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睾丸鞘膜

鎖定
睾丸鞘膜:解剖名。為男性腹膜的延續,分為壁層和髒層。壁層襯貼於精索內筋膜的內側,髒層覆蓋於睾丸和附睾的表面,在睾丸後緣處,髒層與壁層互相移行。髒層與壁層之間的腔隙,即鞘膜腔,內含少量液體。
西醫學名
睾丸鞘膜
所屬科室
外科 - 泌尿外科
主要症狀
排尿不順
主要病因
固有鞘膜兩層間積有過多液體
多發羣體
男性
危    害
影響生育,不利於性交

睾丸鞘膜概述

1、睾丸:男性生殖腺,左右各一,位於陰囊內。睾丸是微扁的橢圓體,表面光滑,分內外兩面,前、後兩緣及上、下兩端。前緣遊離,後緣附有系膜,後緣上部連結附睾。睾丸表面有一層堅韌的纖維膜稱白膜。白膜在後緣處增厚,並向睾丸實質發生若干小隔,將實質分成許多睾丸小葉,小葉由2~3條曲細精管和睾丸間質構成。曲細精管出睾丸後,形成睾丸網,它發出若干睾丸輸出管與附睾相連。睾丸具有產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功能。
2、附睾:男性排精管道的組成部分。在人體是極度盤曲的細長小管,當完全伸直時可長達6米,位於陰囊內,因貼附在睾丸的後緣而得名。附睾小管的一端與睾丸內的小管相連,另一端與輸精管相連。有貯藏和協助排出精子的功能。附睾發炎(以附睾結核為多見)能影響精子的活動,或造成管道閉塞,若雙側閉塞可喪失生育能力。

睾丸鞘膜與睾丸鞘膜相關的疾病

鞘膜積液(hydrocele):鞘膜積液是最常見的引起陰囊腫大的病變。是漿液在鞘膜腔內積聚,與先天因素有關。有6%新生男兒可以檢查出鞘膜積液,但是到1歲時檢出率明顯減少。後天性鞘膜積液常伴有炎症,特別是附睾和睾丸炎症。鞘膜積液可掩蓋鞘膜腫瘤的發現。
鞘膜積液的併發症有感染(鞘膜炎)、疝、出血(血囊腫)。治療採用外科切除間皮囊腫。應與精子囊腫相鑑別。當上皮剝脱時,兩者鑑別可發生困難。囊腫液中若發現精子則可診斷為精子囊腫,其來源於附睾 [1] 
【病因】
1、先天性因素睾丸下降過程中,由於精索鞘狀突部分未閉合和(或)睾丸鞘膜囊內液體量異常增多。
2、後天性因素鞘狀突閉合正常,但由於睾丸附睾感染、腫瘤、絲蟲病或外傷引起鞘膜內液體增多與積聚所致。此因素多見於成人。
【病理】
根據鞘狀突閉合的情況與位置不同可分為四類:
1、睾丸鞘膜積液最多見。鞘狀突閉合正常,但睾丸鞘膜內液體積聚增多。
2、精索鞘膜積液鞘狀突兩端閉合,精索部分形成侷限性鞘膜積液,與腹腔和睾丸鞘膜腔不相通。
3、睾丸、精索鞘膜積液鞘狀突僅在內環處閉合,精索段未閉且與睾丸鞘膜腔相通。
4、交通性鞘膜積液鞘狀突未完全閉合,腹腔體液隨體位流動。站立時,通過未閉的鞘狀突進入鞘膜囊,平卧後可逐漸消失。
先天性鞘膜積液其囊壁光滑、柔軟,積液清亮或黃色。急性炎症所繼發的鞘膜積液其鞘膜明顯增厚,與鄰近組織粘連,積液為炎性滲出液。如有腫瘤及感染存在,可有出血現象,液體混濁,呈棕色或為膿液。如因血絲蟲感染,則積液為乳白色。液體量為數毫升至數百毫升不等。
【診斷要點】
臨牀表現:
1、症狀一般無自覺症狀,常在體格檢查時被偶然發現。當積液量較多時,站立位可有下垂感或牽扯痛。巨大鞘膜積液時,陰莖縮入包皮內,影響排尿、性生活和行動。
2、體徵陰囊腫塊呈球形或梨形,表面光滑,有囊性感。一般情況下透光試驗陽性,但如鞘膜壁增厚,鈣化或鞘膜腔內液體因感染而混濁時,透光試驗可不明顯。交通性鞘膜積液者,如在患者取平卧位時擠壓腫塊,腫塊可逐漸縮小,但取站立位後腫塊又很快出現,呈卧隱立現觀。
輔助檢查:
1、B超檢查可發現陰囊內的巨大液性暗區。
2、穿刺抽液正常情況下,為淡黃色的清亮液體。如合併感染,則可為混濁的血性或膿性的液體。而絲蟲病的患者,則可為乳糜樣的液體。
【治療原則】
嬰兒鞘膜積液常可自行消退,不必治療。成人無症狀的小鞘膜積液一般不需處理。
1、穿刺抽液對體積較大的睾丸或精索鞘膜積液,可行穿刺抽液。即用穿刺針將鞘膜腔內的液體抽出,然後往鞘膜腔內注入各種硬化劑,使鞘膜纖維化,不在產生液體 [2] 
2、手術治療通常是行鞘膜翻轉術。也可行鞘膜開窗術、鞘膜切除術及鞘膜摺疊術。對交通性鞘膜積液,則需在腹股溝內環處將鞘膜的頸部高位結紮。對精索鞘膜積液,則可將整個鞘膜囊一併切除。

睾丸鞘膜睾丸鞘膜翻轉術

手術名。適於陰囊內較大的非交通性鞘膜積液及精索囊腫有下墜疼痛感者。單純精索囊腫無須行翻轉術。以右手固定患側陰囊包塊,局麻下於陰囊前壁無血管區縱行切口,一次切開皮膚及內膜,切開提睾肌及筋膜,尖刀刺破鞘膜壁層,吸出液體並擴大鞘膜切口至鞘膜近附睾上方精索近折部,翻出鞘膜,顯露睾丸,剪除大部分鞘膜,將殘留鞘膜翻轉相互對縫於睾丸後面。睾丸下端用一針固定陰囊底壁筋膜上,以防睾丸扭轉。復位睾丸,切口一端置橡皮條引流術後注意血腫形成及感染,可託高陰囊並用抗生素預防。24小時拔除引流條,7天拆線。
參考資料
  • 1.    嶽林先,陳琴.陰囊超聲診斷: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 2.    朱有華,孫穎浩,徐丹楓.泌尿外科醫師手冊: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