水橫穿灌區中部補給一部分水量。加之堰首改建為攔河潛堰,可截流河面以下漏水。水源增加,灌溉面積擴大到7000多畝,冬水田也改種兩季。1969年,馬尾鄉在河堰上游四公里的馬廠溝攔堰、開圍山溝,將馬尾河水源提高40米,輸往四方村、新開村灌溉農田。從1969年起馬尾河堰劃入工農渠管理。馬尾河流經縣城至觀魚鄉,有地下滲流,沿河扎有堰11道,均可灌溉農田,灌區分別劃入紅巖渠、人民渠管理。 [5] 
白水河引水工程。白水河發源於白雲山白水洞,水呈白色故名,彙集清水河,經貓兒坪流至河口場出山,攔河築堰,水量約0.3立方米/秒。右岸頭道堰灌九龍、遵道鄉農田,左岸二、三道堰灌九龍、東北鄉農田,可灌面積達萬畝,其中有冬水田,爛泥田3000多畝。水量小,灌面大,冬春枯竭,夏秋洪澇,農民稱為“尿泡堰”。1953年建立白水河堰管理委員會,實行集中用水,輪流灌溉。1958年漢九渠新建至白水河左岸,橫穿二道堰中部。1978年漢九渠修築白水河過河涵洞輸水至付家河,又橫穿頭道堰中部,引輸官宋硼堰水。堰首攔河堰和進水口工程幾經改建,建成條石結構固定攔河滾水壩和進水閘。頭道堰支渠改建後,可引輸水量2~3立方米/秒。灌區陸續修建了陳家灣、豐產、紅茨藤、團結、卧龍、雙龍6座水庫和12口山塘。引蓄水量增加,灌溉面積擴大到2.2萬畝。並可輸水至西南鄉紅明、記康任甯齟搴透都液鈾庫、板橋八一水庫蓄水。白水河早年有陰溝20餘道,可灌農田。由於水源水系變化,整修工程量大,多已溝廢渠填,未予利用。 [5] 
龍蟒河引水工程。龍蟒河發源於金花鄉土地嶺之龍蟒山,流至遵道鄉上場萬安橋下,舊制立平梁分水,上、下兩堰、灌遵道鄉農田3000多畝。1956年起遵道鄉在龍蟒河右側修建太平水庫,歷經擴建加壩,開鑿引水隧洞,從旋郎溝處引水,築圍山溝。秋冬及洪水季節引龍蟒河水蓄水庫,春灌期放水入埝灌溉農田。堰首攔河工程,幾次改建後固定在福壽橋下建成漿砌攔河壩。1971年結合消滅虰螺,進行了二道堰從進水口至秦家坎5公里截彎取直,襯砌防滲,過水能力可達2.0立方米/秒。引、蓄水由鄉政府統一調配使用。灌區又修建了山塘13口和兩處大冬田,灌溉面積擴大到9000餘畝。龍蟒河下游舊有攔河堰四道,劃入紅巖渠灌區 [5] 

石亭江航道航運

石亭江德陽市境內全長109.32公里。昔時,為木筏和木船並航航段,航程達40多公里,上行可至什邡永興,下行可到金堂趙鎮,每年通航4個月。1953年,石亭江漸無船隻往來。到1960年,隨着馬井船廠試航的失敗,石亭江的航行史也告終止。 [4] 
昔時鴨子河是什邡、廣漢兩縣的主航道,除由金堂趙鎮直航什邡的船隻外,其餘船隻大多停靠在坪橋碼頭。上行可到什邡隱峯,下行可達金堂趙鎮,航程50公里,每年的7~11月可通航4個月。但由於水淺載重不多,於1960年鴨子河水運便告終結。 [4] 
射水河德陽市境內航道長48公里。每年農曆七月到翌年三月可行小木船或木筏。石橋灘的水碼頭為時久遠,民國時期就有船户30多家,户有木船1~3只。解放後仍通船筏,到1960年代,因水利需要,河系改道,水源減少,使射河行船困難,且隨着鐵路、公路建設的發展,貨物運輸渠道發生變化,水運隨即告終。 [4] 
參考資料
  • 1.    德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德陽市志(第一輪 上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37-138
  • 2.    德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德陽市志(第一輪 上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01-403
  • 3.    德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德陽市志(第一輪 上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51
  • 4.    德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德陽市志(第一輪 上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651
  • 5.    四川綿竹縣誌編纂委員會.綿竹縣誌(第一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309-318
  • 6.    四川綿竹縣誌編纂委員會.綿竹縣誌(第一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53
  • 7.    什邡縣誌編輯委員會.什邡縣誌(第一輪).: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3-9
  • 8.    廣漢市《廣漢縣誌》編輯部.廣漢縣誌(第一輪).:四川省人民出版社,1992:59-60
  • 9.    德陽縣誌編纂委員會.德陽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