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角羚

鎖定
短角羚(學名:Pelea capreolus):是牛科、短角羚屬的一種羚羊。體長1.15-1.25米,體重約20-3千克。全身有致密的毛茸茸的灰色被毛,下身發白,沒有任何明顯的標記。腿和頭部的顏色往往比身體更淺,小腿的前部通常更暗,尾巴濃密,下面有蓬鬆的白色。鼻子處的黑色裸露皮膚極度擴大,與口吻上的白毛形成鮮明對比。眼瞼黑色,眼睛周圍有白色的毛髮。耳朵極其狹長,直立。只有雄性有角,角筆直而細長,從前額垂直上升,長20-29釐米。
生活在南非,主要生活在高地草原,但會下降到開普敦的沙丘上它們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季節性強的牧場中數量最多,下雨時停留在高處,而在乾燥天氣時下降到較低的斜坡。白天活躍,偶爾吃草和休息,中午時分傾向於在陰涼處休息。在交配季節時短角羚會變得非常好鬥。植食性,以各類雜草為食物,尤其是植物的花和葉。分佈於南非、萊索托和斯威士蘭。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短角羚
拉丁學名
Pelea capreolus
別    名
灰短角羚、普通短角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短角羚亞科
短角羚屬
短角羚
亞    種
無亞種 [1]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1
Antilope capreolus Forster, 1790
同義學名2
Antilope lanata Desmoulins, 1822
同義學名3
Antilope villosa Burchell, 1824
外文名
Grey Rhebok, Common Rhebok, Rhebok, Vaal Rhebok

短角羚形態特徵

短角羚
短角羚(10張)
短角羚體長1.15-1.25米,體重約20-3千克。身體上覆蓋着比所有其他羚羊更毛茸茸和捲曲的毛髮,這可能是短角羚經常被誤認為是山羊的原因。上體呈棕灰色,面部和腿呈黃色,身體下部和尾巴呈白色。短角羚可以通過其極長且直立的耳朵以及耳朵下方沒有裸露的斑塊來輕鬆區分。這種動物狹長的口吻末端有一張小嘴。前額凸起,有黑眼瞼的眼睛在白色環繞物的襯托下非常突出。只有雄性有角,直立或略微向前彎曲,長度為200-250毫米。鼻孔周圍的裸露區域延伸到鼻子頂部並腫脹。當動物興奮時會變得充滿水分。雌性有4個乳頭。 [3] 

短角羚棲息環境

棲息地選在岩石間,生長在山坡和高原上,會冒險去長滿草的山谷。幼羚在遠離母親時會傾向於躲在岩石、洞穴或灌木叢中。 [3] 
在其分佈的東部範圍內棲息於岩石丘陵、長滿草的山坡和高原草原。在南部和西南部分佈於長滿歐石南灌叢及其他灌叢的小卡魯地區(little Karoo),與岩石和丘陵地帶密切相關。短角羚需要在自己的家園範圍內有良好的草皮作為庇護所和躲避捕食者,但在覓食時通常出沒陡峭山坡下的開闊地帶,幾乎沒有覆蓋物。在西開普省,它們經常在農業用地上活動。例如,邦特博克國家公園和周圍農田之間存在季節性遷移。類似地,在德拉肯斯山脈南部,短角羚也會遷徙到包括保護區和鄰近農田的大片區域。 [2] 

短角羚生活習性

短角羚白天活躍,偶爾吃草和休息,中午時分傾向於在陰涼處休息。它們形成了兩種社會羣體。第一個由許多雌性和一個佔優勢的雄性組成,通常由大約8只動物組成,但可以多達30只。另一個社會羣體由希望入侵雌性羣體的孤獨雄性組成。交配期間,領地雄性和孤獨雄性的爭鬥頻繁,其中一名參賽者被殺的情況並不少見。 [3] 
通常,短角羚是一隻雄性與一羣雌性一起活動,這隻雄性會保護該羣體免受其他入侵雄性的侵害。防禦方法包括姿體展示、鼻息和跺腳,以及激烈的戰鬥。無法贏得或維持領地的雄性通常是孤獨的。通常,每組的一名成員充當哨兵,而其他短角羚則進食或休息。如果出現危險,哨兵會發出警告的咕嚕聲,並帶領羚羣前往更崎嶇的地方。雄性非常具有攻擊性,經常在發情季節殺死同性,甚至殺死和攻擊綿羊和山羊。 [3] 
植食性,雜類草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尤其是植物的花和葉。基本上不依賴於水,從食物中獲取大部分水分需求。 [3] 

短角羚分佈範圍

短角羚是南非、萊索托和斯威士蘭部分地區的特有種,在適宜棲息地的地區零星分佈。它們可能很少出現在納米比亞西南部,但這仍有待驗證。儘管據信它們發生在博茨瓦納東南部哈博羅內周圍的丘陵地帶,但它們已經不再出現在那裏。同樣,雖然沒有正式記錄,但它們曾經作為“唯一數量合理的牛科動物”出現在整個萊索托,但截止2013年可能只存在於少數分散的亞羣中。 [2] 
短角羚分佈圖 短角羚分佈圖

短角羚繁殖方式

交配系統一夫多妻。在4月交配,屆時雄性會爭奪雌性。幼羚出生在11-12月,在温暖潮濕的季節早期。每胎一仔,出生的幼羚通常在其生命的最初幾個月遠離母親。雄性在大約18-21個月內成熟,然後離開家庭羣並開始嘗試建立自己的領地。在野外,壽命8-10年。 [3] 

短角羚保護現狀

短角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近危(NT)。 [2] 

短角羚種羣現狀

截止2014年,儘管由於無法進入短角羚的棲息地而被認為該物種沒有受到生存威脅,但對已有的亞種羣數據的整理顯示,在其分佈範圍內的13個正式保護區中,估計在三代(1999-2014年)期間下降了約20%。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最大的受保護亞羣之一,馬羅提-德拉肯斯堡公園世界遺產地,估計下降了15-20%。證實了經驗數據的是關於西北、西開普、北開普和普馬蘭加省以及萊索托高地物種數量下降或局部滅絕的報告。自2013年以來,西北保護區或“Ohirgstad Dam Nature Reserve”自然保護區(姆普馬蘭加省)沒有記錄到短角羚。因此,將該物種列為近危物種,在預防範圍內,由於估計狩獵水平提高了該物種會持續下降,接近於易危A2bd。需要進一步的長期數據來提高物種數量減少估計的準確性,因為懷疑亞種羣在保護區外的情況也很差。應在獲得更多可靠數據後重新評估該物種,因為它可能有資格列入更受威脅的名單。在短角羚生存最多的地方是世界遺產地馬羅提-德拉肯斯堡公園和金門高地國家公園,兩者的亞種羣都超過400只。下降的原因知之甚少,但可能是由於使用狗的非法運動狩獵、叢林肉偷獵、偶然誘捕以及捕食率上升的新威脅增加。應建立長期監測站點以量化亞羣趨勢和威脅嚴重程度。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