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腳錦雞兒

鎖定
短腳錦雞兒,豆科植物,矮灌木,高20—30cm。分佈於內蒙古西部。為良等飼用灌木,其飼用特點是由於木質具刺,在大畜中除駱駝外,牛、馬很少採食,但對小畜,特別是山羊有特殊的放牧價值。
別    名
紅刺
好伊日格—哈日嘎納
中文學名
短腳錦雞兒
拉丁學名
CaraganabrachypodaPojark. [1]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豆科 [1] 
分佈區域
內蒙古西部、寧夏;外蒙古

短腳錦雞兒形態特徵

灌木,高20—30cm。枝條短而密集並多針刺。樹皮黃褐色,有光澤;小枝近四稜形,褐色或黃褐色,具白色隆起的縱條紋。長枝上的托葉與葉軸宿存並硬化成針刺狀,短枝上的葉無葉軸;小葉4,假掌狀排列,倒披針形,先端鋭尖,有刺尖,基部漸狹,淡綠色,兩面有短柔毛。花單生,花梗粗短,近中部具關節,有毛,花萼筒狀,基部偏斜稍成淺囊狀,紅紫色或帶黃褐色,被粉霜,疏被短毛,萼齒卵狀三角形或三角形,有刺尖,邊緣有短柔毛,花冠黃色,常帶紅紫色,子房無毛。莢果近紡錘形,基部狹長,頂端漸尖(圖58)。

短腳錦雞兒生長環境

短腳錦雞兒 短腳錦雞兒
短腳錦雞兒在東阿拉善地區3月下旬開始返青,5月中旬至6月上旬開花,6月結實,7月種子成熟,10月初枯黃。短腳錦雞兒為強旱生小灌木,具耐乾旱、抗風沙的特性。其分佈區的年降水量為幾十毫米至150mm,≥10℃的積温3000—3500℃,土壤為上面覆沙的堅硬的灰棕荒漠土。它常以優勢種或伴生種出現於覆沙坡地或砂礫質荒漠土上,有時進入幹河牀可形成羣落片段,在特別乾旱年份,短腳錦雞兒能夠保持半休眠狀態。其株叢下多有小型風積沙堆。短腳錦雞兒在賀蘭山西麓山前覆沙平原上,與駝絨藜(Ceratoideslatens)、枇杷柴(Reaumuriasoongorica)組成短腳錦雞兒、駝絨藜,枇杷柴放牧場。在該草場類型中,短腳錦雞兒為優勢植物,往往形成比較密集的羣體,鬱閉度達3.0。在內蒙古西部短腳錦雞兒還生於山前傾斜平原、地表具粗砂石礫的灰棕荒漠土、以珍珠柴(Salsolapasserina)、綿刺(Potaniniamongolica)為優勢種的放牧場中。

短腳錦雞兒分佈範圍

短腳錦雞兒 短腳錦雞兒
在我國分佈於內蒙古西部(東、西阿拉善,西鄂爾多斯及巴彥淖爾盟北部)、寧夏(靈武、中衞),甘肅(民勤、臨澤),在國外蒙古(戈壁阿爾泰)也有。

短腳錦雞兒主要價值

短腳錦雞兒為良等飼用灌木,其飼用特點是由於木質具刺,在大畜中除駱駝外,牛、馬很少採食,但對小畜,特別是山羊有特殊的放牧價值。綿羊、山羊於春、夏,秋三季均喜食其嫩枝條,春季最喜食其花及嫩枝,夏秋喜食其當年生枝。據牧民反映,羊在春季吃了短腳錦雞兒的花,有恢復體力、增加畜膘的作用。駱駝一年四季均樂食。據測定,分佈於賀蘭山西麓山前覆砂平原的短腳錦雞兒、駝絨藜、枇杷柴放牧場的草場生產力在荒漠草場中是比較高的,每公頃產乾草300—375kg,1.7–2公頃草場可養一個綿羊單位。內蒙古草原勘測設計院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烏拉特中旗巴音杭蓋鄉採集的短腳錦雞兒,果後營養期的樣品分析結果表明,其在果後營養期仍含有較高的粗蛋白質和粗脂肪。其化學成分如表58。此外,短腳錦雞兒對荒漠草場的保水,固沙也具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