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矮小秋海棠

鎖定
矮小秋海棠(學名:Begonia fengii Ku):秋海棠科秋海棠屬多年生小草本植物。根狀莖圓柱形,葉全部基生,葉片兩側略不相等,輪廓卵形,邊有尖鋭三角形重鋸齒,齒尖帶短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托葉膜質,花葶散生長毛;花呈二歧聚傘狀,花梗均被褐色短毛;苞片膜質,卵狀披針形,雌雄花均未見。蒴果下垂,被褐色柔毛;輪廓倒卵球形,種子小極多數,長圓形,5月開花。
分佈於中國雲南。生於溝邊闊葉林中石上,海拔1600米。
(概述圖資料來源: [1] 
中文名
矮小秋海棠
拉丁學名
Begonia fengii Ku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側膜胎座目
秋海棠科
秋海棠屬
矮小秋海棠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亞    目
山茶亞目
分佈區域
雲南
命名者及年代
Ku,1995

矮小秋海棠形態特徵

矮小秋海棠 矮小秋海棠
多年生小草本。根狀莖圓柱形,直徑約4毫米,弓曲,節較疏,生出多數細長鬚狀交織之根。
葉全部基生,具長柄;葉片兩側略不相等,輪廓卵形,長1.8-2.5釐米,寬1.5-2釐米,先端短尾尖,基部微心形,邊有尖鋭三角形重鋸齒,齒尖帶短芒,上面深綠色,散生短硬毛,下面淡綠色,被短硬毛,沿脈較密,羽狀脈,下面明顯突起;葉柄長2.5-5釐米,被捲曲柔毛;托葉膜質,披針形,早落。
花葶高4-5 (-7)釐米,散生長毛;花2-4朵,呈二歧聚傘狀,首次分枝長5-7毫米,花梗長10-11毫米,均被褐色短毛;苞片膜質,卵狀披針形,長3-4毫米,先端鈍,早落。雌雄花均未見。蒴果下垂,梗長約1.3釐米,被褐色柔毛;輪廓倒卵球形,長5-7毫米,被褐色毛,3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3翅,1翅較大,長4-5毫米,均呈斜三角形,上方的邊平,下方的邊從上向下斜,其餘2翅小,均被疏毛;種子極多數,小,長圓形,淡褐色,光滑。花期5月。

矮小秋海棠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600米的溝邊闊葉林中石上。
生長適温為19-24℃,冬季温度不低於10℃,光照的反映是敏感的。一般適合在晨光和散射光下生長,在強光下易造成葉片灼傷。排水好,腐葉土層的林下或岩石縫隙中,這對根部生長和發育極為有利。適合生長在pH值6.5-7.5的中性土壤。 [2] 

矮小秋海棠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雲南(麻栗坡老君山)。模式標本採自老君山。 [3] 

矮小秋海棠病蟲防治

矮小秋海棠葉斑病

矮小秋海棠 矮小秋海棠
細菌性病害由斑點病菌引起的葉斑病症狀: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該種菌所侵染,但是許多生產者對之沒有足夠的重視,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因為葉片邊緣壞死和葉片斑點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秋海棠都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控制方法:控制該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開始扦插繁殖之初就盡力避免感染病菌,發現病株後就及時集中銷燬;此外要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這樣也會抑制病情的發生和擴散;稍微降料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發生。
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葉斑病症狀:病症一般出現在秋海棠葉片邊緣、葉尖和破損葉片的葉脈上。壞死區域呈現黑褐色,然後是水漬狀。診斷方法是下部的葉片經常會不規則形狀的孢子羣,中央呈黑色,但邊緣為白色。
控制方法:噴灑殺真菌藥劑、減少植株受傷和將肥料儘量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都可以減少該病生。 [4] 

矮小秋海棠灰黴病

真菌病害,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黴病症狀:秋海棠葉片灰黴病經常發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莖處與基質接觸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潤的病斑很快會擴散到整個葉整個植株,受害區域呈現壞死斑點,逐漸由褐色轉變為黑色。當夜間温度較低、白天温度較高而且濕高時,病原孢子生長加快,受害的葉片上會長出灰綠色的黴狀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擴散成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節,而降低灰髮生和擴散的重要方式是促進葉片加快乾燥、降低温室內的空氣濕度。 [4] 

矮小秋海棠根腐病

腐黴菌引起的秋海棠根腐病症狀:感染這種病菌後,扦插苗的根系弱、葉片發黃。診斷方法是莖部和根系出現黑色的糊狀物,從插條的基部可以一直蔓延到莖和葉片的部。根部和莖段的腐爛經常是成片發生,而通過栽植牀,很容易將病菌傳染給健康的插條。
控制方法:首先從源頭上控制,即從繁殖之初就使用無菌材料,對上盆基質和栽植牀進行消毒處在栽種前後用殺真菌藥劑進行處理可以很好地防治由腐黴菌引起的根腐病。另外儘量減少水的灌溉量以減少根腐病的發生,促進根的長勢。 [4] 

矮小秋海棠猝倒病

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症狀:發病後有褐色的黴狀物附着在病上。黴狀物可以從盆土延伸到植株上。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是由於植物根莖部長出的黴狀物。立枯絲顏色常為紅褐色,外形似蜘蛛網。
控制方法: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可以用噴灑不同的殺菌劑來控制,大部分用土壤灌溉的方法。 [4] 

矮小秋海棠枯萎病

由白絹病病菌引起的南方枯萎病症狀:白絹病病菌可以侵染植株的一部分,但是在葉片和莖部最容易觀察到。最初,莖段與介質接觸的地方有水漬狀病斑,另一個症狀葉片表面或基質上長出扇圓形的黴狀物,起初是白色的,以後隨着發育變成黑褐色。尤其是在温暖的若植株受了感染,則很容易導致插條的腐爛。
控制方法:所有受到感染的植株及容器均應儘快移出種植區域並將植株銷燬。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