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鰭紅娘魚

鎖定
短鰭紅娘魚,是觸形目魴鮄科紅娘魚屬魚類。體延長,稍側扁,前部粗大,向後漸細;頭大,被骨板,近方形;吻端中央凹入,兩側圓鈍,各具幾個小棘;口大,下位,上頷較長;眼上側位;鼻孔較小,體被大櫛鱗;側線與背緣平行延伸,背鰭兩個;胸鰭寬大,腹鰭胸位,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應;尾鰭淺凹形,上葉略長於下葉;頭和背部深紅色,腹側為乳白色;背鰭和臀鰭呈淺紅色,胸鰭的內側灰黑色。 [5] 
短鰭紅娘魚分佈於中國東海、黃海和渤海,北太平洋西部也有分佈,喜棲息於泥沙底質海區水域。短鰭紅娘魚為温水性底層魚類,喜聚羣,在海底以胸鰭的指狀遊離鰭條匍匐爬行、活動。 [5]  主要捕食底棲動物,如長尾類的細螯蝦、鷹爪蝦鈎蝦、短尾類、瓣鰓類、蛇尾類、多毛類。此外還有少量磷蝦、端足類及烏賊幼體。產期5-6月,產浮性卵,88小時孵出仔魚。 [6] 
短鰭紅娘魚肉可藥用,性平、味甘,有促進食慾,滋補強身的功效。 [7]  短鰭紅娘魚為常見的一般經濟魚類,產量不高。肉質較好,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7.2克、脂肪1.7克。鮮銷為主,氽湯食之味鮮美;可清燉、油炸食用。 [8]  短鰭紅娘魚在中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數量較多,但由於捕撈過渡,現已不形成魚汛,產量很少。 [6] 
別    名
紅頭魚
紅娘子
紅繡鞋
紅娃魚
紅甫魚
中文學名
短鰭紅娘魚
拉丁學名
Lepidotrigla micropter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鮋形目
魴鮄科
紅娘魚屬
短鰭紅娘魚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Günther,1873

短鰭紅娘魚形態特徵

短鰭紅娘魚
短鰭紅娘魚(6張)
背鰭Ⅷ~Ⅸ,Ⅰ-15~16;臀鰭15~17;胸鰭11+Ⅲ;腹鰭Ⅰ-5;尾鰭22。側線鱗
。鰓耙1+10。 [2] 
體長為體高3.8~4.9倍;為體寬5.2~5.5倍;為頭長2.5~3.4倍;為腹鰭起點至臀鰭0.93倍。頭長為吻長2.1~2.3倍;為眼徑4.4~4.8倍;為眼間隔5.5~6.3倍;為上頜長2.1~2.4倍;為口寬2~2.7倍;為尾柄長2.2倍;為尾柄高14.8倍;為背鰭第一鰭棘1.8倍、第二至第三鰭棘1.5倍、第四鰭棘1.8倍、倒數第二鰭棘19倍、倒數第三鰭棘6.4倍、最後鰭棘2.9倍、第一鰭條2.4倍、最長鰭條2.2倍;為臀鰭最長鰭條2.6倍;為胸鰭長0.7~1倍、基底寬3.6倍、第一遊離鰭條1.5倍;為腹鰭長1.1倍、鰭棘1.7倍;為尾鰭長1.3~1.4倍。尾柄長為尾柄高2.2倍。 [2] 
體長300餘毫米。體較長,稍側扁,亞圓筒形,向後漸狹小,背緣和腹緣低斜;軀幹前半部較高,腹鰭基部處體最高;軀幹部頗短,短於尾長,尾長略短於軀幹長2倍;尾柄低長,尾柄長為尾柄高2~2.2倍。頭中大,略側扁,四稜形,背面較狹,吻背緣陡斜,眼後背緣淺弧形,頭部腹緣低斜。吻中大,吻長約為眼徑1.8倍,吻端中央凹入,吻突圓弧形,吻突間隔略大於眼徑,吻背緣與上頜交角約為65度。鼻孔2個,靠近,距吻端近於距眼;前鼻孔亞圓形,後鼻孔裂縫狀。眼較小,圓形,上側位,眼球靠近頭背緣,距吻端約等於距鰓蓋後緣。眼間隔寬,略大於眼徑。口大,下端位;口裂低斜,前端水平線位於頭下側1/3處,頭長約為口裂長3倍。上頜較下頜突出,上頜骨不露出,後端不伸達眼前緣下方。上唇薄,下唇肥厚。上下頜及犁骨具絨毛狀牙羣,齶骨無牙。舌寬圓,不遊離。鰓孔寬大;第四鰓弓後具1裂孔。鰓蓋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7。鰓耙短小。假鰓發達。 [2] 
無鼻棘背面和側面骨板連合成骨甲。眼前吻側具1眶前骨,前部形成扁平吻突,前端具幾個小棘,外棘較長大。眼下方具第一、第二和第三眶下骨,眼後方具第四眶下骨,無第五眶下骨。第一眶下骨後下部延長,伸達前鰓蓋骨;第二眶下骨菱形,連於前鰓蓋骨;第三眶下骨狹小,橫卧於眼下方;第四眶下骨稍狹長,與前鰓蓋骨接觸,具眶下感管。中篩骨無稜棘。側篩骨密具細稜,具1眼前棘。額骨密具細稜,眶上稜圓凸,具眼上棘1個,無眼後棘;無鼓棘;眼間無額稜,無額棘。頂骨密具細稜,頂稜不明顯。眼後具1蝶耳棘突,短小;翼耳稜細長,末端具1平棘。後顳顬棘寬扁,尖突,伸越背鰭第二鰭棘下方。前鰓蓋骨無棘。鰓蓋骨具2棘。下鰓蓋骨和間鰓蓋骨無棘。肱棘寬扁尖長,位於胸鰭基部上方,幾伸達背鰭第五鰭棘下方。眼後具橫溝。鱗中大,櫛鱗,覆瓦狀排列。頭部具骨板,無鱗。胸部和峽部無鱗,背鰭基底具有棘楯板25個。側線上側位,斜直,伸達尾鰭基底。 [2] 
背鰭2個,間距小於眼徑;第一背鰭起點位於鰓蓋骨後緣上方,第二背鰭基底長略短於第一背鰭2倍,鰭條後端不伸達尾鰭基底;第一鰭棘頗長,略長於眼徑2倍;第二至第三鰭棘最長,略長於第一鰭棘,向後漸短小;倒數第二鰭棘最短小;倒數第三鰭棘約為眼徑2/3;最後鰭棘位於第二背鰭前端,略短於第一鰭條;最長鰭條短於最長鰭棘;第一至第三鰭棘前緣具細鋸齒。臀鰭起點位於第二背鰭前端下方,基底長略長於第二背鰭,鰭條不伸達尾鰭基底,鰭條長略短於背鰭鰭條。胸鰭頗長,圓形,伸越臀鰭前端上方,上部具1不分枝、8分枝、2不分枝鰭條,下方具3指狀遊離鰭條;第一遊離鰭條最長,至胸鰭後緣的間距略大於眼徑;第二和第三遊離鰭條漸短。腹鰭胸位;第一鰭條長為鰭棘1.3倍;第二鰭條最長,幾伸達肛門。尾鰭淺凹,鰭長略大於體高。體腔中大;腹膜白色。胃囊狀,壁厚。腸長約等於體長,盤曲2次。幽門盲囊7個,指狀。鰾大,壁厚,橢圓形。椎骨32。 [2] 
體紅色。頭體無斑紋。第一背鰭上半部第四至第七鰭棘間具1橢圓形大斑。胸鰭裏側橙紅色。第二背鰭、臀鰭、腹鰭和尾鰭無斑紋。 [2] 

