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耳鴞

鎖定
短耳鴞又名小耳木兔、田貓王、夜貓子等,是鴞形目鴟鴞科耳鴞屬中小型猛禽動物。 [7-8]  成鳥面盤顯著,眼周黑色;眼先及內側眉紋灰白色,面盤餘部棕黃色雜以黑色細羽幹紋;耳簇羽短小而幾乎不外露,皺領白色具黑緣;上體連同翼、尾為棕黃色,綴以寬闊的黑褐羽幹紋並雜以棕白斑;腰和尾上飛羽幹紋不明顯,飛羽和尾羽具有黑褐和棕黃色的橫斑;下體棕白色具黑褐縱紋,頦白色;胸部泛棕色且縱紋密集,下腹中央至尾下覆羽及腿覆羽幾乎無斑紋;跗蹠和趾被棕黃色羽毛,虹膜金黃色,喙和爪黑色。 [9] 
短耳鴞分佈於中國東北部,越冬於各個地區,歐亞大陸、北非、南北美洲和太平洋及大西洋一些島嶼也有分佈。棲息於低山、平原、草原、荒漠、沼澤、苔原等多種生境中,在開闊地較為多見。晨昏獵食,亦白晝活動,常貼地飛行,平時多潛伏於草叢中。主食鼠類,也吃小鳥、蜥蜴和昆蟲,甚至吃少量植物種子和果實。繁殖期在4-6月,營巢於沼澤附近草叢中,或闊葉林內樹洞中。窩卵數通常4-5枚,雌鳥孵卵,孵化期24-28天,雛鳥晚成,經24-27天即可飛行。 [10] 
短耳鴞主食齧齒類動物和昆蟲,對農、林、牧業都有益處,但在滅鼠治蟲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如長耳鴞大。由於濫用農藥,造成環境污染,導致短耳鴞繁殖率下降,數量減少;被中國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也列入CITES保護與禁運名單中,亦列入《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息地協定》。通過科學使用農藥,來保護短耳鴞棲息的自然環境。 [11] 
中文名
短耳鴞
外文名
Short-eared Owl
別    名
夜貓子
貓頭鷹
田貓王
短耳貓頭鷹
小耳木兔
拉丁學名
Asio flamme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耳鴞屬
短耳鴞
亞    種
10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Pontoppidan, 1763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6] 

短耳鴞外形特徵

耳短小而不外露,黑褐色,具棕色羽緣。面盤顯著,眼周黑色,眼先及內側眉斑白色,面盤餘部棕黃色而雜以黑色羽幹紋。皺領白色,羽端微具細的黑褐色斑點。上體包括翅和尾表面大都棕黃色,滿綴以寬闊的黑褐色羽幹紋;肩及三級飛羽縱紋較粗,紋的兩側更生出枝紋形成橫斑,外翈還綴有白斑;翅上小覆羽黑褐色,並綴以棕紅色斑點;中覆羽及大覆羽亦黑褐色,外翈有大型白色眼狀斑;初級覆羽幾純黑褐色,有時綴以棕斑;外側初級飛羽棕色,羽端微具褐色斑點,並雜有黑褐色橫斑;最外側3枚初級飛羽先端全為黑褐色,次級飛羽外翈呈黑褐色與棕黃色橫斑相雜狀,內翈幾純白色,僅在近羽端處具黑褐色細斑;腰和尾上覆羽幾純棕黃色,無羽幹紋;尾羽棕黃色而具黑褐色橫斑和棕白色端斑。下體棕白色,頦白色。胸部較多棕色,並滿布以黑褐色縱紋,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及覆腿羽無斑雜。
跗蹠和趾被羽,棕黃色。 虹膜金黃色,嘴和爪黑色。 [1] 
大小量度:體重♂251-366克,♀326-450克;體長♂344-393毫米,♀345-398毫米;嘴峯♂24-29毫米,♀24-28毫米;翅♂280-320毫米,♀287-316毫米;尾♂140-160毫米,♀150-167毫米;跗蹠♂38-46毫米,♀40-45毫米。 [1] 

