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知恥

鎖定
知恥,也就是知道羞愧榮辱。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唯有知恥,才有自尊。它是一個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
中文名
知恥
外文名
Sense of shame
翻    譯
知道羞愧和榮辱
思想意義
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
典    故
卧薪嚐膽、唐太宗的羞恥意識
英文翻譯
to have a sense of shame

知恥名詞解釋

基本含義
恥,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恥辱之事。知恥,也就是知道羞愧和榮辱。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唯有知恥,才有自尊。
中文解釋
謂有羞惡之心。
禮記·中庸》:“知恥近乎勇。”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治化》:“樵者目金而知恥,耕夫讓畔以成仁。” 宋 曾鞏 《敍盜》:“此謂養之既足,導之既明,則為盜者知恥而自新。”
英文翻譯
to have a sense of shame

知恥思想意義

“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
知恥,也就是知道羞愧和榮辱。它是一個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説:“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這種道德感體現着人性的尊嚴,是社會正義的心理基礎。禽獸沒有羞恥感,完全依照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孟子提出:“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把這種道德感看成是人與禽獸相區別的標誌之一。知恥對於人來説是極其重要的。康有為也曾説過:“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這也就是説,凡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確的榮辱觀念;凡為惡之念,皆起自人羞恥感的喪失。
“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知恥 知恥
不僅個人的文明生活與人的知恥之心聯繫在一起,一個社會的治亂也總是與人們的知恥之心聯繫在一起的。人人知恥,則正義流行;人人無恥,則邪惡大行其道。因此,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政治家在治國的同時,無不注重人心的治理。行自身出,身由心使。俗語云:“人心齊,泰山移。”説的就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的巨大力量。古人所謂“人心正則國治,人心邪則國亂”,雖有唯心主義的意味,但其中確實包含有深刻的道理。

知恥典故

卧薪嚐膽
春秋時期,吳越交兵,越國兵敗。越王勾踐入吳宮,做了吳王夫差的奴隸。勾踐含羞忍辱,終於獲釋回國。他卧薪嚐膽,訪貧問苦,任用賢才,發展生產。那種形狀,在中國曆代統治者中絕無僅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國家富足,軍隊精壯,一舉滅掉吳國,勾踐也成為春秋霸主。這就是“知恥而後勇”!
唐太宗的羞恥意識
在中國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恥”意識的,大概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據《大唐新語》載:唐太宗擬出遊南山,因怕他人指責而作罷。事後,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向魏徵坦言:“當時實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至晚年,“羞恥尤甚”,深感有愧於民,所以臨終前告誡太子:“我即位以來,做了許多錯事: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不致遠,行遊四方,供頓煩勞”。
恥的共產黨員
電影《焦裕祿》中有這樣的鏡頭:焦裕祿一到蘭考,正值無數災民“大逃亡”。此情此景,使這位新上任的縣委書記百感交集,他對縣委一班人説:“黨把這個縣36萬羣眾交給了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正是這位有着“知恥”之心的縣委書記,抱病帶領全縣幹羣奮力拼搏,終於征服了風沙、鹽鹼和洪澇這三大災害。可謂:“知恥者,近乎勇”;為官知羞,惠及於民。
陳毅同志有詩“有草名含羞,人豈能無恥”。

