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肢龍蜥

鎖定
短肢龍蜥(Japalura brevipes Gressitt,1936)是鬣蜥科龍蜥屬的一種動物。
短肢龍蜥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中文名
短肢龍蜥
拉丁學名
Japalura brevipes Gressitt,1936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鬣蜥科
龍蜥屬
短肢龍蜥
亞    目
蜥蜴亞目
分佈區域
台灣東部

短肢龍蜥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鼓膜被鱗,無喉褶,尾長不到頭體長的兩倍,後肢貼體前伸最長趾端不 到口后角,體背有5個褐色橢圓形斑;背脊兩側各有一行大稜鱗排成縱行。
形態 依據Gressitt(1936: 117)台灣1雄2雌描述。頭體長71 mm,尾長 141mm,前肢長31mm,後肢長47mm。頭背淺棕色至黑色,有2-3行不完整的淡綠色 橫斑,上睫脊有五條自眼輻射的黑色線紋,從鼻鱗到鼓膜區上方有一不規則的黑線紋,頭側及頭腹面、身體的大部分呈淺藍綠色到白色;體背有五個橢圓形大褐斑,第四個最寬;頸及體兩側有一些不規則的斑點,後肢及尾背面橫斑褐色或黑色。頭略呈卵圓形,吻寬而鈍,吻稜波狀。吻鱗低,上緣與5-7枚小鱗相接;鼻鱗較大,與第一枚上唇鱗不相接,頭背鱗片粗糙而不規則,多數是大鱗;枕部、前額及頂中部兩側的鱗片最大。上睫脊後端有一粗的棘,鼓膜區及顳部有幾個疣狀鱗;鼓膜被鱗;上下唇鱗均為8-9枚;頭腹面前端的鱗具弱稜,側面一行擴大的鱗較光滑,從頦部到口角與下唇鱗平行。 喉兩側口角後方有一些擴大的棘鱗;頸鬣微弱,由6或7枚側扁的鱗片組成;背鬣不發達,由小而具稜的鱗片組成,在背脊兩側有一行平行排列的大稜鱗延伸至整個體長,外 側大鱗排成縱行或斜行;背部其餘鱗片小而具弱稜;腹鱗稜強,鱗端突出;四肢短小,後肢貼體前伸最長趾端不到口后角,趾短小,第IV趾略長於第III趾。尾長不到頭體長的兩倍。 [1] 

短肢龍蜥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區闊葉林邊緣。捕食甲蟲,多足類、蜘蛛類。於6月8日及 7月13日採到標本。6月8日採集之雌蜥懷卵5枚,卵縱徑15-16mm。周文豪、林俊義(1992: 17)報道一雌蜥產卵8枚,卵長徑9. 6-10. 4mm,卵重0.79-0.96g。 垂直分佈:1100-2500m(呂光洋、賴俊祥,1991: 31)。

短肢龍蜥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台灣中部
[1-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