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期支教

鎖定
短期支教是相對於時長一年及以上的長期支教,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新的支教模式,通常是一種民間自發組織,也有學校或志願服務團隊有序組織,由大學生主體利用週末和寒暑假時間前往落後地區支教的行為。
中文名
短期支教
別    名
支教

目錄

短期支教含義

短期支教符合大學生的時間安排,能為希望支教的大學生提供機會,也能堅定打算長期支教大學生的信心。但短期支教容易對支教客體造成負面影響。

短期支教存在問題

(—)心理層面 [1] 
1.支教時間過短,師生情感易失衡 [1] 
調查結果顯示,84.3%的學生希望在支教活動結束後能夠與支教老師繼續保持聯絡,但僅有23.3%的學生表示與支教老師還存在一定頻率的聯繫,15.6%的學生對活動結束後支教老師的表現滿意。可見,支教活動結束後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數支教教師與學生之間並沒有建立長久聯繫。但對於支教老師而言,心理比較成熟,且城市生活節奏往往較快,因而他們能夠更容易走出支教情感;而對於受教學生而言,心理正處在發展階段,生活中也缺乏娛樂條件,因而受到的情感傷害較大且持續時間較長。經調查,43.5%的學生表示支教活動結束後內心會產生失落感,且有28.6%的學生表示這種失落感難以調節或持續時間超過1周;此外,16.3%的學生表示因此產生了厭學心理,其中8.5%的學生表示厭學心理持續時間超過1周;更應該引起重視的是,4.8%的學生因與原來的支教老師失去聯繫而對支教活動產生牴觸情緒,6.1%的學生後續學習熱情有所下降。這種情感失衡的現象不利於中小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尤其是貧困山區那些較孤僻、敏感以及脆弱的學生,易導致其形成迴避型人格,產生社交障礙。 [1] 
⒉.視野差距較大,價值觀培育較生硬 [1] 
短期支教活動的覆蓋區域往往教育資源匱乏,本土教師的數量有限,因而更為注重文化課傳授。因此,除了傳授文化知識,支教老師往往也肩負着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任務。價值觀培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考慮到短期支教時間短、任務重,價值觀的培育逐漸演變成價值觀的灌輸。一般情況下,支教團會通過講授專門的思想道德課程或開設主題教育班會的形式落實此項任務。調查結果顯示,96.3%的學生參與過相關課程或班會,但15.3%的學生表示對該項課程或主題班會不感興趣,22.9%的學生表示並不能完全理解支教老師講授的相關內容。究其原因,價值觀灌輸通常基於灌輸者的個人閲歷,但支教老師與學生的視野差距較大,加之缺乏針對性的系統訓練,這種價值觀的灌輸往往顯得比較生硬,導致學生吸收效果並不好。 [1] 
(二)學業層面 [1] 
1.教學能力有限,浪費學習時間 [1] 
調查結果顯示,16.4%的學生認為參與短期支教活動對自己並沒有太大幫助,且9.6%的學生認為支教老師能力有限是主要原因。在知識儲備方面,參與支教的大學生是可以完全勝任教學任務的,該調查結果實質上反映了現階段大部分的支教老師的教學經驗、教學技能存在一定不足。這主要是由於缺乏系統的培訓指導和教育學的理論知識,不熟悉中小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不能夠準確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尤其是面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難以合理的引導其進行系統的查缺補漏,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 [1] 
⒉.教學模式有別,擾亂學習節奏 [1] 
短期支教活動結束後,53.1%的學生表示迴歸原來的課堂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且有15.6%的學生表示難以適應或適應過程超過1周。此外,6.7%的學生表示對原有教學模式產生了厭惡心理,且4.9%的學生表示厭惡心理的持續時間超過1周。究其原因,支教教師的身份具有非正式性,授課形式同樣具有非正式性。且支教老師往往為大一、大二的學生,與受教學生多為平輩的關係,經常打成一片,教師的威嚴路弱。同樣,作為老師,支教老師相對於本土老師對學生“朋友式”教育居多。這種教學的非正式性,易打亂學校固有的嚴肅教學秩序,活動結束後學生再回到正常嚴苛的教學環境時,不宜適應固有的學習節奏。 [1] 
參考資料
  • 1.    [1]王冰倩,肖勁松.學生視角下短期支教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9):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