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裙竹蓀

鎖定
短裙竹蓀(學名:Dictyophora duplicata auct. )是鬼筆科、竹蓀屬真菌。子實體高可達18釐米。幼時卵球形,菌托粉灰色,白色至淡紫褐色,成熟時包被破裂,菌蓋鐘形,具顯著網格,內含有綠褐色臭而黏的孢子液,頂端平,有穿孔。菌幕白色,網眼圓形,柄白色或污白色,中孔,紡錘形至圓筒形,向上漸細,壁海綿狀。孢子平滑,無色,
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夏、秋季羣生或單生於林中地上。
有降低中老年人血脂,調節脂肪酸及預防高血壓病的作用。
短裙竹蓀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護級別為數據缺乏(DD)。 [4]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短裙竹蓀
拉丁學名
Dictyophora duplicata auct.
真菌界
擔子菌門
腹菌綱
鬼筆目
鬼筆科
竹蓀屬
短裙竹蓀
命名者及年代
auct. ,1895

短裙竹蓀形態特徵

短裙竹蓀
短裙竹蓀(6張)
短裙竹蓀的子實體高10-18釐米。幼時卵球形,菌托粉灰色,直徑3.5-4釐米,白色至淡紫褐色,成熟時包被破裂,伸出筆形的菌托,菌蓋鐘形,高、寬各3.5-5釐米,具顯著網格,內含有綠褐色臭而黏的孢子液,頂端平,有穿孔。菌幕白色,從菌蓋下垂達3-5(6)釐米,網眼圓形,直徑15毫米,有時部分呈膜狀。柄白色或污白色,中孔,紡錘形至圓筒形,中部粗約3釐米,向上漸細,壁海綿狀。孢子平滑,無色,橢圓形3.5-4.5微米×2.2-2.8微米。 [2] 

短裙竹蓀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夏、秋季羣生或單生於林中地上。 [2] 

短裙竹蓀栽培技術

  1. 栽培方式及場地要求:短裙竹蓀可採用室外陽畦栽培、室內牀架栽培和林下就料栽培3種栽培方式。室外陽畦栽培,是在背風、蟲蟻活動少、排灌方便的竹林或常綠闊葉林內進行的,林內廕庇度要高(七分陰,三分陽),以地勢較高地下水位較低的坡地為好,平地和低窪地容易積水,對竹蓀菌絲生長不利,林內土壤要求濕潤偏酸,落葉層較厚,腐殖質含量豐富,應設寬90-120釐米、長度不限的陽畦,畦間開排水溝。室內栽培,應設置牀架。林下竹料栽培,是在竹林內的舊竹蔸上或林下空地上打穴播種,不用或少用人工栽培料,利用竹林內現成的舊竹蔸或其他腐竹料栽培。 [3] 
  2. 栽培料的選擇及處理:短裙竹蓀的栽培料以各類竹料、闊葉樹木料為好,一般應以竹料為主,木料為輔。農作物秸稈可用來栽培長裙竹蓀,且栽培週期短,出菇早,但用來栽培短裙竹蓀效果不佳。選好的材料須加工成3-5釐米大小不規則的碎塊,然後在陽光下暴曬,曬乾後再用pH值6.5-7的水浸泡1-3天,撈起將水瀝乾後備用。
  3. 土壤:土壤雖不直接為竹蓀的生長髮育提供營養,但卻是竹蓀生長髮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之一。栽培短裙竹筘用的。土壤要求腐殖質含量豐富,pH值6.5-7,含水量25-30%,以濕潤為度。 [3] 
  4. 播種季節:插種季節因各地自然氣候條件而異,一般應在10-30℃時播種。海拔1000米以內的區域,宜在春季3-5月,秋季8-9月播種,海拔1000米以上的區域,應在6-8月播種,這樣方可保證次年出菇。 [3] 
  5. 鋪料接種:可採用中層鋪種和底層鋪種2種。⑴中層鋪種法:在整好的畦面上鋪放一層事先準備好的腐殖土;在室內牀架上則應先鋪一層薄膜或稻草。在薄膜上打幾個排水小孔,然後均勻鋪上5"--'7釐米厚的腐殖土。按每平方米4-5千克均勻鋪放一層栽培料,用清潔的木板輕輕拍實,將菌種分成指頭大小的顆粒均勻地鋪在料面上,用種量為每平方米2-4瓶,上面再鋪3-4千克栽培料,勻實後蓋上3-5釐米厚的腐殖土,最後覆一層樹葉或竹葉,用篾條和薄膜搭成弧形棚架覆蓋畦面,棚兩側的薄膜用泥土壓緊,棚兩端鬆放,以保持良好的通氣條件。室內在牀架上不需搭棚,也不用薄膜覆蓋,只須在最上面蓋一層較厚的樹葉或竹葉即可。⑵底層鋪種法:按上述方法在畦面或牀面鋪放一層腐殖土,接着按中層鋪種法的種量和方法將菌種均勻鋪放,然後揚一薄層細土粒,讓菌種沾附上一些零星土粒,但不能將菌種埋沒。再將栽培料一次性全部鋪上,每平方米7-8千克,勻實後覆土,蓋上樹葉或竹葉,搭好棚架。中層鋪種法有利於菌絲吃料,發茵快,菌絲可以從培養料中層迅速佈滿整個料面。底層鋪種法可以避免因培養料消毒不嚴而產生雜菌,可以有效地防止雜菌污染。 [3] 
  6. 管理要點:短裙竹蓀栽培過程中的管理除對光照、温度、通氣條件進行適當調控外,最重要的是水分管理。水分管理包括栽培料的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和空氣相對濕度3個方面。接種後6-10天菌絲開始吃料,此時應使培養料的含水量保持在50-60%,土壤含水量25-30%,空氣相對濕度75-85%。整個菌絲生長階段應盞好塑料棚,嚴防淋雨積水,同時保持良好的通風換氣條件。若遇高温於旱畦面乾燥時,可揭開薄膜讓細雨濕潤或用潔淨噴霧器噴灑pH6.5-7的中性水,但要防止大雨沖刷,不能大水潑澆,以使畦面覆土保持濕潤為度。當菌索前端出現白色粒狀菌蕾時,應噴少量的水,提高空氣濕度,使畦內或室內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85%以上。當菌蕾破土而出時,可揭去薄膜,用竹木枝葉覆蓋畦面。避免菌蕾暴露在直射陽光下,保持七陰三陽的散射光照。這一階段應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使空氣相對濕度達到85-95。當久雨或氣温低於18-15℃時,應重新蓋上薄膜棚,將四周薄膜壓緊,以保温保濕。用此法栽培短裙竹蓀,頭年接種,次年方能出菇,可連續採收3-5年。 [3] 

短裙竹蓀主要價值

可食用,在貴州民間治痢疾。子實體的發酵液有降低中老年人血脂,調節脂肪酸及預防高血壓病 [2] 

短裙竹蓀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短裙竹蓀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護級別為數據缺乏危(DD)。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