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絨野大豆

鎖定
短絨野大豆(Glycine tomentella Hayata)是豆科大豆屬植物。本種全株有黃褐色的絨毛,總狀花序的花密集於頂端極易識別。
分佈於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台灣菲律賓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福建等地,一般生於沿海附近島嶼乾旱坡地。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二級。 [4] 
中文名
短絨野大豆
拉丁學名
Glycine tomentella Hayat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5] 
豆目
豆科
大豆屬
短絨野大豆
分佈區域
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台灣、菲律賓以及中國廣東、福建等地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短絨野大豆形態特徵

短絨野大豆 短絨野大豆
多年生纏繞或匍匐草本。莖粗壯,基部多分枝,全株通常密被黃褐色的絨毛。葉具3小葉;托葉卵狀披針形,長2.5-3毫米,有脈紋,被黃褐色茸毛;葉柄長1.5釐米;小葉紙質,橢圓形或卵圓形,長1.5-2.5釐米,寬1-1.5釐米,先端鈍圓形,具短尖頭,基部圓形,上面密被黃褐色茸毛,下面毛較稀疏;側脈每邊5條,下面較明顯凸起;小托葉細小,披針形;頂生小葉柄長2毫米,側生的很短,幾無柄,均被黃褐色茸毛。
總狀花序長3-7釐米,被黃褐色絨毛。總花梗長約4釐米;花長約10毫米,寬約5毫米,單生或2-7(-9)朵簇生於頂端;苞片披針形;花梗長約1毫米;小苞片細小,線形;花萼膜質,鍾狀,具脈紋,長4毫米,裂片5;花冠淡紅色、深紅色至紫色,旗瓣大,有脈紋,翼瓣與龍骨瓣較小,具瓣柄;雄蕊二體;子房具短柄,胚珠多顆。莢果扁平而直,開裂,長18-22毫米,寬4-5毫米,密被黃褐色短柔毛,在種子之間縊縮,果頸短;種子1-4顆,扁圓狀方形,長與寬約2毫米,褐黑色,種皮具蜂窩狀小孔和顆粒狀小瘤凸。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本種全株有黃褐色的絨毛,總狀花序的花密集於頂端極易識別。 [3] 

短絨野大豆生長環境

生長於沿海及附近島嶼乾旱坡地、平地或荒坡草地上。 [3] 

短絨野大豆分佈範圍

分佈於台灣台東及屏東、福建湄洲島及廣東陸豐。澳大利亞、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亦有分佈 [1] 

短絨野大豆主要價值

與野大豆同屬、近緣,有遺傳價值;並能固沙、防止土壤流失,也可作牧草 [1] 

短絨野大豆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二級。 [4] 

短絨野大豆相關研究

根據栽培大豆與短絨野大豆(G. tomentella)雜交成功,提出Soja可能由短絨野大豆進化而來。Xu等(2000)對大豆葉綠體DNA 9個非編碼區域序列變異進行分析發現,栽培大豆與小葉大豆(G. microphylla)距離較近,而與煙豆(G. tabacina)和短絨野大豆距離較遠。
國際上推測,大豆屬是由東南亞熱帶多年生祖先種經過染色體基數的系列變化後,經印度向東、向北擴展到現在的東亞和北亞分化而成的一年生野生種。
但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從多年生野生大豆進化到一年生野生大豆的“橋樑物種”,Hadley等(1973)認為,在中國的華南可能存在這種類型。我國境內僅存兩種多年生野生大豆,即煙豆和短絨野大豆,由於材料限制,關於這兩種大豆屬植物的直接研究很少,僅有關於染色體(高霞等,2002)和生物學性狀的研究(曲嘉等,2008)。
Li等在對303份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遺傳多樣性的研究中選取了中國境內的短絨野大豆的僅一份材料,聚類結果顯示,短絨野大豆可以明顯地同一年生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分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