知恥歷史背景

春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管仲,可以説是在治國實踐中注重社會恥感的第一人。眾所周知,他曾經輔佐齊桓公,使齊國盛極一時,成為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正是這樣一位十分成功的政治家提出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思想。他認為,立國有四大綱,而恥居其一。缺了一綱,國家會傾斜不正;缺了二綱,國家會危殆不安;缺了三綱,國家會顛覆不立;四綱都不存在了,國家就會徹底滅亡。一般認為,恥感只不過是個人的一種羞恥之心,關聯的只不過是一個人的行為和品質而已。何以管子如此看重知恥之心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把恥提到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這不能不令人深思。在《牧民篇》中,管子把恥規定為“不從枉”。枉即邪枉不正。知恥也就是不隨從邪枉,不追隨不正,羞於為非。無恥也就是沒有是非、善惡、榮辱觀念,喪失了起碼的正義感和尊嚴感,曲從不正,追隨邪惡。當一個人無恥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呢?明清之際思想家顧炎武説:“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日知錄·廉恥》)不廉潔的人把什麼都想據為己有,不知恥的人什麼事都幹得出來。當不廉潔、不知恥的人成為一國要員的時候,什麼都想據為己有,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國家如何能長治久安呢?誠然,在個別人沒有羞恥感的情況下,國家生死存亡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但如果無恥之行不受譴責、無恥之人不受唾棄反而扶搖直上,無恥之風就會像瘟疫一樣蔓延開來。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那時的社會必然會是一個人性墮落的社會,是一個沒有天理、缺乏仁義、禽獸橫行的社會,國家豈有不亡之理!一個失去了恥辱感的國度,再出色的政治家也會無所作為。
與上述情況相反,如果一個人具有正確的榮辱觀,知善知惡、知是知非、知榮知恥,就會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民族也是如此,其成員能有正確的榮辱觀,尊道貴德、崇仁尚義,弱小也能變為強大。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偉大精神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她雖然飽經憂患,雖然災難深重,但始終屹立不倒、不可征服,就在於她的人民受優良傳統文化的薰陶,在血液中流淌着仁義的精神,在心靈的深處凝結着正確的恥感。前賢提倡的“正確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志士“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先烈“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裏爬出”的豪氣,激勵着無數人為正義、為自由、為尊嚴而戰。今天祖國的繁榮昌盛、人民的幸福生活,國家的尊嚴,都是與中華民族的這種寶貴的榮辱觀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
因此,人們的恥感絕不是一件小事,它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生滅,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存亡。舉國之人皆知有恥,中華民族才會避免蒙受恥辱。