短鰭紅娘魚棲息環境

短鰭紅娘魚為冷温性海洋魚類,通常棲息於沙泥底質海區,棲息水深度上下限40~340米,高齡魚棲息水域較深。海獲的適宜水深為65~70米處。東海魚羣越冬場在28°30~30°30N、122°00′~125°00′E,水深60~100米,水温14~19℃,鹽度34‰。 [3] 

短鰭紅娘魚生活習性

短鰭紅娘魚能以胸鰭遊離鰭條在海底匍筒爬行。羣棲,有短距離洄游習性。春季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越冬期為1~3月。頭部有骨板保護,眶前骨形成平扁吻突,有犁土覓食的功能。胸鰭下部有3指狀遊離鰭條,能匍匐於水底,掘土覓食,上部呈翅狀,可展開在水中翔遊。攝食蝦類、軟體動物和小魚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等。仔魚時以橈足類為主,成魚主要攝食底棲動物,其中以長尾類(細螯蝦屬和鷹爪蝦屬)為最多,短尾類次之。此外,胃內還有瓣鰓類和鳥賊的幼體。蛇尾類碎片、多毛類殘體及浮游性磷蝦、糠蝦和端足類等。 [2-3] 

短鰭紅娘魚分佈範圍

分佈於北太平洋西北部、中國、朝鮮和日本等地海域;在中國分佈於渤海、黃海和東海。 [2] 
短鰭紅娘魚分佈圖 短鰭紅娘魚分佈圖

短鰭紅娘魚繁殖方式

卵生,懷卵量14萬粒,卵浮性,卵膜較厚,光滑透明。水温16℃時,經72小時左右孵化。生殖期為5~6月,主要產卵場在中國渤海灣、鴨綠江口及連雲港外海等地。每年3~4月魚羣由黃海中部越冬場北上生殖洄游,秋末冬初向南越冬洄游。 [2] 

短鰭紅娘魚主要價值

短鰭紅娘魚為常見的一般經濟魚類,產量不高。肉質較好,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7.2克、脂肪1.7克、鮮銷為主,氽湯食之味鮮美,也可清燉、油炸食用。 [4] 
參考資料
  • 1.    Lepidotrigla microptera Günther, 1873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19]
  • 2.    短鰭紅娘魚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3-19]
  • 3.    莊平等編著,長江口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第298-300頁
  • 4.    俞存根,虞聰達,章飛軍,寧平,鄭基. 浙江南部外海魚類種類組成和數量分佈[J]. 海洋與湖沼,2009,40(03):353-360.
  • 5.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遼寧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412頁
  • 6.    李明德編著,中國經濟魚類生態學,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2005.05,第219頁
  • 7.    何一駿編著,海味營養與藥用指南,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03,第39/40頁
  • 8.    中國水產雜誌社編,中國經濟水產品原色圖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0,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