短耳鴞物種區別


短耳鴞
體量
體重♂251-366克,♀326-450克;體長♂344-393毫米,♀345-398毫米。
體重♀1410-3959克,♂1025-2200克;體長♂555-732毫米,♀650-890毫米。
特徵
成鳥面盤顯著,眼周黑色;眼先及內側眉紋灰白色,面盤餘部棕黃色雜以黑色細羽幹紋;耳簇羽短小而幾乎不外露,皺領白色具黑緣。
體羽大部分為黃褐色;喉白色;頭有耳簇羽;後頸和上背棕色,有黑色羽幹紋;頦白色;胸棕色;下腹中央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雜褐色細橫斑。
圖片
短耳鴞 短耳鴞
雕鴞 雕鴞

短耳鴞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苔原、荒漠、平原、沼澤、湖岸和草地等各類生境中,尤以開闊平原草地、沼澤和湖岸地帶較多見。 [1] 

短耳鴞生活習性

食性: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小鳥、蜥蜴和昆蟲,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習性:多在黃昏和晚上活動和獵食,但也常在白天活動,平時多棲息於地上或潛伏於草叢中,很少棲於樹上。飛行時不慌不忙,不高飛,多貼地面飛行。常在一陣鼓翼飛翔後又伴隨着一陣滑翔,二者常常交替進行。繁殖期間常一邊飛翔一邊鳴叫,其聲似‘不-不-不-’,重複多次。
遷徙:中國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和遼寧部分冬候鳥部分留鳥,其餘省區為冬候鳥。 [1] 

短耳鴞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阿根廷、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開曼羣島、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克羅地亞、古巴、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馬爾維納斯羣島、法羅羣島、芬蘭、法國、法屬圭亞那、格魯吉亞、德國、希臘、關島、危地馬拉、幾內亞、圭亞那、海地、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科威特、吉爾吉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脱維亞、黎巴嫩、利比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爾代夫、馬裏、馬耳他、馬紹爾羣島、毛里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北马里亞納羣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拉圭、秘魯、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羅馬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羣島、西班牙、蘇丹、蘇里南、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烏拉圭、烏茲別克斯坦、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英屬維爾京羣島、也門。 [2] 
旅鳥:伯利茲、百慕大、不丹、文萊達魯薩蘭國、喀麥隆、佛得角、乍得、哥斯達黎加、直布羅陀、格陵蘭、中國香港地區、肯尼亞、利比里亞、列支敦士登、馬來西亞、尼日爾、菲律賓、卡塔爾、新加坡、斯里蘭卡、斯瓦爾巴羣島和揚馬延島、泰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烏干達、維爾京羣島,美國。
中國繁殖於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黑龍江、遼寧;冬季幾遍佈於全國各地。

短耳鴞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沼澤附近地上草叢中,也見在次生闊葉林內朽木洞中營巢。巢通常由枯草構成。每窩產卵3-8枚,偶爾多至10枚,甚至14枚,一般為4-6枚。卵白色,卵呈卵圓形,大小為38-42毫米×31-33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24-28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經親鳥餵養24-27天即可飛翔。 [1] 

短耳鴞亞種分化

短耳鴞(10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Asio flammeus bogotensis
2.
Asio flammeus domingensis
3.
Asio flammeus flammeus
4.
Asio flammeus galapagoensis
5.
Asio flammeus pallidicaudus
6.
Asio flammeus ponapensis
7.
Asio flammeus portoricensis
8.
Asio flammeus sandwichensis
9.
Asio flammeus sanfordi
10.
Asio flammeus suinda
[3] 

短耳鴞保護現狀

短耳鴞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4] 

短耳鴞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5] 
2024年2月,攝影愛好者在雲南晉寧南滇池國家濕地公園拍攝到了多隻短耳鴞。 [12] 
在雲南晉寧南滇池國家濕地公園拍攝的短耳鴞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