知恥榮辱觀

知恥而後勇 知恥而後勇
胡錦濤同志關於“八榮八恥”的講話在“兩會”上、乃至全國引起極大的反響,原因之一就是講話切中了社會的時弊。毋庸諱言,在現實生活中,社會道德風氣不盡如人意,人們的恥感下降,從枉、不正的行為無論在哪個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顛倒的榮辱觀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社會。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拋棄正當的是非善惡觀念,以膨脹的私利為榮辱標準。
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維護祖國的利益和尊嚴是我們的天職。然而,在國內有一些人千方百計化公為私,中飽私囊,甘當“碩鼠”和“蛀蟲”,並因此而自鳴得意。在國外也有極少數中國人為了獲得外國人的垂憐和資助,不惜出賣人格,詆譭祖國、危害祖國利益。他們已經忘記了做人的最起碼的道德。
千百年來,中國人都以“仁者愛人”“誠實守信”為最基本的道德,讚賞對人施好心的人,讚賞幫助人的人,讚賞言行一致的人。然而,有些人卻把熱心腸的人、助人不求回報的人看成是“傻子”,或者利用別人的好心謀取私利,或者想方設法地佔別人的便宜,甚至以“宰熟”“欺愚”為能事,或者欺上瞞下、虛報政績以圖謀升遷。在某些人看來,只要能升官發財就是光榮。
千百年來,中國人都以勤勞、節儉、敬業為榮,以懶惰、奢侈、遊手好閒為恥,但某些人卻恰恰相反,把辛勤勞動的人譏為“不懂生活”,把節儉的人譏為“摳門”“守財奴”,對於廣大勞動者也缺乏應有的敬重之心。他們期待的是不勞而獲,追求的是驕奢淫逸。由於沒有正確的榮辱觀念,製毒販毒、搶劫盜竊、坑蒙拐騙、出賣肉體、傍大款、倚高官,無所不為。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其二,以不該恥者為恥,不以恥者為恥。
近年來,由於市場經濟本性驅使人對於利益的追逐以及西方價值多元化思潮的影響,一些人在是非、善惡、榮辱觀念上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許多人認為只要有錢就行,莫問錢的來歷,盲目崇拜金錢,崇拜權力,追求享樂,以官小為恥,以不闊氣為恥等等。與此相適應,許多人把本來在道德上是恥辱的事卻不當一回事。比如,某些腐敗官員被懲處了,但在心理上總是以為自己不過是後台不硬,或者是運氣不好,或者是貪污時不夠謹慎,而不覺得自己的貪污腐敗本來就是很可恥的。再如有的學者或者剽竊他人的科研成果,或者抄襲他人的作品,卻覺得自己的行為相當合理,並以“天下文章一大抄”來為自己開脱。諸如此類的情況在其他領域也並非少見。
其三,放棄自律,追隨無恥。
人總是環境的產物。荀子曾經説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在良好的環境中,人們常常會養成好的觀念和品質;在不良的環境中,人們常常會養成不好的觀念品質。如果一個人*無恥的行徑得到了好處,而付出的成本甚低,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懲處和社會輿論貶抑的話,那麼他的行為就可能產生不良的示範效應,一些道德水平不高、自律精神差的人就會去仿效他。如果後來的仿效者也同樣獲得了實惠而得不到制裁的話,就必然會有更多的仿效者出現。這就是壞榜樣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此類的事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一人走路抄近道踐踏草坪,後面就有人跟着踐踏過去。一人不排隊,後面就會有更多的人擁擠上來。一人把垃圾扔在不該扔的地方,後面就會有很多人也會把垃圾往那裏扔。那些後來踐踏草坪的人,不排隊加塞兒的人,亂扔垃圾的人,未必不知這樣做有損自己的文明形象,但前邊的人做了,他們也就追隨着做了。在政治領域中,類似的現象也同樣普遍。上級搞大貪污,下級會搞小貪污;上級搞大浮誇,下級會搞小浮誇;市裏敢向省裏虛報,縣裏就敢向市裏虛報;一個人給單位的領導拍馬屁得到了好處,這個單位就會很快出現一批馬屁精。這種上行下效、從枉走邪的現象如果大面積地發生,就必然會導致社會羞恥感的普遍下降,從而使社會風氣迅速變壞。
其四,對於不正之風和無恥現象的麻木和容忍。
俗語有云:“天天見怪,見怪不怪。”一些不良的、無恥的現象見得多了,人們就很容易產生恥感麻木。在現實社會中,有許多人雖然有一定的知恥之心,一般不願意與無恥者同流合污,但又不願意與種種無恥現象作鬥爭,採取了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愛憎感不分明,放棄對不良現象的批評和鬥爭,是恥感弱化的表現。這種主觀上對於無恥行為的容忍,在客觀上則是對無恥之人的縱容。
上述種種現象破壞了社會規則的效力,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腐化了社會風氣。這種情況如果發展到了嚴重的程度,結果必然是有紀不守,有規不循,正事邪辦,直事歪辦,最後是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受到損害。因而,我們必須下大力氣把這種顛倒的榮辱觀顛倒過來。
胡錦濤同志關於“八榮八恥”的重要講話,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中的政治智慧,體現了中央領導集體在治國安邦問題上的高瞻遠矚。講話對於分清是非、善惡、榮辱的界限,對於在全社會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樹立了一個鮮明的標準,對於如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對於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八榮八恥”作為社會主義公民應該樹立的榮辱觀,是對有關公民道德建設文件精神的補充和發展。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但這個先進文化不是少數社會精英的文化。少數先進分子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建設良好社會風氣問題上當然應該走在前面,但只有少數先進分子是不夠的。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的根本途徑,是要廣泛深入地動員人民羣眾,堅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羣眾,把人民羣眾的歷史主動精神充分發揮出來。人民羣眾的歷史主動精神調動起來了,一切邪惡和不良現象將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