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知識交換格式

鎖定
知識交換格式(Knowledge Interchange Format,縮寫為 KIF)是一種面向計算機的語言,用於在不同的計算機程序之間交換知識。
中文名
知識交換格式
外文名
Knowledge Interchange Format
分    類
計算機科學

目錄

知識交換格式簡介

知識交換格式其實是本體在知識庫中的數據交換與數據共享。旨在研究有關構建本體的方法和方法學的領域。包括本體開發過程、本體生命週期、本體構建方法及方法學,以及為這些方面提供支持的工具包和語言。

知識交換格式知識庫

知識庫的概念來自兩個不同的領域,一個是人工智能及其分支-知識工程領域,另一個是傳統的數據庫領域。由人工智能(AI)和數據庫(DB)兩項計算機技術的有機結合,促成了知識庫系統的產生和發展。
知識庫是基於知識的系統(或專家系統)具有智能性。並不是所有具有智能的程序都擁有知識庫,只有基於知識的系統才擁有知識庫。許多應用程序都利用知識,其中有的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這些應用程序可能並不是基於知識的系統,它們也不擁有知識庫。一般的應用程序與基於知識的系統之間的區別在於:一般的應用程序是把問題求解的知識隱含地編碼在程序中,而基於知識的系統則將應用領域的問題求解知識顯式地表達,並單獨地組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程序實體。 [1] 

知識交換格式本體

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領域,理論上,本體是指一種“形式化的,對於共享概念體系的明確而又詳細的説明”。本體提供的是一種共享詞表,也就是特定領域之中那些存在着的對象類型或概念及其屬性和相互關係;或者説,本體就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術語集,具有結構化的特點,且更加適合於在計算機系統之中使用;或者説,本體實際上就是對特定領域之中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間關係的形式化表達(formal representation)。本體是人們以自己興趣領域的知識為素材,運用信息科學的本體論原理而編寫出來的作品。本體一般可以用來針對該領域的屬性進行推理,亦可用於定義該領域(也就是對該領域進行建模)。 [2] 
參考資料
  • 1.    徐潔磐. 知識庫系統導論[J]. 2000.
  • 2.    劉遵雄, 鄭淑娟. 基於一階邏輯FOL的知識交換格式KIF[J]. 情報雜誌, 2003, 22(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