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知識分子論

(2016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

鎖定
《知識分子論》是2016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愛德華·薩義德。 [1-2] 
中文名
知識分子論 [1] 
作    者
(美)愛德華·薩義德
譯    者
單德興
出版時間
2016年10月1日 [1]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頁    數
175 頁
ISBN
9787108057327 [2] 
原作品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定    價
29 元
裝    幀
平裝
叢    書
學術前沿

知識分子論內容簡介

《知識分子論》一書原是薩義德在英國BBC廣播公司很有名氣的瑞思系列講演(Reith Lecture)稿,原名是Represent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直譯就是《知識分子的再現》),單德信説,薩義德的“Representation”至少有4種涵義:“知識分子為民喉舌,作為公理正義及弱勢者/受迫害者的代表,即使面對艱難險阻也要向大眾表明立場及見解;知識分子的言行舉止也代表/再現自己的人格、學識與見地,”所以他乾脆譯成了《知識分子論》。薩義德本人倒是在《序言》中對他講演的知識分子這個主題有一個簡單的説明:“知識分子的公共角色是局外人、'業餘者'、攪擾現狀的人。”他的這個看法與我們所習慣的知識分子定義是全然不同的,現在社會上一般是把受過教育的專業人士看成知識分子的,根本沒有想到體制以內的專家學者是不是知識分子都有問題!薩義德有他自己的理由。
薩義德認為,有兩種知識分子,一種是現實社會中的多數知識分子,包括書籍的編輯和作者、軍事戰略家和國際律師等,他們所説、所用的語言都變成專業的,可為相同領域的其他成員所使用,而專家與專家之間的共通語言是非專業人士大都難以理解的。他們很可能關在小屋子裏,有着安穩的收入,卻沒有興趣與課堂外的世界打交道。他們的文筆深奧而又野蠻,主要是為了學術上的晉升,而不是促進社會的改變。他們迷失於眾多細枝末節中,淪為只是社會潮流中的另一個專業人士。還有一種知識分子。他們的活動本質上不是追求實用的目的,而是在藝術、科學或形而上的思索中尋求樂趣,簡言之,就是樂於尋求擁有非物質方面的利益,因此以某種方式説:“我的國度不屬於這世界”。薩義德將他們稱為真正的知識分子。
真正的知識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熱情以及正義、真理的超然無私的原則感召時,斥責腐敗、保衞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壓迫的權威,這是他們的本色。他們應該甘冒被燒死、放逐、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危險。這樣的人數量必然不多,也無法以例行的方式培育出來。他們必然是具有堅強人格的徹徹底底的個人,尤其必須是處於幾乎永遠反對現狀的狀態。他們是特立獨行的人,能向權勢説真話的人,耿直、雄辯、極為勇敢及憤怒的個人,對他而言,不管世間權勢如何龐大、壯觀,都是可以批評,可以直截了當地責難的。薩義德讚賞知識分子站在相對弱勢的階級、弱勢者、少數民族和國家、地位較低或勢力較弱的文化和種族一邊。這並不是故意和政府作對,而是要時時維持着警覺,永遠不讓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約定俗成的觀念帶着走。
真正的知識分子會覺得處於一種流亡的狀態,這不一定是真實的流亡,更是指在一個社會中成為圈外人。薩義德指出,因為流亡者同時以拋在背後的事物以及此時此地的實況這兩種方式來看事物,所以有着雙重視角,從不以孤立的方式來看事物,而且不只看事物的現狀,還能看出前因。即使不是真正的移民或放逐,仍可能具有移民或放逐者的思維方式,面對阻礙依然去想像、探索,總是能離開中心,走向邊緣,在邊緣你可以看到一些事物,而這些是足跡從未越過傳統與舒適範圍的心靈通常所失去的。 [2] 

知識分子論目錄

譯者序
序言
第一章 知識分子的代表
第二章 為民族與傳統設限
第三章 知識分子的流亡——放逐者與邊緣人
第四章 專業人士與業餘者
第五章 對權勢説真話
第六章 總是失敗的諸神
附錄一 論知識分子——薩義德訪談錄
附錄二 擴展人文主義——薩義德訪談錄
附錄三 薩義德專著書目提要
索引
後記 [2] 

知識分子論作者簡介

愛德華·沃第爾·薩義德(Edward Waefie Said,1935年11月1日~2003年9月24日),後殖民理論代表人物,著名文學理論家與批評家,也是巴勒斯坦立國運動的活躍分子。薩義德著述不輟,焦點擴及政治觀察、文化批判,甚至音樂述評等範疇。與此同時他還以知識分子的身份積極投入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其學術建樹和政治參與都很引人矚目。他的著作有:《開端:意圖與方法》(Beginnings: Intention and Method,1975)、《巴勒斯坦問題》(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1979)、《文學與社會》(Literature and Society,1980)、《報道伊斯蘭》(Covering Islam,1981)、 《世界、文本、批評家》(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1983)、《最後的天空》(After the Last Sky,1986,與Jean Mohr合著)、《文化與帝國主義》(Criticism In Society,Culture and Imperialism,1993)、《知識分子論》(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1994)、《格格不入——薩義德回憶錄》(Out of Place: A Memoir,1999)、《放逐論及其它散文》(Reflections on Exile,2000)等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