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知識溝假説

鎖定
知識溝假説是1970年蒂奇納等人在《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距增長》一文中提出的。
隨着大眾媒介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加,社會經濟情況較好的人將比社會情況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
中文名
知識溝假説
外文名
Knowledge-gap Hypothesis
提出時間
1970年
提出者
蒂奇納

知識溝假説背景介紹

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提出通過大眾傳播手段改變貧困兒童受教育的條件,其中《芝麻街》節目是其中一項重要的項目,後來發現儘管對貧富兒童都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對節目接觸和利用最多,產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兒童,因此它不但沒有縮小不平等,反而擴大了差異。

知識溝假説提出

1970年蒂奇納等人在《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距增長》一文中提出"知識溝"的概念:"隨着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將比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

知識溝假説基本觀點

(1)隨着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傳播信息的增多,社會經濟狀況好的人將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信息,因此兩類人之間的知識溝擴大,而不是縮小。
(2)一段時間內媒介大量宣傳某話題,文化程度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該話題的知識。
(3)在特定的時間裏,較之未大量宣傳的話題,在媒介大量宣傳的話題上,所獲知識與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關性。

知識溝假説原因分析

(1)傳播技能:由於文化程度的差異,基本的信息處理能力(如閲讀、理解、記憶等)就會有差異,社會經濟狀況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識的儲備,由於現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識多少的差異,社會經濟狀況好的人由於教育程度高對某問題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會交往:經濟狀況好的人有更多的相關社會聯繫,交往範圍廣,獲得知識速度快。
(4)選擇性心理機制:社會經濟狀況差的人很難找到與其價值觀和態度相協調的媒介信息,興趣降低。
(5)大眾傳媒自身的本性是為較高社會階層的人服務。
5、發展與改進
(1)信息有時會擴大知識溝,有時會縮小,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最為關鍵在於興趣和動機。
(2)因傳播而出現的知識溝不純粹是知識的差距,也可能是涉及態度和行為的,羅傑斯提出"傳播效果溝"
(3)這種差距並不侷限與社會經濟狀況的好與差人羣之間,可能還存在與對政治的興趣多少,以及年齡不同等。

知識溝假説現實意義

(1)知識溝假説提醒我們: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有必要採取措施,確保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均衡獲取信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硬件軟件都還有一些差距,應加快發展,全面提高,縮小(知識溝)差距
(2)我國在新傳播領域仍存在地區差距,因此政府應在"硬件"方面對欠發達地區或低收入階層給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進硬件設施的普及程度。
(3)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會各階層或者羣體之間的差距也正在出現並呈擴大的趨勢,應在"軟件"方面培養新媒介使用的技能,加強教育。
由於不同人羣對媒介的接觸有不同,這提醒信息活動的策劃者研究受眾的必要,若要影響不同的受眾就應選擇不同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